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國科技名詞,屬於科技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目錄

名詞解釋

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於1992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是浙南閩北首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溫州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帶、溫州城市最東邊。2015年,溫州市委市政府將浙南產業集聚區、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甌飛管委會「三區合一」,實行「三塊牌子,一套人馬」管理,規劃面積達263平方公里,實現了多平台疊加的優勢。經過二十多年的開發建設,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經濟實現了跨越式大發展。

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歷史沿革

1984年4月,溫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先建立龍灣區,作為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前期基地;1987年6月,溫州市龍灣出口工業區建立,由龍灣區的狀元鎮和蒲州鎮各劃出一部分進行開發建設,開發面積逐步擴大到1.88平方公里。1992年3月16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在龍灣出口工業區的基礎上設立國家級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5.11平方里,為全國第一批32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1998年12月,省科委發文批准創建溫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規劃面積4.3平方公里,位於開發區南側,並委託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統一開發管理。2000年4月26日,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濱海新區(園區),規劃面積35平方公里。2007年年底,市委、市政府啟動溫州市民營經濟科技產業基地(金海園區)的規劃審批、造地工程、招商引資等前期工作,規劃總面積18.9平方公里。根據溫州市2011年建設國際性大都市戰略部署和城市東部功能區的調整,5.11平方公里狀蒲園區(國批)及高新區委託溫州高新區管理,溫州開發區管理濱海園區、金海園區和甌飛圍墾部分區域,並受委託管理原龍灣區的海城、天河、沙城3個街道(加上濱海園區的星海街道,共管理四個街道),規劃總面積133平方公里,轄區人口23.6萬人。按照溫州市「一核、三片、五組團」的城市空間布局,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將建設環金海湖的核心區,建設統籌西部(海城、沙城、天河3個街道)、優化中部(星海街道)、拓展東部和甌飛工程的三大功能片區,打造星海、金海、沙城、天河、海城五大生活配套組團,實現開發區從建區到造城的蝶變。2015年5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溫州浙南沿海先進裝備產業集聚區正式掛牌成立。溫州浙南沿海先進裝備產業集聚區管委會、溫州甌飛管委會與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實行「三區合署、三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

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開發區域

2013年6月,《溫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報批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化整合提升工作方案的請示》(溫政(2013)74號),擬對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進行深化整合提升,以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依託,整合吸納瑞安經濟開發區、瑞安國際汽摩配產業城、甌飛圍墾和沙城、天河、海城街道,構建「一區七園」的發展格局,擴大開發區規模,提升產業層次,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做大做強雖國家級開發區。2014年2月1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關於溫州等6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化整合提升的復函》(浙政辦函(2014)10號),原則同意溫州整合提升方案。深化整合提升方案採取就近整合和異地整合相結合的形式,其中就近整合園區3個(甌飛園區、塘下園區生活配套區),異地整合園區1個(瑞安園區);整合後形成一區七園的發展格局,區域總面積為262.98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75.23平方公里,實際可用面積187.75平方公里。

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機構設置

2020年3月,溫州市委、市政府下發《溫州浙南沿海先進裝備產業集聚區管理委員會(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溫州市甌飛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辦字〔2020〕12號),確定溫州浙南沿海先進裝備產業集聚區管理委員會,與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溫州市甌飛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簡稱甌飛管委會)合署辦公,作為市人民政府派出機構,為正縣級,由市人民政府授權在其管理區域內行使相關的市級經濟管理權限和相當於縣級行政、社會管理職能,負責集聚區(開發區)的開發建設和統籌管理工作,內設黨政辦公室、組織宣傳部、統戰和群團工作部、政法委(信訪局)、經濟發展局(統計局、金融辦)、文化和教育體育局、科技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理辦公室)、財政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市財政局經開區分局)、人力資源局、交通和建設局、民政和衛生健康局(退役軍人事務局、人武部)、農業農村和水利局(甌飛工程建設協調辦公室、動物衛生監督所)、招商局(商務局)、應急管理局、審計局、綜合行政執法局(城市管理局、綜合行政執法大隊)、人大工作聯絡室(政協工作聯絡室)、機關黨委、行政審批局等19個局室單位。管委會下設10個事業單位(溫編辦〔2020〕85號),包括行政事務服務中心、產業研究中心、招商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前期管理中心、大數據和檔案管理服務中心、機關事務管理服務中心、社會事務服務中心、社會治理指揮中心、財政集中支付中心以及建設工程管理站。

