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鹽田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鹽田區位於廣東省深圳市東部,東起大鵬灣背仔角龍崗區相連,西接羅湖區,南連香港新界,北接龍崗區。

鹽田區有四大國際深水中轉港之一--鹽田港,還有沙頭角鹽田港兩個保稅區,有定位於保稅自由貿易區的鹽田港保稅物流園區和一街兩制的中英街。

鹽田區依託港口、旅遊、工貿、文化四大發展支柱,正不斷發展成為現代化旅遊海港城區。自2007年起,鹽田的旅遊景點年接待遊客量超過千萬人次,並成功創建了全國首個"國家旅遊服務標準化示範區",和華南地區首個"國家生態區"。[1]

歷史沿革

鹽田區

鹽田區夏、商、周三代為百越地。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在嶺南地區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鹽田區域屬南海郡番禺縣地。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撤南海郡,設置東官郡。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縣。其範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州、潮州一帶。當時寶安縣轄地涉及今天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東官郡的郡治所在地設在寶安縣內的南頭。鹽田區域部分屬寶安縣,三洲田與坪山、橫崗、龍崗等地為惠陽縣屬地。

公元590年(隋開皇十年),朝廷廢東官郡,寶安縣改屬南海郡,縣治設在南頭。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公元1573年(明萬曆元年),撤東莞縣,設置新安縣(即原寶安縣),縣治仍設在南頭。清康熙五年(1666年),新安遷界,併入東莞縣。八年(1669年)復置新安縣。縣以下設3個鄉、7個都建置。鹽田區域屬歸城鄉第七都範圍。清朝屬新安縣富司管轄。

1914年(民國三年),全國行政區劃整編,因新安縣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又復稱寶安縣。1924~1932年(民國13~21年),實行區鄉編制,鹽田區域內有沙頭角、鹽田兩個小鄉;1933年(民國22年),調整為1個鄉稱東和鄉。這是鹽田區域第一個統一全區域的建制設置。

鹽田區

1949年10月,沙、鹽、梅一帶為惠陽縣接管。1950年4月,重歸寶安縣並為第三區所轄的一個鄉,後又成為一個區。1958年10月,實行「政社合一」人民公社建置,區域內一度為南天門公社(深圳轄)。11月,龍崗、橫崗、坪山、大鵬等地由惠陽縣劃入寶安縣,1959年編為三洲田公社,隸屬坪山,劃入鹽田區域。其後,區域內有時設立一個鎮一個公社,有時又並為一個公社。

1979年1月,寶安縣改為深圳市,鹽田區域屬羅湖區。1980年6月,從坪山分出,成立沙頭角管理區。8月,深圳經濟特區成立,鹽田區域除三洲田等部分山地外,均劃入經濟特區範圍。1981年10月,恢復寶安縣建置,轄深圳經濟特區外原寶安縣地區。1982年1月,成立羅湖區,轄經濟特區全部範圍,鹽田區域為羅湖區管轄。1982年9月,沙頭角鎮作為縣級鎮從羅湖區劃出。1983年6月,深圳經濟特區設羅湖、上步、南頭、沙頭角4個區辦事處。1984年5月,沙頭角區辦事處改設為沙頭角管理區,仍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

1990年1月,特區內撤銷羅湖、福田(原上步)、南頭、蛇口、沙頭角5個管理區,成立羅湖、福田、南山三個市轄區。沙頭角管理區和羅湖管理區合併組建羅湖區人民政府。

1997年11月7日,國務院批覆,從羅湖區分出沙頭角鎮和梅沙、鹽田兩個行政街道,成立鹽田區,為市轄6個行政區之一。1998年2月16日成立鹽田區委區政府,3月30日,鹽田區舉行掛牌揭幕典禮。

2014年12月16日,中英街管理局正式掛牌成立,中英街管理局,為鹽田區區政府派出機構,由原中英街管理辦公室調整設立。局內設綜合科、社會事務科,原先的中英街管理辦公室和社區工作站撤銷。[2]

行政區劃

1998年3月鹽田區下轄沙頭角鎮政府及鹽田和梅沙街道辦事處。2002年機構改革,撤銷沙頭角鎮政府,分出沙頭角和海山2個街道辦事處。

沙頭角街道於2002年6月設立。下轄沙頭角、田心、橋東、中英街、東和5個社區工作站。轄區內有「特區中的特區」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英街。

