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熊文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熊文燦
熊文燦2.jpg
出生 1575--1640
國籍 中國
職業 明崇禎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
知名作品 招降鄭芝龍

人物生平

熊文燦(1575--1640年),四川省瀘州市瀘縣雲錦鎮人(<<明史>>作貴州永寧衛,<<中國歷代名人辭典>>作貴州關冷,<<中國歷代人物辭典>>作四川敘永,<<中國人民大辭典>>從<<明史>>說,因在瀘州發現"熊氏故里碑及載有熊文燦的<<熊氏族譜>>而從新說),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授黃州推官,歷禮部主事、郎中,山東左參政、山西按察使、山東右布政使,兵部侍郎、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海盜鄭芝龍由廈門攻銅山,文燦招撫芝龍並任命其為海防游擊征討海賊李魁奇、劉香成功,徹底平定了東南沿海的海盜。平倭有功為楊嗣昌所薦,文燦提出"五難四不可",竭盡推託,崇禎仍委以大任。崇禎十年四月,熊文燦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代王家禎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軍務。後楊嗣昌建言"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增兵餉大半,圍剿農民軍,"隨賊所向,專任剿殺"。初期此舉頗見成效。文燦督主軍務後,明軍連打勝仗,農民起義陷入低潮,羅汝才亦在其中。崇禎十一年五月,文燦仍行前策招撫張獻忠、劉國能投降,而張獻忠名義上是歸順明朝,實際是向熊文燦催索餉銀,屯兵數萬於谷城,伺機而動。崇禎十二年五月,張獻忠再起,勢如破竹,熊文燦因此次撫局失敗而被捕入獄,次年被斬。屍首運回瀘州與其妻楊氏合墓葬於瀘縣兆雅鎮新溪場下沿長江北岸刑家村薄刀嶺。

歷史 崇禎元年(1628年),熊文燦就職福建巡撫,鄭芝龍由廈門攻銅山,文燦招降芝龍,任命為海防游擊。後因討海賊李魁奇、劉香有功,為楊嗣昌所薦。後文燦提出"五難四不可",竭盡推託,崇禎仍委以大任。崇禎十年四月,熊文燦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代王家禎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軍務。後楊嗣昌建言"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增兵餉大半,圍剿農民軍,"隨賊所向,專任剿殺"。初期此舉頗見成效。文燦督主軍務後,明軍連打勝仗,農民起義陷入低潮,羅汝才亦在其中。崇禎十一年五月,張獻忠詐降於熊文燦。張獻忠投降後,名義上是歸順明朝,實際是向熊文燦催索餉銀,屯兵數萬於谷城,伺機而動。崇禎十二年五月,張獻忠再起,勢如破竹,熊文燦因此被處死,後崇禎遺兵部尚書楊嗣昌督軍進剿。

傳奇 敘永的東城北郊,有一道紅土山嶺由紅崖山延伸而來,呈東西向走,自上而下直插永寧河心。山嶺上從頭至尾均勻排列有五個小丘,極顯端莊穩重。自明代崇禎十四年以來,人們就叫它挖斷山,而原來的山名卻已無人知曉了。以堪輿學的觀點來看這條山嶺,它實在是世上少有的風水寶地。它頭枕巍巍紫霞峰,腳踏泱泱永寧河;正面遙遙相對着九龍山和石虎嶺,氣勢恢宏,形成龍蟠虎踞之勢;背面是綿延數十華里的紫霞三十六峰,蒼山翠柏,山靈水秀;右邊的遠處有鳳凰山橫亘天際,似鳳鳴九霄;左邊有從東南流來的儒河與西南流來的界首江,合流於啟鳳寺,清清的河水穿過閭閻仆地的永寧雙城,在山腳下懶懶的轉一個灣,蜿蜒向北流去;左手邊的帽金山和右手邊的三家坪山,仿佛椅子上的扶手峙立兩側,而挖斷山則像穩坐在太師椅上的尊者,氣度雍容。嶺上的五個小丘,樹木蔥蘢,生機勃勃。若在雷雨初霽之時或久陰放晴之際,嶺子山雲霧縹緲,宛如神山仙境。據懂風水的行家說,這裡是埋葬先人的佳城佛地。

