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猛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猛獁(學名:Mammuthus,別名:長毛象),長鼻目象科猛獁象屬動物。該類動物曾生存於亞、歐大陸北部及北美洲北部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地區

猛獁體長達5米,體高約3米,與亞洲象相近;體披長毛,門齒長1.5米左右,強烈向上向後彎曲並旋卷,頭骨短,頂脊非常高;上下額和齒槽深,臼齒齒板排列緊密,數目很多,第三臼齒最多可以有30片齒板。其夏季以草類和豆類為食,冬季以灌木、樹皮為食,以群居為主

猛獁


中文名稱:猛獁

別稱:長毛象

拉丁學名:Mammuthus

分布區域:曾生存於亞、歐大陸北部及北美洲北部

科目:象科

物種起源

已知最早的猛獁是上新世時的非洲猛獁,生活在非洲的熱帶地區,進入更新世,猛獁離開非洲向亞歐大陸和北美洲挺進,已知最早在亞歐出現的猛獁是早更新世的羅馬尼亞猛獁。進入中更新世,猛獁種群愈發繁多,亞歐大陸較寒冷地區的的真猛獁和北美洲較溫暖地區的帝王猛獁都是代表類群。晚更新世時真猛獁進入北美洲取代了比它們體型更大的帝王猛獁,後來進化出了北美最大的猛獁種類哥倫比亞猛獁(與帝王猛獁比較相似,也沒有長毛),而最龐大的猛獁種群可能是主要產於亞歐的草原猛獁,由亞歐溫暖地區的南方猛獁演化而來。最著名的種群具有長毛的真猛獁與上述類群相比較為偏小。

猛獁比今天大象兇猛事實上,在新生代中期和晚期,長鼻類動物主要沿着兩條進化路線發展成為世界性分布的、曾經顯赫一時的大家族。其中一條是進化主線,是經由古乳齒象進化出現在的象類,另一條則進化小分支,演化成恐象類,但在更新世中後期就已經滅絕了。


從遠古時代,分化出很多類型的象。始祖象,和未成年亞洲象一般大小,鼻子像貘,沒有長牙,是長鼻目的一個進化分支,於早漸新世完全滅絕,並不是象的直系祖先,甚至不能代表早期長鼻目,始祖象的生存方式已偏離了長鼻目進化主流,但它確實是早期長鼻目最著名的。後來漸漸出現了乳齒象、鏟齒象、恐象,到了中新世時已經發展得十分繁盛,種類很多。歷史車輪一下子就轉到了第四紀時期,在此之前的象類很快絕滅了,與此同時,又出現了新的種類的象。劍齒象、古棱齒象和猛獁象是象類大家族中的典型代表。

象類在快進入近代以前分三個占山為王,劍齒象占領南方和熱帶地區,古菱齒象在中部地區,占領亞熱帶,再往北冰天雪地的地方,它的霸主是猛獁象!猛獁與今天的大象有親緣關係。但是,它卻比今天的大象兇猛得多!成年的猛獁象體形龐大,在平原上,其他的動物對它們構成不了什麼威脅,科學家們聲稱,儘管在平時雌性猛獁可能比較溫和,但在養育幼仔時則異常暴躁。此時的猛獁會忽然去攻擊任何在它看來有「威脅」的動物,而對手往往在「醒過神」來之前就被軋死。而雄性猛獁象和今天的雄性非洲象一樣離群獨居,脾氣更加暴躁。毫無疑問,猛獁象當時處於整個食物鏈的頂端。但是年幼的猛獁象需要15年的時間才能發育成型。因此,兇猛的捕食動物很容易傷害這些幼象,尤其是結成小群的似劍齒虎,雖然似劍齒虎僅僅是中等大小的劍齒貓科動物,但卻是當時最喜歡襲擊猛獁的食肉動物。在美國焦油坑中發現了為數眾多的被陷在泥灘里淹死的猛獁吸引最後也葬身於此的刃齒虎和恐狼化石,既然它們會吃食死去的猛獁,也很有可能會襲擊猛獁幼仔。老弱的猛獁也可能遭到巨型短面熊或洞熊這樣的巨型食肉獸襲擊。另外還有一些其他大型植食動物曾與猛獁共同生活,猛獁不敢輕易招惹它們,比如同樣身披長毛的美洲乳齒象,以及最大的有角犀牛板齒犀,體型不比長毛猛獁小,它們都可能成為猛獁的生存競爭者。

