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渭城曲》原是唐代詩人王維在送別友人去邊疆時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

此詩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於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古曲。此詩後來被編入樂府,廣為傳誦,成為餞別的名曲。或名《陽關曲》,或名《陽關三疊》

目錄

作品原文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譯文

渭城早晨一場春雨沾濕了輕塵,

客舍周圍青青的柳樹格外清新。

老朋友請你再干一杯餞別酒吧,

出了陽關西路再也沒有老友人。

創作背景

此詩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詩題又名「贈別」,後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它大約作於安史之亂前。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即秦都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賞析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於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後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1]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王維生於公元701年,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執政,擢為右拾遺,次年遷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為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此後半官半隱居。

安史之亂被捕後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後下獄。因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後兼遷中書舍人,終尚書右丞。

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餘載。佛經《維摩詰經》,是智者維摩詰居士與弟子講學之書。王維的名和字取於此。王維後半生之避世與佛教有關。

《新唐書》本傳說王維早慧,"九歲知屬辭,與弟縉齊名,資孝友。"年十六、七,即往長安、洛陽遊歷,謀取仕進。此期間寫了一些遊俠詩。開元七(719)七月,他赴京兆府試,中解頭。他是一位文藝全才,詩、文、書、畫都很著名,又精通音樂,善彈琴、琵琶。開元九年(721)中進士,任太樂丞等官,後棄官隱居。 開元十七年(729),在長安從大薦福寺道光禪師學頓教。開元十九年,王維的妻子病故。他從此不再續娶,一直孤居三十年。

開元二十三年(735)被宰相張九齡擢為右拾遺。二十五年(737)為監察御史,春天奉使出塞,並留在涼州河西節度幕兼為判官近一年,寫了一些有名的邊塞詩。

天寶元年(742),王維轉左補闕。以後,又屢遷侍御史、庫部員外郎、庫部郎中等職。但是,目睹朝政的黑暗腐敗,他深深感到過去的開明政治已經消失。於是採取一種半官半隱的生活方式,得過且過。他經營了藍田輞川別墅,修習佛、道,此時期他的許多詩文都濡染釋、道色彩。他的思想儒、釋、道雜糅,表現為人生態度,就是無可無不可,但求適意。

他的"中隱"方式使他獲得了一種平和寧靜的心境,又使他得以從官場脫身,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從而創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