海山街道於2002年6月設立。下轄田東、梧桐、鵬灣、海濤4個社區工作站。街道轄區內有梧桐山森林公園、黃金珠寶大廈、明思克航母世界以及海濱棧道。

鹽田街道於1998年3月設立。下轄鹽田、沿港、東海、明珠、永安5個社區工作站。轄區內有國際四大深水港之一的鹽田港,有風景優美的三洲田自然景觀和三洲田孫中山庚子首義舊址、東部華僑城旅遊項目等人文景觀,有聞名遐邇的「鹽田海鮮一條街」等。

梅沙街道於1998年3月設立。下轄大梅沙、小梅沙、濱海、東海岸4個社區工作站。轄區內有東部華僑城生態旅遊、大梅沙海濱公園、小梅沙海洋世界、小梅沙度假村等知名旅遊景區。

地理環境

區位境域

鹽田區位於深圳市東部、距市中心12千米,轄區面積72.63平方千米,東起大鵬灣背仔角與龍崗區相接,西至梧桐山與羅湖區相鄰,南連香港新界,北靠龍崗區。地理坐標北緯22°32′,東經114°13′。

鹽田區屏山傍海,全區海岸線長達19.5公里,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大鵬灣海域面積達250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9.5千米,是深圳乃至廣東的「黃金海岸」,其中可供興建深水泊位的海岸線6.7千米。

地質土壤

地質較古老,基岩多為花崗岩。形成土壤為赤紅壤,土壤有機質少,砂粒多;山地土壤以薄土層為主,腐殖質層薄。

地形地貌

地形北高南低,屬低山丘陵海濱地貌。背山面海,北部為梧桐山和梅沙尖,頂峰海拔885米,地貌以裸露的基岩和山林為主。地形基本由北面的山地地貌帶和南面的海岸地貌帶組成。山地地貌由高至低依次為低山、高丘陵及低丘陵。海岸地貌帶分布在大鵬灣北側,主要為山地海岸類型,岬角海灣相間。前者崖高、坡陡,海蝕地貌較發育;後者主要由沙灘、砂堤、瀉湖平原組成,構成了基岩—砂礫質海岸。

氣候條件

鹽田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和,雨量充足,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溫度22.2℃。每年5月-9月為雨季,年累計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2500毫米。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偏北。

自然資源

水產資源極為豐富,有鯉魚、蛇遭、蘭圓夠、金色小沙丁、金錢魚、大眼綢、帶魚、三刺綢、盲曹和妒魚等40餘種名貴魚種,還有蝦、蟹、貝類和藻類10多種。

鹽田區林地面積有4792公頃,在鹽田區山地自然分布的維管束植物有約200科1500種左右。其中以熱帶區系成分所占的比例較高,常見的科有樟科、茶科、桃金娘科、野牡丹科、梧桐科、大戟科,薔薇科、金縷梅科、殼斗科、桑科、冬青科、芸香科、菊科、蘭科、莎草科和禾本科等。並分布有紅樹科、金虎尾科、山柑科、肉實科、花柱草科、棕櫚科和露兜樹科等典型的熱帶科。另外,還發現了刺桫欏、穗花杉、白桂木、土沉香、粘木、福建觀音座蓮等珍稀、瀕危物種。

野生動物資源也比較豐富,有24目64科196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蟒蛇、鳶、赤腹鷹、褐翅鴉鵑、穿山甲、小靈貓等。

區域人口

2012年年末鹽田區常住人口21.2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5.05萬人,非戶籍人口16.21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18.58‰,死亡率1.97‰,自然增長率16.61‰;暫住人口出生率5.54‰,死亡率0.14‰,自然增長率5.40‰。年末已婚育齡婦女4.50萬人,其中戶籍1.38萬人,暫住3.12萬人;戶籍與暫住人口計劃生育率分別為90.97%和72.58%,戶籍與暫住人口已婚育齡婦女一孩率分別為83.3%和55.2%。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鹽田區有漢族、壯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回族、滿族、布依族、蒙古族等38個民族。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占97.43% ;各少數民族人口占2.57%。

區域經濟

2012年,鹽田區GDP達到365.63億元,轄區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8653元,增長13%,超過鹽田區生產總值增幅。

