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環境因子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語言一發即逝,不留痕跡。當人類意識到需要把說出的話記下來時,就發明了文字[1]。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2]。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目錄

名詞解釋

生態因素是指環境中對生物的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因素,如陽光、溫度、食物、氧氣、二氧化碳和其他相關生物等。生態因素也可以認為是環境因素中對生物起作用的因素,但像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因素便不屬於生態因素,因為它們的作用是通過溫度、光照、氣壓等生態因素間接地體現出來的,它們本身對生物沒有直接影響。

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水、濕度和溫度等。

1、光:陽光對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決定性作用。

(1)光的強與弱對植物:如松、杉、柳、小麥、玉米等在強光下生長好;人參、三七在弱光下生長。淺海與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無植物生存。

(2)光照時間的長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開花;菠菜、鳶尾在長日照下開花。

(3)陽光影響動物的體色:魚的背面顏色深;腹面顏色淺。

(4)光照長短與動物的生殖:適當增加光照時間可使家雞多產蛋。

(5)光線影響動物習性:白天活動與夜晚活動。

(6)決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2、溫度:影響生物的分布、生長和發育。

(1)不同地帶的差異:寒冷地方針葉林較多;溫暖地帶地方闊葉林較多。

(2)植物的南北栽種:蘋果、梨不宜在熱帶栽種;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種。

(3)對動物形成的影響:同一種類的哺乳動物生長在寒冷地帶,體形大。

(4)對動物習性的影響:冬眠—-蛇、蛙等變溫動物;夏眠—-蝸牛;洄游:遷徙;季節性換羽。

3、水分:影響生物的生長和發育,並決定陸生生物的分布。

(1)限制陸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2)水是影響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態因素。

(3)一切生物的生活都離不開水。

生物因素

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種和不同種的生物個體。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常見有:捕食關係、競爭關係、合作關係、寄生關係等。

種內關係: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或群體之間的關係,包括種內互助和種內鬥爭。

(1)種內互助:同種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維護群體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對捕食和禦敵是有利的。

(2)種內鬥爭:同種個體之間由於食物、棲所、尋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條件的矛盾而發生鬥爭的現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體中,鱸魚,無其它魚類、食物不足時,成魚就以本種小魚為食。)

無論是種內互助還是種內鬥爭,均有利於種族的生存和繁衍。

2.種間關係:是指不同生物之間的關係,包括共生、寄生、競爭、捕食等。

(1)互利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類與真菌共生體,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共生。)

(2)寄生:一種生物寄居在另一種生物體的體內或體表,從那裡吸取營養物質來維持生活,這種現象叫做寄生。(例如:蛔蟲、絛蟲、血吸蟲等寄生在其它動物的體內;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動物的體表;菟絲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體寄生在細菌內部。)

(3)競爭: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由於爭奪資源、空間等而發生鬥爭的現象,叫做競爭。(例如:大草履蟲和小草履蟲)

(4)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

種間關係又可分為種間互助和種間鬥爭兩種,其中,種間互助包括互利共生(如地衣),種間鬥爭包括寄生(如人與蛔蟲)、競爭(如大小草履蟲)、捕食(狼與兔)、對立(蟲子與小苗)。

3、區分共生、競爭和捕食關係的圖象。

(1)共生圖象:特點是兩種生物個體數量為同步變化,二者同生共死;

(2)捕食圖象,特點是兩種生物個體數量變化不同步,先增者先減少,為被捕食者,後增者後減少,為捕食者。被捕食者圖象的最高點高於捕食者;

(3)競爭圖象,特點是兩種生物開始時個體數量為"同步變化,以後則你死我活。

綜合作用

環境中的各種生態因素,對生物體是同時共同作用的,而不是單獨孤立的。

各種生態因素所起的作用並不是同等重要的,有關鍵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

分析某種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時,既要分析各種生態因素的綜合作用,又要注意找出其中的關鍵因素。

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種生態因素的影響,他們共同構成了生物的生存環境。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