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湯思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湯思退
出生 1117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湯進之,湯湘水
職業 政治家
知名作品 《被謫懷感》



湯思退(TangSiTui)(1117年-1164年),南宋宰相,字進之,號湘水,浙江景寧湯氏第七世祖。據《湯氏宗譜》記載,湯氏二世祖永高於北宋初自青田徙居劍川石笏,即今龍泉市八都鎮瀑雲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湯高由此徙龍泉縣龍門鄉湯侯門村,民國年間,該鄉被劃歸雲和縣,現已變為庫區,沉沒仙宮湖中。所以湯氏稱自己系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

南宋紹興十五年(1154年)進士。歷高宗、孝宗兩朝,官至簽書樞密院事、尚書右僕射尚書左僕射(即宰相,前後三任)。聰明好學,為官清廉,辦事謹慎。執政後,主張"金宋議和",並奉旨割讓疆土,極力排擠主戰派張浚。後被罷官貶至永州,聞人聯名上書,以'奸邪誤國'罪名要求處死自己,氣憤憂悸而死,終年48歲。宋孝宗賜以歧國公葬今青田縣陳山埠附近,是南宋最具爭議的宰相。

人物簡介

紹興十五年(1145)考取進士,同榜復中"博學宏詞"第一名,任龍泉鄰縣--建州政和縣令,後又考取博學宏詞科第一名,任秘書省正字。紹興25年(1155),升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秦檜病危時,召見參知政事董德元和湯思退,囑咐後事,各贈黃金千兩。思退"慮其經我期其死",不敢接受。宋高宗聞知,以為思退不是秦檜朋黨,升任同知樞密院事。紹興27年(1157)升任尚書右僕射,兩年後改任宰相左僕射。紹興三十年冬,侍御史陳俊卿譴責他"挾巧作之心,濟傾之術,觀其所為,多效秦檜,蓋思退致身,皆檜父子恩也",於是思退被免去相位。孝宗隆興元年(1163)北伐失敗,孝宗再任思退為相。金元帥紇石烈志寧遺書宋廷,索取海、泗、唐、鄧四郡,思退主張割棄四郡議和。隆興二年,右僕射張浚上奏反對議和,請求遷都建康,以圖進兵,孝宗准奏,傳諭制止議和,思退深為不安,上疏力辯,排斥主戰派張浚,致使張浚被罷官,死於謫途。孝宗則命思退修書,答應將四郡割給金。不久金又挑起戰事,孝宗甚為後悔,下令抵抗,並命思退督江、淮軍,思退推辭。金兵自清河口渡過淮河,宋軍節節敗退。朝野強烈譴責思退議和撤備之罪,思退被罷官,在貶往永州途中,憂悸而死。

生平事跡

生卒:湯思退(1117-1164年),字進之,號湘水,又號敏齋。世居青田縣城西門。

學歷:南宋紹興十五年登進士。

經歷:任福建建歐、政和縣縣令,任秘書省正字、端明殿學士,後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升尚書右僕射紹興二十九年 (1159年)升任左僕射(宰相)。

湯思退為青田縣城西門人。父明湯舉,是北宋政和二年 (1112年)中進士。育有兩子,長子為湯穎,次子為湯碩,為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中進士。

湯思退少年時在處州(今麗水)南明山寺僧房讀書,28歲登南宋紹興十五年,中進士,任福建建歐政和縣縣令。後應殿試,中博學鴻詞科第一名,任秘書省正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六日,由禮部侍郎升端明殿學士,首簽書樞密院事,權兼參知政事。湯思退為人圓滑,善於察言觀色,在政治上依附丞相秦檜而青雲直上。秦檜病然時,召參知政事董德元和湯思退至榻前,囑以後事,各贈黃金千兩。湯思退'慮其以我期其死,'終不敢受此銀。宋高宗文致詞時,知思退非秦檜朋黨,仍寵信於他。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升為尚書右僕射,同年章事兼提領實系院評定,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升任左僕射。