滅絕

猛獁象生活到距今3700年的時候突然全部絕滅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專家們做過仔細的研究,找出了許多的原因,但歸納起來還是由外因和內因共同造成的。

外因:氣候變暖,猛獁象被迫向北方遷移,活動區域縮小了,草場植物減少了,使猛獁象得不到足夠的食物,面臨着飢餓的威脅;

內因:生長速度緩慢。以現代象為例,從懷孕到產仔需要22個月,猛獁象生活在嚴寒地帶,推測其懷孕期會更長。在人類和猛獸的追殺下,幼象的成活率極低,且被捕殺的數量離現代越近越多,一旦它們的生殖與死亡之間的平衡遭到破壞,其數量就會不可避免的迅速減少直至絕滅。這是大自然的淘汰規律,並非對猛獁象不公平。新生代的第三紀末期時也發生過類似的情況,當時大量的原始哺乳動物絕滅了,由現代動物的祖先取代了它們,猛獁象的祖先那時代替了它們,現在該輪到它們讓出地盤了。猛獁象以自己整個種群的滅亡標誌了第四紀冰川時代的結束。

另類說法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猛獁是死於人手,而並非由於氣候變化導致了這些動物的滅絕。

一直以來,對於猛獁的滅絕原因存在兩種猜測:氣候滅絕說和人類屠殺導致滅絕說。為了解決這一爭論,美國一個考古學小組對這兩種學說進行了檢驗。他們推斷,如果是人類捕殺導致了猛獁的滅絕,那麼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猛獁的滅絕時間應該與人類進入這一地區的時間相互吻合。而如果猛獁是由於氣候變化滅絕的,那麼在一個特定的地區內,猛獁應該與人類同時存在,並且僅僅是在氣候改變發生後才走向滅絕。

這項研究工作總共涉及了5個大陸的41個考古學遺址。研究人員發現,當人類遷徙出非洲後,在他們的棲息地留下了死亡的象和猛獁的痕跡。一個地區一旦被人類占有,那麼象和猛獁的化石記錄便在這一地區停止了。

研究者指出,使現代象倖存下來的避難所都是對人類缺乏吸引力的地方,例如熱帶雨林。

不同種類的猛獁也擁有不同的滅絕原因,帝王猛獁由於真猛獁象侵入北美洲以致失去生態區位而滅絕,哥倫比亞猛獁象很可能因為氣候變化而滅絕。

真猛獁象的滅絕原因很可能出於人類的捕殺。 最近幾年,更多的科學家認為:猛獁象真正滅絕的原因並非巨變的氣候,而是史前獵人飢餓的獵殺。它是人類祖先為了生存獵殺的對象,從出土的種種史前武器看,當時的史前人類已經掌握了精良的武器和嫻熟的捕獵技巧,可以獵殺整群的大象和猛獁象,最終導致它們滅絕。

現在,人類正努力研究古生物方面的科學,旨在將萬年前的古象呈現給人們,同時也在呼喚人類生態保護和生態道德意識。[1]

非人捕殺

1.28萬年前一顆隕星碰撞地球表面,釋放出有毒氣體,遮擋了陽光照射,導致地球溫度急劇下降,猛獁滅絕可能是由於隕星碰撞地球導致氣候急劇變化,而不是之前認為的早期人類過度狩獵所致。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目前,科學家認為一顆巨大的隕星碰撞地球,可能造成猛獁的滅絕。

長期以來,人們猜測猛獁的滅絕與早期人類大肆獵殺有關,但是目前研究人員顛覆了這一觀點。他們認為一顆巨大的隕星穿過地球大氣層,分解成為數千萬噸燃燒殘骸,散布在四個大洲。