2012年全年實現本區生產總值365.63億元,比2011年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0.02億元,下降53.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4.98億元,增長2.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90.62億元,增長12.4%。三次產業結構為0.01:20.51:79.49。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12.0%,其他服務業增長10.7%,批發和零售業增長13.6%,房地產業增長14.3%,金融業增長15.5%,住宿和餐飲業增長4.8%。

港口物流

至2012年,鹽田港區集裝箱年吞吐量達1067萬標箱,增長3.9%,港口開港18年半,吞吐量累計突破1億標箱,以最短時間創造了世界港口發展的新紀錄。鹽田港三期擴建首兩個泊位投入使用,保稅物流園區投入運營,中石化中海深圳船舶燃料項目落戶鹽田,普洛斯等大型物流項目建設有序推進,鹽排高速公路竣工通車,貨櫃車實現「東進東出」。鹽田港區開通國際航線80條,航線頻密度為華南各碼頭之冠。

旅遊業

自2007年起,旅遊景點年接待遊客量均超過千萬人次,東部華僑城、京基喜來登酒店、大梅沙灣遊艇會、奧特萊斯購物村等一批高端旅遊設施建成運營,2011年旅遊業總收入達58億元。成功舉辦了黃金海岸旅遊節,入選年度中國十大旅遊類節慶活動。全年轄區收費景點接待遊客198.65萬人次,增長8.3%;賓館酒店接待過夜遊客48.16萬人次,增長8.7%;賓館酒店平均入住率為50.8%,提高3.3個百分點。

社會事業

現代教育

2001-2005年,全區有中學4所(2所公辦,1所與深圳大學聯辦,1所為公辦民助),小學10所(8所公辦,1所與深大聯辦,1所為公辦民助)。4所中學均為完全中學,其中,沙頭角中學和深大二附中設有初中和普高班,田東中學設有初中、普高和職高班,於2004年9月開辦的鹽田外國語學校只有初中在校生。建有幼兒園17所(公辦2所,民辦15所)。另有黨校1所,電大1所,職業培訓中心1所,其它成人教育機構17家。

鹽田中學和鹽田小學通過引入深大師院的優質辦學資源,兩校合併為深大師院第二附屬學校;區原先最為薄弱的樂群小學在投入2000萬元改造後,成為一個環境最為優美的學校,被評為國家級綠色學校,並於2003、2005年先後通過了市、省一級學校評估;梅沙小學於2005年8月搬入高標準建成的新校舍與鹽田外國語學校合校辦學。

截至2005年底,共建成省一級學校6所,市一級學校5所,區一級學校2所,新辦未評學校1所;省一級幼兒園2所,市一級幼兒園2所,區一級幼兒園3所。全部學校達到綠色學校水平,現有國家級綠色學校1所,省級綠色校(園)4所,市級綠色校(園)9所。3-6歲戶籍幼兒入園率達100%、非戶籍幼兒入園率達90%以上;在全市率先實現6周歲入學,全面解決了戶籍和非戶籍兒童「入學難」問題;適齡兒童入學、小學畢業升初中入學率100%,義務教育鞏固率100%;戶籍初中畢業生100%就讀高中,戶籍高中畢業升入大學比例高於市平均水平。

2006年,高考繼續保持較好成績,重點錄取率為14.7%,本科錄取率為52.9%。

教師

截至2005年底,有在編教職工960人,其中專業教師899人。以兩個「5% 精神」(多做5%,多做好5%)為激勵,形成了一支管理規範、德高藝精的師資隊伍。其中省級特級教師2名,市級學科帶頭人2人、中青年骨幹教師16人,區級名優校長5人、學科帶頭人31人、中青年骨幹教師64人,市區兩級名師占專業教師比例達13%。

專業教師師資結構狀況總體如下:

職稱結構:擁有高、中、初級職稱人數分別為131人、507人和261人,分別占總人數的14.6%、56.4%和29.0%,高、中、初級的結構比為1:3.9:2;

學歷結構:擁有研究生學歷、本科、專科和中專學歷的分別為19人、702人、131人和47人,分別占總人數的2.1%、78.1%、14.6%和5.2%;

年齡結構:30歲以下的人數為266人,占總數的29.6%;31-40歲的人數為364人,占總數的40.5%;41-50歲的人數為214人,占總數的23.8%;51歲以上的人數為55人,占總數的6.1%。