當時,南宋朝廷議和、主戰兩派鬥爭十分尖銳,南宋臣民對前丞相秦檜陷害岳飛,賣國求榮的行徑怒生載道。秦檜一死,舉國上下人心大快,推崇湯思退為丞相,都在熱烈希望他權集一時的新丞相能革新政治,振興宋室,能北上抗金,收復失地。然而,湯思退執政後,在政治上保守求穩,不思進取,認為國力衰弱,不宜戰爭,以保境息民為由,推行議和妥協政策,使有志於抗金的愛國將士大失所望。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三月,湯思退為了排擠右丞相,力主抗金的愛國將領張浚。宋高宗聽信讒言,下旨將張浚革除,謫居永州(今湖南零陵縣)。紹興三十年(1160年),金兵三十餘萬大舉南侵,長驅直入。同年十二月,湯思退為侍中御使陳俊卿所彈劾,被罷去相位。隆興元年(1163年),宋孝宗即位後,又用主戰派張浚,出兵北伐抗金。但不久在符離(今安徽宿縣北)失敗,主和派群起攻擊張浚,宋孝宗抗金的決心隨即動搖。

是年七月,孝宗再任湯思退為相兼任樞密院事。金元帥紇石烈志寧遣書三省、樞密院、索取海、泗、唐、鄧四郡。湯思退卻割四郡議和。右僕射張浚再次罷官,死在貶謫途中。湯思退除了心腹大患後,為急於促成金、宋停戰和好,密令王之望、龍大淵拆除軍備。並派魏杞去金廷議和,將反對撤兵割地的二十多名官員逮捕下獄。

十月間,金國再度發兵南侵,宋軍毫無準備,節節退敗,楚、濠、滁等州相繼陷落。朝中大臣群情激憤,紛紛譴責湯思退撤兵議和之罪。湯思退被罷官貶至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太學生張觀等七十二人聯名上書,以'奸邪誤國'罪名,去斬湯思退、王之望、尹穡等人。隆興二年(1164年)十一月,湯思退途徑信州(今江西上饒西北),聞此消息憂悸而死,終年48歲。

湯思退死後,宋孝宗以'歧國公'葬處州東鄉風化村(今青田縣陳山埠與麗水交界處)。

湯思退一生博學多才,詩書畫兼佳。他的《菩薩蠻:水月寺》詞,被選人清朱彝尊編的《詞綜》內,成為傳世的宋詞佳作。今《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說他'工書',王士貞藏宋賢遺墨中有其手跡。他行世的著作《永佑陵迎奉錄》十卷,《宋史》藝術雜誌有收錄。

相關信息

後事

湯思退死後,其子兵部尚書湯碩,奏請將其父歸葬祖籍。宋孝宗准奏,敕葬湯思退於浙江景寧縣鶴溪鎮西直弄湯山。但據《浙江通志》記載:湯思退之墓,位於麗水市水東風化村。因湯思退為宋孝宗背了黑鍋,所以朝廷以國禮葬之,其墓前立有六匹各異不同的石馬和石仲翁、石獸等像。1985年,湯思退墓被挖掘,其墓前石馬石仲翁、石獸等像被移入麗水市萬象山公園之中。湯思退後裔在景寧縣鶴溪鎮湯氏宗祠內祭祀先祖,湯氏宗祠懸額為"歧國公宗祠",殿內供有歧國公靈位。清代史家公正的認為:"湯思退乃屬救時之相,因朝中顯要多為張浚門人,故而貶其名。"湯思退著有《徽宗實錄》150卷、《竹軒小集》等書為傳世之作,其家族世系被收錄於《括蒼金石錄》。

回鄉懷感

湯思退因主和,被謫回老家處州景寧鶴溪,但未至老家已逝途中,其生命歷程中留下的最後一首西江月詞,寥寥50字,卻寫出了自己一生不平常的官宦生涯,以及被謫後的悲苦又無奈之情。附:西江月 《被謫懷感》。

西江月

被謫懷感

四十九年如夢,八千里路為家。思量骨肉在天涯,暗覺盈盈淚灑。

玉殿兩朝拜相,金旨七度宣麻。番思世事總如華,枉做一場話靶。

人物介紹

湯思退世居何處?