元朝末年,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把大半個中國人攪的天翻地覆,兵禍連年,江西一帶尤為慘烈。因此有江西的熊姓族人共十八宗支,為躲避戰亂,集體流亡四川,分別在瀘縣、隆昌、榮昌、南充、雅安、嘉定、永寧等處入籍。到永寧入籍的這支熊姓人家,在安頓下來之後,便在東城買地造房,經營商業,繁衍子孫,日子也過得平平常常。當他家得知挖斷山有塊風水寶地之後,便請來高明的陰陽先生,帶着羅盤去山上測定幾處壽冢的穴位,用高價買下,把它作為世代瘞埋先人的熊氏墓地。幾十年過去,原本以經商為第一要務的熊家,居然也開始注重子弟讀書習文的教育。他家聘請了地方上最有學問的老師,為熊氏子弟傳業授課。在正德至萬曆的一百年間,熊家先後出了好幾個秀才、貢生,因此熊家在地方上也算是書香門第了。萬曆三十五年,天資慧敏的熊文燦在北京殿試高中進士。這對於熊家及鄉梓都是一樁大喜事。進士是當官的資格證,是官場第一台階,有才華有能力有機遇的進士往後可做到封疆大吏的督、撫或內閣的尚書、宰相。

熊文燦中了進士不久,便詔授黃州推官,再後又調任禮部主事、山西左參政、山西按察使、山東右布政使等職。萬曆四十二年冬,奉詔出任福建左布政使,他特意繞道回鄉,大有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之意。回到敘永,恰逢城中新建的蓬萊橋(現在的上橋)竣工,應郡守周匡世之請,欣然撰寫了《建蓬萊橋碑記》。崇禎元年熊文燦在福建任上,對地方武裝集團實施招撫策略,先後招撫了鄭之龍等人(鄭成功之父),然後依靠地方武裝力量,一舉蕩平了為患多年的海上巨盜。其間他還萌生過收復台灣的念頭,後因調離福建而未能實現。海上匪患的滅絕,使沿海百姓安居樂業,受益匪淺。由於熊文燦在福建任期的政績卓著,於崇禎五年二月升任兵部侍郎兼右僉都御使,總理兩廣軍務兼廣東巡撫。崇禎十年四月再升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同時總理直棣、山西、河南、陝西、湖廣、四川等省軍務。負責平定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所謂"十三家"農民起義軍。他在對農民起義軍的討伐中,仍採用曾在福建大獲成功的招撫策略,崇禎十年十月先後招撫了張獻忠、劉國能部,相繼又招降了羅汝才、左革里等部,除李自成外的十二家農民起義軍全被招降。崇禎十二年二月,張獻忠帶頭反水,再舉義旗,羅汝才等部在各地紛紛響應,一時間朝野震動,崇禎帝聞變大怒,詔削熊文燦官職,責令其戴罪視事。七月張獻忠在羅英山大敗明軍總兵左良玉,崇禎帝即命楊嗣昌救援督戰,同時逮熊文燦下獄,次年(1640年)以撫議誤國罪斬首於北京西市,卒年六十七歲。

縱觀熊文燦一生,自萬曆三十五年起,經天啟至崇禎十三年,歷經三朝,計三十三年,屢得升遷。從推官到觀察使、布政使、巡撫、侍郎、尚書等職,可謂官運亨通。始以招撫鄭之龍發跡,終以招撫張獻忠毀身,真是成亦蕭何敗亦蕭何也。

正當熊文燦在官場上如日中天的時候,永寧縣來了位新任縣令,名叫吳仁,浙江會稽人,進士出身。他到任後,按規矩逐一拜會了地方縉紳。熊文燦的父親熊老太爺自然首當第一,意在拉攏地方勢力,使自己在任期內多的縉紳們的關照。這年的八月十六是熊老太爺的八十華誕,永寧東西二城的賢達名流及四鄉八里的鄉紳學究,都紛紛來熊府為老太爺慶壽,熊府里里外外張燈結彩,壽聯、壽匾、壽彩、壽幛金碧輝煌地掛滿熊府內外。兩百多桌壽宴擺在臨近的帝主宮內,場面熱鬧非凡,然而在舉行壽禮儀式時,地方父母官卻沒有到場,使隆重熱烈的壽慶減色不少,令熊家覺得很掃面子。原來吳縣令把一塊題有"壽與天齊"的金字朱漆大匾送到熊府後,便與師爺一道下鄉調查一樁命案去了。待公事了解歸來已是宴終人散。吳仁雖到熊府解釋謝罪,而熊家卻耿耿於懷。熊文燦有個弟弟名文炳,因是幺兒,少時尤得熊老太爺寵愛,所以自小就養成驕奢淫逸的習性,不讀詩書,不事經營,成天與縣城裡的一幫紈絝子弟鬥雞走狗、狎妓唱曲,人稱熊二爺。他對吳仁沒能在老爺子的壽慶那天來祝賀捧場極為惱火,並揚言要找機會教訓吳仁。不久,他在熊府設置了一樁不可能破獲的盜案,然後報官,請求緝拿盜賊追回財物。數月過去,盜案仍未破獲,熊二爺便糾集一幫地方上的無賴潑皮及熊氏族人,去大鬧公堂,口出惡言,使吳縣令難堪至極。吳仁受辱,憤恨難消。於是悄悄派心腹外出尋訪到一位堪輿術極精的陰陽先生,以重金相酬,請他對熊家祖墳進行暗中勘察。陰陽先生來到永寧後,為了弄清熊家龍脈的來源,他先上紫霞峰,再登羅漢林,最後追溯龍脈至雲貴高原,備嘗艱辛,歷時半月,終於查清了熊家祖墳的氣勢來源。歸來時對吳縣令說:"熊家墳山是雲貴高原的烏蒙山的余脈,其主脈在貴州的威寧和雲南的宣威交界處,其中一支,由赫章插入雲南的鎮雄、威信,延伸至四川永寧的羅漢林,再綿延到紫霞峰下的熊家祖墳山,它凝聚了萬山精華,占盡了山水靈氣,主五代昌榮。"吳縣令聽後,兩眼發呆,一臉沉重,頓時氣餒。陰陽先生急忙說:"使君放心,世間萬象都有相生相剋的規律,任何難題都有破解的方法,我們只要在熊家祖墳上方九丈的土埂上橫挖一溝,便可將他家的龍脈截斷,熊家就會因此敗毀。"吳縣令聽後笑逐顏開,於是以挖溝引水灌溉乾田為由,發動農民把熊家祖墳上的土埂挖斷了。

