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泊里鎮

中文名 :泊里鎮

所屬地區:青島西海岸

泊里鎮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西南部,地處董家口新港城核心區,原藏馬縣委(1945-1956)所在地。全鎮現轄101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14573人(2017年),總面積170.12平方公里,海岸線長40公里,瀋海高速、204國道334省道、濱海大道穿越鎮區,青連鐵路董家口站、13號線輕軌四個站點均在區域內布局,疏港鐵路直達港內與青連鐵路相接,區域交通優勢明顯。建成區面積170.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4573人(2017年) ,城鎮化率68%。屬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山東省新生小城市試點鎮 ,先後榮獲"全國環境優美鎮""全國千強鎮""中國區域十佳最具投資營商環境鎮""山東省文明鎮""山東省文化特色建設示範鎮""山東省綠化模範鎮""山東省平安建設先進鎮"" 青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生態文明先進鄉鎮"等稱號。

2017年,泊里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1億元,完成公共預算收入8.03億元,到賬外資1.15億美元,進出口總額10.6億美元,利用內資146億元,綜合實力不斷增強。[1]

目錄

建制沿革

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境內就有人類生活繁衍。春秋時期,境內有琅琊、安陵兩城邑。戰國初,越滅吳,於公元前468年徙都琅琊,今縣域南部沿海一帶屬越。後越敗於楚,地屬楚。戰國後期,縣域全部屬齊。秦統一六國,境內設琅琊郡,並附郭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城),縣域屬琅琊縣。漢承秦制,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晉省琅琊,隋復置琅琊縣;唐代又裁,境地歸膠州、諸城,此後廢置千餘年。

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諸膠邊辦事處。1944年析置藏馬縣,屬濱海行署,縣城所在地在泊里。1950年5月藏馬縣屬膠州專區。1956年3月藏馬縣併入膠南縣。

泊里服務中心

泊里鎮解放前屬諸城縣第五區,全區58個自然村。1945年12月解放後屬藏馬縣泊里區,轄115個村。1947年從泊里區劃出8個村,建立藏南區。1949年7月泊里改為第三區,1955年又復稱泊里區。1956年2月藏馬縣調整區劃,藏南區併入泊里區。1958年3月撤區劃鄉,泊里區分成三個鄉,後改為泊里人民公社,共轄141個村。1962年泊里公社分出小場鄉,建立小場人民公社。1984年行政區劃改革,泊里人民公社改為泊里鎮,轄68個行政村。2001年鄉鎮機構調整時,原信陽鎮整建制合併到泊里,組成新的泊里鎮。2012年12月劃歸黃島區。

據清道光抄本《程氏譜書》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程氏六公由安徽徽州遷此立村。相傳因地勢低洼,有水泊,故名程家泊。《海曲許氏支譜》載:清乾隆年間,許氏十世二支四公許有良,由日照許家園遷來,取程氏為妻。相傳,程氏將村宅送給許氏一半,故又稱許半街,後雜姓增多改稱泊子街,亦稱泊里或泊兒,清中期設集,稱泊里集,泊兒集,後因聚住戶多,分成泊里河東、河西、河南、河北。

未來展望

力爭到2024年,即西海岸新區成立10周年之際,董家口港區建成泊位50個以上,港口吞吐量達5億噸,率先建成第四代物流交易港,再造一個升級版青島港的目標;董家口港城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率先建成獨具特色的新生港口城市,讓一座活力繁榮、幸福宜居的現代化藍色新港城屹立在青島西海岸。

所獲榮譽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10月,泊里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20年6月,被評為山東省第三批"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街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