湯思退(1117-1164),南宋著名宰相,其或戰或和、忠奸善惡、是褒是貶,歷來是國人爭議的對象,特別是其世居之處,眾說紛紜,有扯旗之嫌。考史者,當以古史優今史、正史優野史、實見優虛傳的原則縱考古今,最大限度還史於真實。今考,湯思退誕生於麗水,就讀於麗水,除工作外生活於麗水,亦安葬於麗水。雲和湯侯門村(即現今龍門)是其祖代所建的行宮,或避難之所,思退之子致公、及沐公後裔完全遷到該村,此後子孫繁衍。

思退世居麗水。

據通用版本《湯氏族譜》的一般記載:唐末,一世祖汴梁璣公,任青田主簿,辭官後遂居青田;二世永高遷居龍泉石笏村(即今龍泉市八都鎮瀑雲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八世祖湯高,封婺國公,徙龍泉縣東南屆首(即湯侯門村);十一世祖思退,南宋高宗紹興十五年進士,官拜丞相,爵岐國公,自七世至十一世追封五代國公,乃處州鉅族。

《湯氏改建宗祠記》也載:"我族當趙宋時,自芝田徙劍川石笏,再由石笏遷縣東南屆首,爾時簮纓不絕,門第高宏,先人曾建祖廟於渡蛟村口,背北面南,規模極宏,結構亦美,世人所稱湯丞相祠堂者也。"

在原龍門村對面的渡蛟村,現為雲和湖水下,尚存至元四年(1267)歲次戊寅三月朔日立的《石屋處士湯鏞墓志銘》,由承事郎杭州路臨安縣尹致仕葉現撰、承事郎處州錄事孔林書、嘉議大夫處州路總管兼管內勤農事盧景篆刻。湯鏞為思退第四代孫。碑載:"君讜鏞,字伯韶,姓湯氏。湯為括著姓,自宋丞相岐國公思退顯,丞相從祖,(諱)稻贈大中大夫,繇龍泉西鄉石笏,徙家縣東南屆首(即湯侯門村),子姓蕃衍成聚,環邑里皆湯姓地,因以氏著。"碑文所提及的"稻公"乃湯高之子,"大中大夫稻公之像"配圖詩云:"仰惟我公,策名天府,政績循良,民頌父母,致仕還鄉,卜居樂土,石笏遷來,界首始祖。"說明真正在湯侯門建村的應當是稻公,並非其父湯高。

元至政元年(1341)歲次辛巳三月甲子日誌、奉政大夫江淛等處儒學提舉黃習撰、提舉班惟志書、通奉大夫江浙等處中書省參政知事韓渙篆刻的《處州湯氏義田之碑記》(現存水下)也作了如是記載:"處之湯氏最為鉅族,宋南渡時,岐國公思退以文章家位宰相……婺國公載之長子曰大中大夫稻,始自龍泉西鄉徙家東南屆首凡十世……"

綜上所載,思退的世居之地應當就在湯侯門村,然而,《宋史》卷371《湯思退傳》載:"湯思退,字進之,處州人。"並未載明是處州哪縣哪鄉之人。古人重視墳瑩,故記載詳實,考其世居,縱觀歷代墓厝之所在,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思退之父為舉公,宋政和二年(1112)進士,"魏國公舉公之像"配圖詩云:"壽至九十有一,無疾白日飛升,獅峰山下座玉,松楸永護崇陵。"《族譜》另有詳載:"封魏國公,元妣葉氏,合厝麗水三都獅子崗;續妣高氏,厝花園,今處州府後堂;再妣鄭氏,厝麗水一都天井嶺。生三子:思退、思進、思運。公遷龍泉東南屆首。"