據說溝渠通水之日正是熊文燦下獄之時,吳縣令見怨恨已報,便掛印而去,挖斷山也因此得名而流傳至今。


人物評價

王世德《崇禎遺錄》,雖稱讚楊嗣昌的才能,但也承認:"唯用熊文燦以誤國,罪無所逭耳。"

史籍記載

熊文燦,貴州永寧衛人。萬曆三十五年進士。授貴州推官,遷禮部主事,歷郎中。出封琉球還,擢山東左參政、山西按察使、山東右布政使。憂歸,自是徙家蘄水。

崇禎元年,起福建左布政使。三月,就拜右僉都御史,巡撫其地。海上故多劇盜,袁進、李忠既降,楊六、楊七及鄭芝龍繼起。總兵官俞咨皋招六、七降,芝龍猖獗如故。然芝龍常敗都司洪先春,釋不追;獲一游擊,不殺;咨皋戰敗,縱之走。當事知其可撫,遣使諭降之。文燦至,善遇芝龍,使為己用。其黨李魁奇再降,再叛去,芝龍擊擒之。海警漸息,而鍾斌又起。斌初亦就撫,後復叛,寇福州。文燦誘斌往泉州,令芝龍擊敗之。既而蹙之大洋,斌投海死。閩中屢平巨寇,皆芝龍力,文燦亦敘功增秩焉。

五年二月,擢文燦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廣東。先是,海寇鍾靈秀既降復叛,為芝龍所擒,其黨潰入長汀,轉掠江西屬邑,文燦檄芝龍屢敗賊。而福建有紅夷之患,海盜劉香乘之,連犯閩、廣沿海邑,帝以責文燦。文燦不能討,乃議招撫,賊佯許之。參政洪雲蒸,長沙人,初官廣西參政,嘗搜靈秀餘黨,斬三十餘級,盡毀其巢。文燦乃令雲蒸與副使康承祖,參將夏之本、張一傑入賊舟宣諭,俱被執。文燦懼罪,奏諸臣信賊自陷。給事中朱國棟劾之,詔貶秩,戴罪自效。八年,芝龍合廣東兵擊香于田尾遠洋。香脅雲蒸止兵,雲蒸大呼曰:"我矢死報國,急擊勿失!"遂遇害。香勢蹙,自焚溺死,承祖等脫還。賊黨千餘人詣浙江歸款,海盜盡平。 文燦官閩、廣久,積貲無算,厚以珍寶結中外權要,謀久鎮嶺南。會帝疑劉香未死,且不識文燦為人,遣中使假廣西採辦名,往覘之。既至,文燦盛有所贈遺,留飲十日。中使喜,語及中原寇亂,文燦方中酒,擊案罵曰:"諸臣誤國耳。若文燦往,詎令鼠輩至是哉!"中使起立曰:"吾非往廣西採辦也,銜上命覘公。公信有當世才,非公不足辦此賊。"文燦出不意,悔失言,隨言有五難四不可。中使曰:"吾見上自請之,若上無所吝,即公不得辭矣。"文燦辭窮,應曰"諾"。中使還朝,果言之帝。初,文燦徙蘄水,與邑人姚明恭為姻妮,明恭官詹事,又與楊嗣昌善。嗣昌握兵柄,承帝眷,以帝急平賊,冀得一人自助,明恭因薦文燦,且曰:"此有內援可引也。"嗣昌喜,遂薦之。

