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熱島效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熱島效應是一個自1960年代開始,在世界各地大城市所發現的一個地區性氣候現象。具體來說,無論從早上到日落以後,城市的氣溫都比周邊地區來得高,並容易產生霧氣。這個現象的發現,是由於人造衛星的出現,使人類得以利用人造衛星從高空以紅外線拍攝地球。這種拍攝的最初目的,是作氣象觀測用途,用以分析雨雲的構成。可是,後來人類從紅外線影像中發現城市與外圍地區的溫度有着很明顯的差異,看起來城市就好像在周邊地區中間的一個浮島。

原因

城市異常溫度上升的主要原因,來自於大樓和柏油對太陽光的蓄熱和城市內部林立的大樓中的空調設備排出的熱空氣、樹木減少所產生的城市圓頂效應等。由於氣溫高,所以會出現突然的降雨。近幾年,大樓不斷向高空發展,河流沿岸被建築物覆蓋,都遮擋着風的流動,加劇了城市內部的高溫化。

以下是可能導致城市熱島效應的原因:

  • 來自於樹木和裸地的減少,降雨滲透地面減少,進而蒸發蒸散量的減少。
  • 來自於被低反照率的柏油和玻璃幕牆和混凝土覆蓋,地表面吸收太陽熱的增加。
  • 來自於屏風樓,減少風的變化和流動。

內陸城市的熱島現象比海岸城市更顯著。一般認為海水水溫變化少,能夠冷卻鄰近地區的空氣。位於內陸盆地內的城市因為大氣的不良循環,特別容易受到熱島的影響。

對策

  • 植樹,近幾年採用屋頂植樹、牆面植樹的例子也很多。在京都協議書中也有記錄着綠化屋頂的義務。在許多

城市也有自行出資植樹的例子。

  • 採用沒有反射性能素材,如消熱效能塗料,令室外氣溫降低[2]
  • 採用不需額外供水供電的綠化屋頂。(因使用額外供水,若無同時安裝食水過濾系統,就是浪費水,但額外安裝時供電量增加=增加排放。)
  • 採用透水性、保水性鋪修,利用水份吸收熱量
  • 確保風的流通性。減少屏風型建築,像是使較涼快的空氣從水體和郊外向市中心流動。司徒加特和柏林Potzdamer Platz周邊的重新開闢都是有名的例子。
  • 灑水。
  • 限制飛機、汽車的機器及建築物的人工排熱(如冷氣)。
  • 鼓勵民眾使用大眾交通。
  • 分散市區人口至郊區,以減低人工排熱。
  • 合理地規劃城市建設,設置公園綠地或水池濕地,建造人工河道等,吸收熱量降低溫度

視頻

熱島效應 相關視頻

城市的熱島效應
一個小小的原理,把城市熱島效應解說的如此通透

參考文獻

  1. 城市熱島效應的形成,佰佰安全網,2019-08-16
  2. 熱島效應,行者物語網,201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