文體活動

「魚燈舞」成為深圳市唯一入選廣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在第十二屆省運會上,該區榮獲「突出貢獻獎」。女子帆板運動員陳麗娜在第十五屆亞運會上勇奪冠軍,實現鹽田亞運金牌零的突破。

社區建設

「鹽田模式」社區治理體制改革榮獲第三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優勝獎。

「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覆蓋率居深圳市首位。

中英街入選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城市榮譽

「廣東省體育先進區」

梅沙街道和沙頭角街道獲評「全國文明單位」

歷史文化

民俗文化

鹽田區域內的民俗文化是嶺南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鹽田區的民間風俗觀念,風尚氣息以及婚姻嫁娶,生老病死等一系列民俗習慣,經歷長期的約定俗成,形成積澱深厚、內容豐富、形態穩定、傳承不絕的以中原漢民俗文化為主體的構架。居民歷來以廣府、客家兩大民係為主。直至1998年建區,仍然保持着這種居民結構格局。這兩大民系呈現着各自不同的風貌特色。廣府民系居民主要從事漁、鹽業。到明清時期,以「魚米瓜果」稱盛一時。因此,從先人承傳下來的民俗觀念、生產生活方式、風尚習俗等等,如富于海洋氣息的漁農生產習俗,奉天后為海上保護神、敬神事鬼、打醮祭祀、祈雨驅蟲等迷信習俗,歲時節日的隆重禮儀和歡樂祥和的婚姻嫁娶等傳統儀式都是漁民習俗。客家民系居民的祭祖祀歲、獅舞龍舞、客家山歌、客家釀豆腐、糯米酒等獨具客家特色。

鹽田區與香港相鄰,從世界各地帶回來的異域文化觀念和奇風異俗,影響着鹽田原有的民風習俗。改革開放後,中西兼容的婚戀觀念衝擊、取代傳統的婚姻習俗。改革開放30年間已逐步形成的眾多健康、向上的新觀念、新風氣、新時尚、新民俗、新節會是主流,為優化人文社會環境,促進經濟繁榮,起到積極的作用。

方言俚語

鹽田區域的早期居民,基本上是客家人,潮汕人和廣府人是後來移居的。方言有客家話、粵語、潮汕話。使用方言以客家話為主,但不少客家人和潮汕人也懂粵語。受語言環境影響,當地客家話與梅州地區的客家話大同小異。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客家話仍是強勢語言,一些從外地調進鹽田區域工作的非客家人,在與當地客家人的交往中學會了客家話。講潮語的主要是數百年前從海陸豐一帶來到鹽田海域捕魚為生的水上漁民(蛋家人),新中國建立初才陸續上岸定居,他們也懂客語和粵語。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後,來自全國各方言地區的新移民不斷遷入,就形成「多方(言)雜處」的語言環境。原居民因世代繁衍於此,形成多個方言群落(方言點),而新居民因分散雜處,不可能形成新的方言群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同一方言區的人們習慣用家鄉話交流,不同方言區的人們則使用帶有各自方言口音的普通話進行交際。在公共場合,各方言區的人都會自覺地使用普通話,普通話成為區內的交際語言和工作語言。改革開放後,香港話在語調語氣、日常用語和語法方面都對區域內的言語交際產生巨大影響。說話喜歡用語氣詞「啦」和「很+名詞」語法格式,如「這是最好的啦」、「很藝術」、「很男人」等,都明顯帶有香港粵語的影響。受香港人說話方式的影響,許多青少年日常交談中喜歡夾帶一些英語,如「打電話給我」說「call我」,「夠朋友」說「夠friend」,「再見」說「byebye」,「謝謝」說「thank you」,「開心」說「happy」,等等。

隨着深圳特區建設事業的發展,外來人口越來越多,也由於學校教育、廣播、電視的普及,客家話的使用率已大幅下降,日常生活中普通話和粵語的使用率上升,在上班、上課、會議、討論等公開的場合,均使用普通話。

旅遊景點

鹽田區

鹽田區主要景點有東部華僑城、梧桐山國家森林公園、「一街兩制」中英街、大梅沙海濱公園、中信明思克航母世界、深圳小梅沙海洋世界、小梅沙度假村、鹽田港、海濱棧道、三洲田庚子首義革命舊址等一批知名景觀景點,其中「一街兩制」(中英街)、「梧桐煙雲」(梧桐山)、「梅沙踏浪」(大小梅沙)被列為「深圳八景」。

相關視頻

鹽田區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