十年四月,拜文燦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代王家禎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軍務。文燦拜命,即請左良玉所將六千人為己軍,而大募粵人及烏蠻精火器者一二千人以自護,弓刀甲冑甚整。次廬山,謁所善僧空隱。僧迎謂曰:"公誤矣。"文燦屏人問故,僧曰:"公自度所將兵足制賊死命乎?"曰:"不能。"曰:"諸將有可屬大事、當一面、不煩指揮而定者乎?"曰:"未知何如也。"曰:"二者既不能當賊,上特以名使公,厚責望,一不效,誅矣。"文燦卻立良久,曰:"撫之何如?"僧曰:"吾料公必撫。然流寇非海寇比,公其慎之。"文燦去,抵安慶,帝所遣中官劉元斌、盧九德監勇衛營軍者亦至。良玉宿將桀驁,不受文吏節制,會其下與粵軍不和,大詬。文燦不得已,遣還南兵,然良玉軍實不為用。嗣昌言於帝,乃以邊將馮舉、苗有才兵五千人隸焉。有才敗於真陽,而京營將黃得功連破賊兵,威甚振。

當是時,嗣昌建"四正六隅"之策,增兵餉大半,期滅賊,賊頗懼。及文燦至,京軍屢捷,益懼。文燦顧決計招降。初抵安慶,即遣人招張獻忠、劉國能,二人聽命。乃益刊招降檄,布通都。又請盡遷民與粟閉城中,賊無所掠,當自退。帝怒,譙讓文燦。嗣昌亦心非之,既已任之,則曲為文燦解。因其請,畀以畿輔、山西兵各三千。明年,國能果降,而獻忠襲據谷城。會得功又大破賊舞陽,馬士秀、杜應金夜半降信陽城下。獻忠為左良玉所創,幾被擒,其下飢困多散去。獻忠窮蹙,亦因陳洪範以降。於是嗣昌議功罪,絀洪承疇、曹變蛟等,而稱文燦功焉。

已而京軍解遂平圍,斬獲三千有奇。時文燦在裕州,馬進忠、羅汝才十三家賊聚南陽,文燦下令,殺賊者償死。賊不肯從,則齎金帛酒牢犒之,名曰"求賊"。帝詗得狀,曰:"文燦大言無實。"文燦恐。孫傳庭出關擊賊,文燦不救,而嗣昌已入政府掌中樞矣。九月,文燦次襄陽,賊分踞鄖、襄諸險。諸將請戰,文燦議分兵。盧九德曰:"兵分則力弱,一失利,全軍搖矣。莫若厚集其力而合擊之。"眾曰:"善。"乃以僉事張大經監大將左良玉、陳洪範軍,以通判孔貞會監副將龍在田軍,戰於雙溝,大破之,斬首二千餘級。羅汝才、惠登相率九營走均州,李萬慶率三營走光、固。

十一月,京師戒嚴,召洪承疇、孫傳庭入衛。汝才等以為討己也,懼而叩太和山提督中官,求撫於文燦,許之。處汝才及一丈青、小秦王、一條龍四營於鄖縣,處登相及王國寧、常德安、楊友賢、王光恩五營於均州。上言:"臣於李萬慶、賀一龍、馬光玉及順天王主剿,他皆主撫。請赦汝才等罪,授之官。"可之。時京軍、良玉軍皆以入衛行,馬士秀、杜應金遂叛於許州。初,士秀等降,良玉以其眾處許之郊外。許,大州也,良玉諸將寄孥與賄焉。良玉久征不歸,士秀、應金在文燦軍中,偽請急,假良玉軍號入城。夜半,兵從府第出,燒城南樓,劫庫,殺官吏,挈其貲投萬慶。萬慶者,賊魁射塌天也。

十二年三月,良玉還,破降馬進忠,使劉國能擊降萬慶,士秀、應金亦再降。順天王已前死,其黨順義王為其下所殺。文燦遂上言:"臣兵威震懾,降者接踵。十三家之賊,惟革、左及馬光玉三部尚稽天誅,可歲月平也。"帝優詔報之。

初,張獻忠之降也,擁兵萬人踞谷城,索十萬人餉,文燦及中外要人曰與之。為請官、請地、請關防矣,獻忠列軍狀曰請備遣,既而三檄其兵不應,朝野知獻忠必叛也。其後,汝才降,不肯釋甲。及進忠、萬慶等並降,文燦以為得策,謂天下且無賊也。五月,獻忠遂反於谷城,劫汝才於房縣,於是九營俱反。初,均州五營懼見討,自疑,相與歃血拒獻忠,無何亦叛去。帝聞變,大驚,削文燦官,戴罪視事。七月,良玉擊獻忠羅英山,敗績。帝大怒,命嗣昌來代。嗣昌已至軍,即遣使逮文燦下獄,坐大辟,所親姚明恭柄國而不能救也。十三年十月,文燦竟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