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如需專業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白蘞(學名:Ampelopsis japonica)亦稱鵝抱蛋白葡萄秧。為葡萄科蛇葡萄屬藤本植物,花期為5-6月,果熟期為9-10月。

出自

1.本經

2.陶弘景

白蘞近道處處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日干。生取根搗敷癰腫亦效。

3.唐本草

白蘞,根似天門冬,一株下有十許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藥,殊不如白芷。

4.本草圖經

白蘞,今江淮州郡及荊、襄、懷、孟、商、齊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莖,葉如小桑,五月開花,七月結實,根如雞鴨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1]

形態

白蘞有紡錘狀塊根,掌狀葉,3-5全裂,裂片形狀多樣,葉軸有翅;夏季開黃綠色小花,聚傘花序;漿果大如豌豆,初為蘭色,後變白色。

分布

分布於中國大陸的東北、華北、華東以及中南各省,亦見於日本。全草以及塊根可入藥,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不過不宜與烏頭同用。

藥性

性涼;味苦甘辛;歸心、肝、脾經。

藥用

中醫上以塊根入藥,性微寒、味苦辛,功能為瀉火、散結、生肌、止痛。

主治

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生肌斂瘡。主瘡瘍腫毒;瘰癧;燙傷;濕瘡;溫瘧;驚癇;血痢;腸風;痔漏;白帶;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本經: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 別錄:下赤白,殺火毒。 藥性論:治面上皰瘡。 日華子本草:止驚邪,發背,瘰竊,腸風,痔漏,刀箭瘡,撲損,溫熱瘧疾,血痢,燙火瘡,生肌止痛。 本草圖經:治風,金瘡。 李杲:塗一切腫毒,敷疔瘡。 綱目:解狼毒毒。 瘡癰腫毒,瘰癧痰核 本品苦寒清洩,辛散消腫,故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消腫止痛之效。內服、外用皆可。 水火燙傷,手足皸裂 本品苦寒,既能清解火熱毒邪,又具斂瘡生肌止痛之功,故常用治水火燙傷,可單用本品研末外敷(備急方);亦可與地榆等份為末外用。若與白及、大黃、冰片配伍,還可用於手足皸裂。[2]

白蘞的作用

1.治療外科炎症

將白蘞塊根去皮研末,取3兩(用量根據炎症面積加減)以沸水攪拌成團後,加75~95%酒精調成稠糊狀,外敷患處,每日1次,以愈為度。對於癤、癰、蜂窩織炎、淋巴結炎、各種炎性腫塊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顯著療效。

2.治療扭挫傷

取見腫消2個,食鹽適量,搗爛如泥外敷。共治80例,66例有效。有的經治4天就腫消痛減而愈。

3.抑製作用

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同心性毛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腹股溝和紅色表皮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水浸劑用試管稀釋法,1:15的濃度對共心性毛癬菌、奧杜盎小孢子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等有抑製作用。根醇提物醋酸乙酸酯可溶部分,對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損傷具有保護作用,300mg/kg顯著抑制谷丙轉氨酶(SGPT)、穀草轉氨酶(SGOT)活性的升高。

4.輔助鎮痛作用

白蘞煎劑本身無鎮痛作用,但可顯著增強黑附片和炙川烏的鎮痛作用,拮抗黑附片、炙川烏和炙草烏時對離體蛙心的收縮作用。

5.抗癌作用

體外試驗對人子宮頸癌細胞培養系JTC-26有抑製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

6.抑菌作用

白蘞有很強的抑菌作用,並有很強的抗真菌效果。所含多種多酚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肝毒素作用及很強的抗脂質過氧化活性。


參考文獻

  1. 白蘞,中醫世家
  2. 白蘞的功效與作用,建康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