這些隕星殘骸體釋放着有毒氣體,嚴重污染了空氣並阻擋了陽光照射,導致地球溫度驟然下降,大量植物死亡,地貌不斷地發生着變化。該研究報告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暗示着猛獁滅絕的原因並非是早期人類棲息地擴散和侵略性捕殺所致。

經過隕星碰撞,像人類等地球物種通過移居、縮小群居規模來適應周圍的環境,或者僅是改變他們的生活來解決這一問題。但是像猛獁等其它一些物種,它們漫步在歐洲、亞洲部分地區和北美洲,卻無法適應變化的環境,不久便滅絕消失。這份研究報告指出,巨大隕星碰撞地球,將永久地改變地球歷史進程。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人類學家、地質學教授肯尼思-唐克斯利(Kenneth Tankersley)指出,猛獁從興旺種群轉變至完全滅絕僅在幾十年內發生,人們可以想象一下那個時代:在辛辛那提地區遍布着體型龐大的猛獁,但當隕星碰撞地球之後,在你有生之年將親眼目睹猛獁從地球上滅絕消失。

唐克斯利帶領一支研究小組與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建立合作關係,他們發現小球體燃燒後的碳殘渣分布在四個大洲,其歷史可追溯至1.28萬年前。他們對全球20個考古遺址的基岩進行了分析,發現其歷史可追溯至冰河時期,這一時間正好與猛獁在地球上的彌留之際相符,當時猛獁與劍齒虎生活在同一個時代。隕星穿入地球大氣層時可能已出現分解,將對地球氣候產生突然、顯著的變化。

幼仔乾屍

2007年,西伯利亞的馴鹿牧人尤里-科庫迪和他的兒子在尋找柴火時在尤瑞貝河岸邊發現了這頭猛獁幼仔的乾屍。這具乾屍最後以科庫迪妻子的名字命名為「盧芭」(Lyuba,在俄語中意為愛),這條西伯利亞西北部河流附近發現大量動物乾屍,「盧芭」只是其中之一。「盧芭」是個小姑娘,「盧芭」身長130厘米,寬80厘米,體型與一條大狗相當,身長不超過一條狗,據信在4.2萬年前死亡,當時剛剛一個月。專家們認為「盧芭」的屍體被埋在潮濕的粘土和淤泥中,隨後凍結。「盧芭」保存得非常完好,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猛獁乾屍,發現之後,「盧芭」一直保存在俄羅斯的謝曼諾夫斯基博物館,這裡是它永遠的家,後曾在芝加哥和香港展出。2014年5月23日,「盧芭」將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據悉,這將是「盧芭」第一次在西歐公開亮相。

外形特徵

體長達5米,體高約3米,與亞洲象相近;體披長毛;門齒長1.5米左右,強烈向上向後彎曲並旋卷;頭骨短,頂脊非常高,上下額和齒槽深,臼齒齒板排列緊密,數目很多,第三臼齒最多可以有30片齒板。曾是石器時代人類的重要狩獵對象。

物種分類

哥倫比亞猛獁,羅馬尼亞猛獁,小猛獁(北美侏儒猛獁),真猛獁(長毛猛獁),帝王猛獁,弗蘭格爾猛獁,非洲猛獁,南方猛獁,平額猛獁,草原猛獁,撒丁島倭猛獁等松花江猛獁已與草原猛獁合併,美洲猛獁和傑氏猛獁可能與真猛獁或哥倫比亞猛獁合併,南非猛獁一般被視為非洲猛獁的亞種。

