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眉(拼音:méi)是漢語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眉的古字形像眼睛(目)上有眉毛的樣子,本義是眉毛,眼上額下的毛。古人認為眉毛長表示長壽,故有"眉壽"一詞,即長壽的意思。因眉毛位於面部上端,所以也"眉"也指某些事物的上部,如書頁上方的空白叫"書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眉

漢語拼音; méi

注音字母; ㄇㄟˊ

平水韻部; 上平四支

部首; 目

筆畫數; 5+4

造字法; 象形字

結構; 獨體字,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異體字; 睂、࣮�、ॅ�、े�、ॅ�

統一碼; 基本區-7709

五筆; NHD

倉頡碼; AHBU

鄭碼; XML

四角碼; 77267

字級; 一級(1729)

GBK編碼; C3BC

文字溯源

象形字。圖2甲骨文的"眉"字下部像一隻眼睛("目"),上部的彎曲筆畫像眉毛)。這個字是以眼睛來凸顯其上的眉毛,因為眉毛在眼睛上部。也有一些甲骨文字形在目下加上人身,如圖1。西周金文(圖3-5)則更加生動,將表示人眼和眉毛的部分分開標示,眼睛在下,眉毛在眼睛的上方。戰國文字(圖6、7)及小篆(圖8、9)的形體是對金文的省略改造,將甲骨文、金文的象形性抽象化,文字的部件的位置也有所調整,原來的"眉毛"部分變成了"∫"形,右上還多出了兩個折筆,許慎認為這兩個折筆是描繪額頭上的皺紋;表示眼睛的"目"則由橫寫變成了豎寫,並放在了字的右下部分。隸書(圖10-12)的"眉"字,將小篆的眉毛部分寫成"Ü",是筆意、筆勢變化的結果。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四上】【眉部】武悲切(méi)

目上毛也。從目,象眉之形,上象頟理也。凡眉之屬皆從眉。

說文解字注

目上毛也。

注:人老則有長眉。《豳風》《小雅》皆言眉壽。毛曰:豪眉也。又曰:秀眉也。《方言》:眉黎耋鮐老也。東齊曰眉。《士冠禮》古文作麋。《少牢饋食禮》古文作微。皆假借字也。

從目。象眉之形。

注:謂†。

上象頟理也。

注:謂仌在兩眉上也。並二眉則額理在眉間之上。武悲切。十五部

摺疊康熙字典 【午集中】【目字部】眉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4

古文:兮

《唐韻》武悲切。《集韻》《韻會》旻悲切,並音麋。《說文》:目上毛也。《釋名》:媚也。有嫵媚也。《春秋·元命包》:天有攝提,人有兩眉,為人表候,陽立於二,故眉長二寸。注:攝提二星頗曲,人眉似之。

又揚子《方言》:東齊謂老曰眉。郭璞注:言秀眉也。《詩·豳風》:為此春酒,以介眉壽。注:豪眉也。

又渠眉,玉飾之溝瑑也。《周禮·春官·典瑞》:駔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

又井邊地曰眉。《前漢·遊俠傳》:揚雄《酒箴》曰:觀瓶之居,居井之眉。注:若人目上之有眉也。

又姓。宋眉壽,明眉旭。

又《韻會》:通作麋。《大戴禮·主言篇》:孔子愀然揚麋。《荀子·非相篇》:伊尹之狀,面無須麋。

又通作嵋。峨嵋山,在蜀嘉定府峨眉縣南百里,兩山相對如蛾眉。

又州名。魏置眉州,因峨眉山為名。○按《說文》:本作睂,從目,象睂之形。上象額理也。徐曰:仌,頟理也。指事。隸作眉,《字彙補》:又作兕、凮,非。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筆順】①㇕(橫折)②丨(豎)③一(橫)④丿(撇)⑤ 丨(豎)⑥㇕(橫折)⑦一(橫)⑧一(橫)⑨一(橫)

【寫法】❶"Ü"從上、左包圍"目",底部"Ü""目"齊平。❷"Ü"頭部居上偏右,豎撇從左上格撇向右下格。❸"目",首筆豎在豎中線左側,底部在橫中線,寬度與"Ü"的第三筆相當。[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