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生土層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目錄

名詞解釋

生土層 又稱「心土層」。是土壤剖面的中層。位於表土層與底土層之間。由承受表土淋溶下來的物質形成的。通常是指表土層以下至50厘米深度的土層。由於有物質的移動和澱積,所以表土層和心土層最能反映出土壤形成過程的特點。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層的結構一般較差,養分含量較低,植物根系少。旱作土壤的心土層,一般保持着開墾種植前自然土壤澱積層的形態和性狀,耕種引起的變化小;水稻土的心土層,在正常情況下多發育為具有棱塊或稜柱狀結構的斑紋層。B層是澱積層。C層是風化層。R層是岩石層。以上三層為心土層。

含有機質少,結構性差,受耕作措施影響小,根系分布極少,大多保留着自然土壤澱積層的形態和性狀。水稻土的心土層,包括滲育層和瀦育層。滲育層也叫初期瀦育層,具有塊狀結構,有托水托肥作用。瀦育層又叫斑紋層或澱積層。一般是指犁底層以下,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層,這層土壤有較多的銹紋和銹斑。在排水良好的水稻土中,由於不斷滲漏,時濕時干,這層常出現銹紋、銹斑和鐵結核等新生體。瀦育層厚是肥沃水稻土的特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