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淮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淮揚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淮揚

所屬地區: 江蘇,蘇北地區,蘇中地區

地理位置: 江蘇省淮河一帶至揚子江一帶

淮揚,地名,廣義的淮揚地區包括淮河揚子江的下游地區,包括淮安、泰州、鎮江、鹽城、高郵、揚州市區等地,該地區位於長江南北,緊挨京杭大運河。從地理上看是連接南北西東的重要交通樞紐,在飲食、方言風俗等方面較為接近。

[1]

歷史故名

狹義的淮揚:漢為臨淮、廣陵二郡;唐、宋為楚、揚二州;元代為淮安、揚州二路;明清為淮安、揚州二府;今天的淮安、揚州二市,兩地歷史上長期處於同一行政區劃中。

淮揚菜

淮揚菜與魯菜川菜粵菜並稱為中國四大菜系,淮揚菜,始於春秋,興於隋唐,盛於明清,素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譽。許多標誌性事件的宴會都是淮揚菜唱主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首次盛宴、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0周年大慶宴會、2002年江澤民總書記宴請美國總統喬治·布什等,都是以淮揚菜為主。

淮揚菜系以揚州菜為主體,融合了淮安、鎮江、鹽阜等地風味,以揚州菜係為代表,"淮揚"一詞出自南宋詩人姜夔(kuí)的名作《揚州慢·淮左名都》,"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其中"淮左"意指宋時揚州屬淮南東路,"竹西"則是揚州名勝竹西亭,自此揚州又稱為"淮揚"。

淮揚菜系形成於明清,而尤以清時為盛。在明清以前,揚州是全國有名的大都市,都有各自的飲食文化傳統。揚州菜在隋唐之際便已是馳譽神州的中國四大古典菜系之一。明清以後,淮菜和揚菜開始相互滲透、逐漸融合,並糅合南北風味於一爐,從而形成了統一的菜系。

文獻記載中淮揚菜的聞名名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和揚州的文化交流發展、鼎盛過程一樣,歷唐、清兩個時期,且也是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間達到顛峰,借勢於兩代皇帝的頻頻南巡期間屢屢逗留揚州。到乾隆年間,淮揚菜系已經成為全國四大菜系之一。

淮揚菜選料嚴謹、因材施藝;製作精細、風格雅麗;追求本味、清鮮平和。"醉蟹不看燈、風雞不過燈、刀魚不過清明、鱘魚不過端午",這種因時而異的準則確保盤中的美食原料來自最佳狀態,讓人隨時都能感遇美妙淮揚。

淮揚菜十分講究刀工,刀功比較精細,尤以瓜雕享譽四方。菜品形態精緻,滋味醇和;在烹飪上則善用火候,講究火功,擅長燉、燜、煨、焐、蒸、燒、炒;原料多以水產為主,注重鮮活,口味平和,清鮮而略帶甜味。著名菜餚有清燉蟹粉獅子頭、大煮乾絲、三套鴨、水晶餚肉、松鼠鱖魚、梁溪脆鱔、平橋豆腐、軟兜長魚、文樓湯包等。其菜品細緻精美,格調高雅。

淮揚劇

作為戲劇大省的江蘇,劇種眾多,在眾多的江蘇地方劇種中淮劇和揚劇,由於歷史淵源、地理區域、藝術個性、唱腔唱辭相近,歷史上又相互借鑑相互融合,承載和體現了淮揚地域的地方特色,具有厚實的文化底蘊,被稱為淮揚劇。

淮劇,在所有的江蘇地方劇種中,是演出區域最大、觀眾面最廣的劇種,在江蘇省的十三個省轄市中,就有鹽城、淮安、泰州、揚州及鎮江、蘇錫常的部分地區都屬於淮劇的演出範圍,省外擴及安徽東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區,總人口達到2500萬左右。

淮劇起源於清代中葉的江蘇鹽城、阜寧一帶,至今已有二百餘年的發展史,它從孕育之初,便在古老的徽劇以至後來的京劇的直接影響和薰陶下,步入戲曲藝術規範的軌道,嚴格按照戲曲藝術的內在規律逐步成長發展壯大起來,以至形成一個具有獨特藝術個性的地方劇種,它不但具有南北派娓婉、高亢的唱腔特色,且有東西路飄逸、厚重的表演風格,千古積澱的江淮文化底蘊和純樸濃郁的時代生活氣息交匯融貫在它的整個藝術發展的進程之中,不但能夠在藝術舞台上精湛地傳承展示了歷史文化精髓,同時又生動地演繹出多彩多姿的現代生活。代表作有《漁濱河邊》、《劉桂英是朵大紅花》、《藍橋會》、《女審》、《難咽的苦果》、《雞毛蒜皮》、《青豆紅豆》、《路魂》、《十品村官》、《太陽花》等。

揚劇是發源於江蘇揚州,成長於上海的戲曲劇種。它以古老的"花鼓戲"和"香火戲"為基礎,又吸收了揚州清曲、民歌小調發展起來,原名"淮揚文戲",30年代中期稱為"淮揚戲",新中國成立後,改稱揚劇,主要流行於蘇北、江南、上海和安徽滁州部分地區。

二十世紀40年代以後,是揚劇藝術日臻發展與走向成熟的時期,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藝人們進一步向京劇學習了武打技巧,身段動作、服裝頭飾、臉譜化裝,還借鑑了越劇、淮劇及話劇等表演手段,豐富了藝術表現力。其次,形成了各行當藝術流派,還有,藝人們還在原有曲調的基礎上,對音樂唱腔進行改革和創新,形成曲牌體與板腔體相結合的音樂體系。代表劇作有《香羅帶》、《玉晴蜓》、《喜娟》、《修匾記》、《上金山》、《八姐打店》、《偷詩》等。

淮揚方言

《江蘇省志·方言志》中所說的淮揚方言,大致包括江蘇省揚州市、淮安市、鎮江市、鹽城市及滁州市部分地區,相當於江蘇省內除了南京方言之外的洪巢片地區。其語音特點有:

1、不分平翹舌音,其中揚州片、淮安片都讀平舌音,海州片都讀翹舌音;

2、除鹽城市區、建湖及濱阜小片外,均不分n、l;

3、中古假攝麻韻開口三等字,如爹、借、些等,在大部分地區,韻母為iI,與蟹攝見組二等字不同(如街、蟹等);

4、除極少數個別地點外,淮揚方言沒有兒化音;

5、中古止攝端組合口字(如退、對),在海州片、淮安片讀為開口呼,揚州片仍讀合口呼;

6、中古咸、山攝字三分,如關≠官、簡≠剪等,與《中原音韻》寒山、桓歡、先天三韻的分法相同;部分縣區的咸、山攝開口二等字(如間、減等)轉入宕、江攝,韻母變為iang;

7、入聲韻與陽聲韻相配,與《廣韻》的原則相同。

按語音及詞彙特點,內部又可分為揚州片、淮安片、海州片三個小片。

分布地域:

江蘇省:揚州市區、江都區、寶應縣、儀征市、高郵市;鎮江市區、揚中市西部;金壇市西部;鹽城市區、建湖縣、射陽縣、阜寧縣、濱海縣、響水縣;淮安市區、漣水縣、洪澤縣、盱眙縣、金湖縣;宿遷市的泗洪縣沿洪澤湖的區域;連雲港的灌南縣南部;

安徽省:滁州市(天長等地)。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