此屬動物,英文全都叫做mam-moth,「猛獁」乃沿用日本人的譯名。廣義的猛獁一度曾包括平額象(mammuthus planifrons)、南方象(mammu-thus meridionalis)等許許多多早期原始的真象,其中有一些類型與現生的印度象和非洲象系統關係非常近,現有證據表明和亞洲象關係更近。狹義的猛獁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學名真猛獁象,又名毛象,是一種適應於寒冷氣候的動物,在更新世,它廣泛分布於包括中國東北部在內的北半球寒帶地區。這種動物身軀高大,體披長毛,一對長而粗壯的象牙強烈向上向後彎曲並旋卷。它的頭骨短,頂脊非常高,上下額和齒槽深。臼齒齒板排列緊密,數目很多,第三臼齒最多可以有30片齒板。與人類猛獁象曾是石器時代人類的重要狩獵對象,在歐洲的許多洞穴遺址的洞壁上,常常可以看到早期人類繪製的它的圖像,這種動物一直活到3700年以前,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的凍土和冰層里,曾不止一次發現這種動物冷凍的屍體,包括帶有皮肉的完整個體。猛獁象是一種生活在寒代的大型哺乳動物,與現在的象極其相似,所不同的是它的象牙既長又向上彎曲,頭顱很高。從側面看,它的背部是身體的最高點,從背部開始往後很陡地降下來,脖頸處有一個明顯的凹陷,表皮長滿了長毛,其形象如同一個駝背的老人。

猛獁象生活在北半球的第四紀大冰川時期,距今300萬年~3700年前,身高一般2.5至3.8米,體重10噸左右,以草和灌木葉子為生。由於身披長毛,可抗禦嚴寒,一直生活在高寒地帶的草原和丘陵上。當時的人類與其同期進化,開始還能和平相處,但進化到了新人階段,還會使用火攻,集體協同作戰,捕殺成群的動物和大型的動物,猛獁象就是他們獵取的主要對象。在法國一處昔日沼澤的化石產地,人們挖掘出了猛獁象的化石。從化石的排列上可以看出:猛獁象被肢解了,四條腿骨前後相連排成一線,頭骨被砸開,肋骨有缺失。根據這個現場,專家們勾畫了一幅當時畫面:原始人齊心協力將一頭猛獁象逼進了沼澤將它陷住,大家在沼澤邊用石塊和長矛把象殺死。先上去幾個人把象腿砍下來,搭到沼澤邊,讓其他人踩着象腿走到象身上,割下大塊帶肋骨的象肉,用長矛插着運回駐地,有人用工具砸開象頭,吞食尚還溫熱的象腦(用今天的眼光看,他是在大吃補品),砍下象鼻,挖出內臟。運走了這頭象可食的部分,其餘的便丟棄在沼澤里。在漫長的歲月中,沼澤水枯泥干,成為乾燥的土地,在偶然的機會中被發現有化石,再現了當年生物的場面。猛獁象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是在北極圈附近。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用象牙化石做屋門,北冰洋沿岸俄羅斯領海中有一個小島,島上的猛獁象化石遍地都是。這些化石是冰塊流動時從岸邊泥土中帶出的,堆積到了這個小島上。由於猛獁象絕滅不過3700年的時間,而在自然界中化石的形成需要2.5萬年,所以猛獁象的化石都是半石化的,像中藥里的「龍骨」一樣,也是可以用來做藥的。更有甚者,前蘇聯古生物學家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中竟然發現了一頭基本完整的猛獁象!它的皮、毛和肉俱全。發現它時,它的嘴裡還沾有青草,可能是吃草時不小心掉進了冰縫中,經過1萬年自然「冰箱」的保存,終於和現代人類見面了。

2007年5月,在西伯利亞西北部的亞馬爾半島上發現了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幼年猛獁化石,除了毛髮和腳趾甲不全,這頭象幾乎完美無缺。 大約350萬年前,其祖先走出非洲,遷徙到亞歐大陸各地。長毛猛獁,最早出現於40萬年前更新世中期的西伯利亞東北部,長着厚絨毛,針毛可長到近1米。勾狀象牙基本被用作武器,可能也適用搜尋雪層下的牧草。1806年,在西伯利亞發現第一具猛獁象屍體。在西伯利亞東北部近海的弗蘭格爾島,有地球最後的猛獁象,絕跡於3700年前。

分布範圍

曾生存於亞、歐大陸北部及北美洲北部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地區,約5000年前神秘滅絕。蘇聯西伯利亞北部及北美的阿拉斯加半島的凍土層中,都曾發現帶有皮肉的完整個體,胃中仍保存有當地生長的凍土帶的植物。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