"丞相思退公之像"配圖詩云:"公才天縱,舉世崇欽,宏文獲選,馳譽儒林,文章道德,式玉式金,不避權貴,佐宋丹心,爵封岐國,名重古今,風化墓上,古栢垂陰。"另有詳實記載:"公厝麗水風化,建有庵守祀,曰停雲庵。妣葉氏生三子:碩、沐、致;續妣何氏生二子:榴、轉。"

思退之子的墳厝有如是記載:"碩公:厝麗水之楊嶺兮,山回水抱;致公:佳城絕邑,九松寺(麗水)邊,路人來往,口碑猶傳。"此後記載:致公進士,官至戶部尚書,致公之後的謹公,生德清公、德范公,德范公厝湯侯門大草林,坐南。以後墳瑩記述非常詳盡,都為湯侯門村之甌江兩岸之地。

思退的主要活動之地亦麗水。許多資料均記載:思退幼年曾在處州南明寺僧房讀書。《宗譜》先人遺蹟篇記載了多處麗水之地:雲山堂,右堂在麗水縣,為思退公相府,元至元間處州路總管,勒以水南琵琶圩,便置府治郡前,清太守衙門,今改為麗水縣公署;退思軒,右軒在雲山堂後,為思退公靜養室,今廢已久;停雲庵,右庵在麗水東鄉風化,為思退公之子碩、沐、致三公建立,守祀先瑩,今僅存基址。

以上講述足以說明,湯思退的世居、主要活動中心均在麗水,並未轉移至其它各縣。

湯侯門乃其行宮,亦為後代避難繁衍之所。

湯侯門,距麗水80里,水路暢通。該村是八百里甌江中段美麗的江濱村寨,有龍門八景詩柳岸為證:"依依楊柳護村西,不羨蘇堤與白堤,飛絮渾疑春日雪,客來換渡曉光迷。"湯氏把該村作為行宮,非常具備其合理性。正如上文所述,稻公在湯侯門建村,舉公遷至該村,經過湯氏幾代人的建設,湯侯門已初具規模,現存於水下的許多碑記足見其盛。

明成化五年(1469)歲次已丑十月立的《習善堂碑記》載:"栝蒼槎東南屆首,節婦湯阿夏、適事湯懷仁無嗣,誓發心同夫投禮古拙座下,定海和尚授記焚修梵曰……"清雍正二年(1724)九月十六日立的《永福堂碑記》雲:"本里壇越信士湯君,佐同族等,原因太祖建造名山勝境,寺院名曰永福堂,佛像現身,請僧供奉三寶香燈……"還有上文所述的《石屋處士湯鏞墓志銘》等。此外還譜載的先人遺蹟:義士亭(後諧音稱議事廳或米子亭),右亭在龍門區渡蛟村,為石屋老人鏞公建,按鏞公置義田以惠族,為范文正公後第一人,故人稱為義士亭,今存亭址;思孝庵,右庵在龍門區湯侯門村尾,為鏞公建,守父墳之廬,今廢已久。

直至1986年水庫淹沒之前,龍門、渡蛟村的建築規模空前,現今的移民依然記憶猶新。龍門社殿氣勢宏大,其立柱一個難以合抱;"米子亭"村的道路全部用兩米多長大塊的石板鋪就,世人稱之為官道,遺存的房屋也氣勢恢宏。足見當年必定為世族人家所為。

