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清溪半夜聞笛

《清溪半夜聞笛》是詩人李白的五言絕句,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82卷第17首。

《清溪半夜聞笛》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清溪半夜聞笛》為李白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游秋浦(今安徽貴池)時所作。

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李白五十三歲。安祿山反叛之前,有人曾經邀請李白入幕僚,李白去幽州以後,發現安祿山準備謀反,於是毅然回歸江南。早春赴長安,想陳列濟世之策。有古風《一百四十年》、《咸陽二三月》及《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等詩多首。在長安期間,曾經與杜甫重逢。對時局不約而同地感到殷憂,於是二人便成為生死之交。陳策無果,回天無計,於是離去。同年秋,李白南下安徽宣城。此後李白連續三年都在安徽宣城,並來往各縣之間,寄情于山水之間,向外宣稱修道煉丹,暗則明哲保身。[1]

前兩句詩以鋪敘的方式來描繪出一幅羌笛笛聲哀怨、隴頭流水幽咽的荒涼悽美畫。末兩句描繪出秋浦冷寒、玉門聲腸斷的憂愁,淒切之音,餘音繚繞,流露出征夫征戰之苦、思鄉之痛。

羌笛多與出塞、關山、隴頭水等邊塞相關聯,而月光、流水、笛聲、斷腸人是構成這幅畫圖的基本元素。此詩風格蒼涼悲壯、環環緊扣,揭露戰亂給人民造成深重災難,也表達出李白憂國思鄉、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複雜情愫。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清溪半夜聞笛[2]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原文

《清溪半夜聞笛》

羌笛梅花引,吳溪隴水情。

寒山秋浦月,腸斷玉關聲。

詞句注釋

羌笛:古代流行於西北地區的一種竹笛。原出於古羌族,故稱《梅花引》,古曲名。

吳溪:指清溪,古屬吳。

隴水:即《隴頭水》,古樂府橫吹曲。《樂府詩集》卷二十五《隴頭歌辭》:「隴頭流水,嗚聲嗚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隴水情:「情」一作「清」。古代隴州有隴坡(在今陝西隴縣),山勢高峻,坡上有清水從四面下注。離家遊子行經此地唱出悲歌稱《隴頭流水歌》。

「寒山」句:此句宋蜀本註:「一作空山滿明月。」

玉關: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北,李白常以玉門關形容去國離鄉的憂愁。

白話譯文

羌笛聲聲吹起《梅花引》的曲子,卻讓人在這吳溪聽到隴頭流水般的傷情。

又使這月光下的秋浦寒山,響遍令人腸斷的邊關之聲。

作品鑑賞

「羌笛梅花引,吳溪隴水情」以鋪敘的方式來描繪出一幅羌笛笛聲哀怨、隴頭流水幽咽的荒涼悽美畫。詩中荒涼壯麗與哀怨婉轉也是直接用羌笛吹出的。詩人夜半聞笛聲,或許笛子所奏的是《梅花引》之曲調,或許根本不是悲愁的曲調,但詩人聯想到悲愁的身世和處境,從而引發了悲愁之情。《隴頭歌》:「隴頭流水,鳴聲幽咽」,可見隴水之情乃是悲愁之情。李白《秋浦十七首》之第二首有「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之句,可見這裡的「清溪隴水情」乃是斷腸之情。[2]

「寒山秋浦月,腸斷玉關聲。」此處的寒山當在秋浦,而玉關聲應該是使人腸斷的悲聲,因「春風不度玉門關」,亦表達出詩人常以玉門關形容去國離鄉的憂愁。月光、流水、笛聲、斷腸人便是構成這幅畫圖的基本元素。

從此詩可以看出羌笛已經和表現征戰之苦、思鄉之痛 的《從軍行》、《度關山》聯繫起來了,集中表現家國之思、思鄉之痛。這主要是因為羌笛多與出塞、關山、隴頭水等邊塞的地名相聯繫,而這些地名令人自然而然想起荒涼的邊關塞漠、流血廝殺的戰場、久戍邊疆未歸的將士。而詩歌的基調是低沉的、傷痛的。

作者簡介

李白[3](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公元762年的十一月,李白窮困潦倒,寄居在安徽當塗縣李陽冰處,當時他已經病入膏肓,自知時日無多,將平生詩文手稿全部交給族叔李陽冰,讓他帶管並編輯成集。然後,賦《臨終歌》一首,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4]

偉大的浪漫詩人李白,經歷坎坷,一生流離,性格卻始終樂觀,詩風也雄奇豪邁。如果你翻開《李太白全集》,開卷第一篇就是年輕時寫就的《大鵬賦》。他浪漫地不想做人,想做恃才傲物的大鵬;他不想老死於家鄉,渴望像振翅的大鵬那樣去遠征;他不甘於平庸,無時無刻不夢想出人頭地……他還一無所有,在賦中就浪漫地自比為大鵬,相信自己展翅高飛,必將使「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真是少年壯志可凌雲。

視頻

古詩賞析

康震:李白一生和長江的不解之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