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概況

開發區轄區工業企業超5000家,其中,規上企業487家、高新技術企業222家、省科技型企業985家、上市企業4家、世界500強5家。近年來,先後獲得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浙江省先進開發區、外貿十強開發區、產業集聚區創新驅動獎、省級特色品牌園區、全省產城融合十大示範新城等榮譽稱號,在全國219家國家級開發區排名保持前1/4,入圍長三角地區營商環境十佳政務機構(園區)、排名第二。2020年,「一區七園」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48.49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1205.57億元;核心區地區生產總值249.73億元,增長2.1%;規上工業增加值105.27億元,增長3.9%;財政總收入38.74億元,增長14.3%,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88億元,增長12.1%;固定資產投資124.05億元,增長4.3%;批零住餐業銷售額1322.3億元,外貿出口額97.74億元,R&D經費支出占比達4.19%;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4.4%、7.0%。

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重點產業鏈

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培育發展汽車、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現代物流等主導產業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健康等新興產業和時尚特色產業。高端裝備、汽車製造、現代物流等主導產業近年來保持了兩位數增長,產業不斷集聚,發展態勢良好,汽車和裝備製造兩大產業已形成產值超百億的產業集群。如汽車產業包括了汽車關鍵零部件製造、新能源電動車製造及汽車銷售服務業,初步形成了從汽車零部件生產到組裝,從組裝到銷售服務的產業鏈條。汽車關鍵零部件製造涵蓋了發動機及附件、汽車電子電器、汽車底盤及附件汽車標準件和鍛壓件等產品領域。先進裝備製造業包括了激光與光電、食藥機械、電氣機械、石化機械(專用設備)等四大子產業。其中:激光與光電產業現已形成以電子元器件製造、激光器製造、光伏應用產品製造、激光設備製造等為重點的工業生產體系。食藥機械產業現已形成以食品機械設備製造、製藥機械設備製造、包裝機械設備製造等為重點的工業生產體系。電氣機械產業現已形成以變壓器及輔助設備製造、電力成套設備製造、民用智能電器製造、金屬複合材料加工、開關插座製造等為重點的工業生產體系天河民用電器基地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民用電器生產基地。時尚特色產業包括服裝、鞋革、啤酒、飲料、水暖潔具等。

溫州灣新區的概況

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覆設立溫州灣新區。溫州灣新區規劃控制總面積約158.48平方公里,空間範圍包括溫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空港片區、龍灣二期圍墾、甌飛一期(北片)。四至範圍:東至甌飛一期東堤,南至溫州市龍灣區與瑞安市交界處、濱海二十五路、甌飛一期(北片)南堤,西至茅竹嶺、甌海大道、濱海大道,北至甌江南堤。

溫州灣新區堅持體制機制創新,遵循優化、協同、高效的原則,按照「一個平台、一個主體、一套班子、多塊牌子」的體制架構,保持原有國家級牌子(溫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不變,設立中共溫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作委員會、溫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掛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牌子,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招商、統一協調。

溫州灣新區(高新區、經開區)將根據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題主線,全面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全力落實省委、省政府「四大建設」決策部署,完善大灣區「一環一帶一通道」發展格局,發揮民營經濟特色優勢,堅持節約集約,統籌資源要素,突出主導產業,深化產城融合,着力打造全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長三角先進制造集聚高地、浙江東南沿海科技創新高地、溫州都市區產城融合新城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