湯侯門"丞相之後"的影響力一直在延續。在龍門的外垟村,尚存劉伯溫(1311-1375)親自撰並書的《湯濱墓志銘》殘碑,署名"江浙等處知樞密院事劉基撰並書、等處行中書參知政事石末篆刻"。"浙江通志館"也記錄了該碑文,其目錄為:"劉祝群:《劉誠意伯撰並書湯濱墓志銘殘榻跋》,《浙江省通志館館刊》,13期,1945年8月。"雖然湯濱墓已被盜賊捷足先登,但根據譜載"湯濱公墓厝在雲邑五都外垟,坐乙兼卯,墓下有碑為志,附圖,每墓均有石柱。"很容易在外垟村的田畈中找出了該墓。《湯濱墓志銘》為殘碑,斷字較多,但也略懂一二,碑雲:"(□為殘碑斷字處)□因以為氏望出范陽山中者最著,龍泉之裔亦出山中,至□太師婺國載實,生大中大夫稻,大中始自龍泉西鄉遷家東南屆首……銘曰:孰不有宗,曾莫惠之,兄能達於鄉以鬯,□世弗遺。"

族譜記載之中,出現了斷代史。思退之子:碩、沐、致、榴、轉,僅載明"碩公,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沐公,武翼大夫;致公,進士,官至戶部尚書。"雖有碩、致兩人的墳厝記載,但其兄弟五人的生平、遷徙等記載均欠詳實。

據分析,紹興十一年農曆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一代名將岳飛及其兒子岳雲、部將張憲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內被殺害。岳飛沉冤21年後,紹興三十二年(1153年),宋孝宗即位,下詔平反岳飛,追封鄂王,諡武穆,忠武,改葬在西湖棲霞嶺,修宋史列志傳記。此後秦檜均以"奸臣"現世。宋紹興30年(1159年)8月,湯思退卻仍堅持與金國議和的政策,御史陳俊卿趁勢上奏彈劾湯思退,言其"挾巧詐之心,濟傾邪之術,觀其所為,多效秦檜,蓋思退致身皆檜之父子恩也。"同年12月,宋高宗詔准,罷免湯思退相權(後復相位)。宋隆興2年(1164年)11月,宋孝宗在主戰派的支持下,再次詔罷湯思退宰相之權,太學生張觀等欲治湯思退於死地,其聯名72人上書論湯思退議和誤國。湯思退正行至信州(江西上饒),聞太學生之請,氣憤憂悸而死,年47歲,此後身敗名裂。據湯氏代代口傳,此間,思退兒子及族人均懼怕被朝庭所殺,四處逃跑,隱姓埋名而居。也許湯侯門就是他們的避難之所,也可能湯氏外居它鄉,時過境遷之後,致公後人才回湯侯門村的,現已無從考證。也許這就是造成"斷代史"的原因。

湯氏後裔各處繁盛。

譜中"喬遷"篇載:永定公由青田徙麗水浮雲鄉;永高公由青田遷居龍泉西鄉石笏;高公遷東南屆首;稔公遷婺州;稷公居縉雲;思鳳、思相、思康派下遷居杭州昌化縣楊公塢;濱公從湯侯門遷居麗水西鄉湯村;德范公遷居渡蛟;再朝公雲和縣;啟選公遷居陳袋林;家護公遷松邑潘坑上馬山;啟芳公遷松邑香菇寮;學聖公遷松邑北門;述顏公遷居杭州於潛縣米師潭……

正如譜所載,湯氏為處州巨族,遷徙各處繁衍很正常,青田、景寧、杭州等各處均有"岐國公祠"的牌子,說明他們也是湯思退的後人,或者同族之裔。只因人力有限,無法逐一考證。

2010-9-26

人物墓地

景點簡介

湯思退墓,位於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紫金街道鳳化村的後山上,但這座南宋時期的墳墓早已面目全非。

在330國道邊一空地上停好後,下車穿過鳳化村的弄堂往後山走。一路上,湯真淼和湯碧華不時指着路旁房子牆基的石塊、水渠邊上的石板、水池邊沿的石條說:"這些石頭,都是從我們太公墳里抬來的,整個鳳化村到處都是。"

從甌江邊的330國道穿過鳳化村,再往後山爬了100多米後,我們來到一片桔林里。在一根水泥電線杆附近,湯真淼和湯碧華停下來,指着邊上一個坑狀地塊告訴記者:"太公的墳墓就在這個位置上!"

