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沼澤水》是中國自然地理常識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目錄

名詞解釋

蓄積於沼澤表面或含於沼澤草根層和泥炭層中,以自由水(也稱重力水)和黏着水(包括毛管水、薄膜水、滲透水和化合水)兩種形式存在的水體,稱為沼澤水。 沼澤水渾濁,呈黃褐色,有腥臭味。有機酸和鐵錳含量較高者,水面常呈現紅褐色。除乾旱地區的鹽沼和海濱沼澤外,礦化度都較低,一般不超過500mg/L。

硬度很低,pH值為3.5~7.5,呈弱酸性或中性反應,其中呈弱酸性者居多。

沼澤水中含有較多的腐殖酸,含量從每升幾毫克到上百毫克。水中溶解的氣體主要有CO↓(2)、O↓(2)、H↓(2)S、N↓(2)等。

化學類型主要為重碳酸型和硫—氯型兩類。

沼澤水有各種補給來源。位於分水嶺上的沼澤體,沼澤水的惟一補給來源是大氣降水;緩坡上的沼澤體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低洼處常有地表徑流過境;地下水出露帶上的沼澤以地下水補給為主;平原地區流域分水線處的沼澤由大氣降水和當地徑流補給,河流階地坡腳處還有地下水補給;河漫灘上的沼澤大多為河水、地下水和大氣降水共同補給;海濱沼澤由海水和降水補給;內陸乾旱區的沼澤多為地下水補給。另外,無論沼澤發育在何種地貌部位上,只要沼澤表面發育成凸形,就只有大氣降水補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