湯思退是一位歷史名人,他的墳墓有許多文物,恢復墳墓、保護文物合情合理;恢復墳墓、祭祀祖先是我們民間的傳統。黃肚村100多位湯氏子孫曾到鳳化村湯思退墳墓遺址祭祀,並和當地村民商量恢復墳墓的有關事宜。

墳墓規模

湯思退死後,宋孝宗"念前故",追封他為"歧國公",並准許靈柩運回家鄉安葬。

有材料表明,當時處州府的官員考慮到湯思退有"歧國公"的封號,要奉旨禮葬,日後處州府和屬縣青田每年都要祭祀,便將湯思退的靈柩安葬在麗水和青田的交界處--鳳化村的後山腰。

《湯氏族譜》幾百年來清清楚楚地記載着,湯思退墳墓所在的那片山,上到山頂、下到甌江、左右各至兩邊山崗,都是墓地範圍。鳳化村63歲的老人章子成回憶也證實了湯碧華的說法:"過去這一片地都是湯家買去的,墳前直到溪邊不准村里人蓋房子的!"

墳墓的規模很大,墳前有四個很大的台階,從墳堂依次下降到山腳。從山腳往上,第二個台階最大,少說也有300多平米,其它三個台階要小一些,大約有幾十個平米。山腳第一個台階,放置着一個和真床大小差不多的石床。第二個大台階最為壯觀,不僅擺放着12對十二生肖的石獸,還有很多石獅子、石翁仲。

這些東西後來慢慢地都被破壞了。尤其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後,村里人蓋房、鋪路、修渠缺乏好的石材,而湯思退墓地有大量的石材,村民們便紛紛到墓地去挖取石材。正因為如此,如今在鳳化村,牆角、路邊等隨處可見湯思退墓地的石材。

未列保護

湯思退墳墓已經被破壞,相關文物除少數幾件外都已經難尋蹤跡,整個南宋宰相墓僅存墓地遺址。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市文物部門進行文物普查時,在鳳化村碾米廠門前水溝上發現了湯思退墳墓的一塊墓誌。墓誌碑文共35行,每行32字。當時志石已斷裂,並有多處文字脫落。該墓誌現藏於麗水市博物館。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幾位蓋房子的村民到後山湯思退墳墓前挖石材,在離地面大約兩米深的地方發現了這塊墓誌。當時人民公社的工作人員聽說後,趕來制止了,這塊墓誌後來被抬到生產隊的碾米廠存放。

據時任博物館(文保所)館長許旭堯介紹,該墓誌發現之前,史料上只有湯思退去世的時間,關於他的出生年月卻一直不詳。當年他們發現墓誌後,才知道了湯思退的出生年月,彌補了史料的空白。

為此,記者專門翻閱了《宋史》卷371《湯思退傳》以及黃肚村湯氏子孫保存的清朝道光辛巳年(1821)和清朝光緒乙未年(1895)兩個版本的《湯氏族譜》,發現上述史料中的確沒有關於湯思退出生年月的記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當時的麗水地區醫院(現為麗水市中心醫院)曾從鳳化村買走湯思退墳墓前的一匹石馬。

至於湯氏子孫有人說市區萬象山公園上的石馬、石翁仲來自湯思退墓,許旭堯否定了這種說法:"萬象山上的石馬、石翁仲是從通濟堰邊上轎馬鄭村何偁(何澹之父,南宋)墓移來的!",從市文物部門了解到,湯思退墳墓遺址並未列入文物保護點。但是,青田縣章村鄉黃肚村湯氏子孫想要恢復湯思退墳墓,必須得到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批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