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原圖連接神農架蒿

神農架蒿(學名:Artemisia shennongjiaensis)為菊科艾蒿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於中國大陸的湖北等地,生長於海拔1,560米的地區,多生長在林緣或路旁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 中文名 神農架蒿
  • 學 名 Artemisia shennongjiaensis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 菊科 Compositae
  • 亞 科 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 春黃菊族 Anthemideae
  • 亞 族 菊亞族 Chrysantheminae
  • 屬 蒿屬 Artemisia
  • 亞 屬 蒿亞屬 Subgen. Artiemisia
  • 組 腺毛蒿組 Sect. Viscidipubes
  • 種 神農架蒿
  • 分布區域 中國湖北
  • 系 多花蒿系 Ser. Pleiocephalae

目錄

目錄

形態特徵

花果期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命名來源

神農架蒿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

植株

多年生草本。

莖直立,高90厘米以上,縱棱明顯,黃褐色,分枝多,枝長25-35厘米或更長;莖、枝密被淡黃色短柔毛及腺毛。

葉紙質,上面深綠色,被腺毛,背面除葉脈外,密被灰白色蛛絲狀綿毛,脈上具腺毛;莖下部葉花期凋謝;中部葉寬卵形或近圓形,長7-10 厘米,寬5-8厘米,羽狀全裂,每側裂片(3-)4-5枚,裂片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3.5-5.5厘米,寬4-6毫米,先端細長尖,全緣或偶間有1-2枚小裂齒,中部與上部裂片略長,下部裂片較短,基部1對裂片半抱莖並成假託葉狀,無柄;上部葉與苞片葉5或3全裂或不分裂,而為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頭狀花序多數,寬卵形或卵形,無梗,具細小、線形的小苞葉,直徑1.5-2毫米,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腋生,長2-4厘米,密集的穗狀花序,並在分枝上排成複穗狀花序,而在莖上組成開展、多分枝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略短小,外、中層總苞片卵形或長卵形,背面疏被淡黃色蛛絲狀柔毛,中肋綠色,邊膜質,內層總苞片長卵形,半膜質;雌花6-8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裂齒,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7-9朵,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披針形,基部圓鈍,花柱與花冠近等長,先端2叉,叉端截形,有睫毛。

瘦果長卵形。

花果期

花果期8-10月。[1]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 560處的林緣、路旁等地。

神農架蒿分布範圍

物種為湖北西部神農架地區特有;模式標本采自湖北神農架地區。

神農架蒿化學成分與功效

多數種類含揮髮油、脂肪、有機酸及生物鹼,主要成分為聚乙炔類 (polyacetylenes)、黃酮類 (flavonoids) 、萜類 (terpenoids) 及其化合物,如倍半萜內酯類(sesquiterpenelactones)等,少數種還含氰苷類 (cyanogenic glycosides) 、黃酮醇苷類 (flavonol) 、香豆素類 (coumarin) 、垂體後葉催產激素 (oxytocin) 類物質及干擾素誘導體等。許多種類入藥,為重要或常用的消炎、止血、溫經、解表、抗瘧及利膽用藥或艾灸用;少數種供食用;分布草原及草甸地區的許多種類作牲畜飼料;在荒漠或半荒漠地區生長的若干灌木或半灌木種類其根系粗大、深長,莖、枝萌櫱力強,耐乾旱、鹽鹼,作防風、固沙的先鋒植物或為輔助性的植物。[2]

神農架蒿栽培技術

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為菊科艾屬植物黃花蒿。株高40-150厘米以上,全生育期120天左右。喜濕潤、忌乾旱,怕漬水,光照要求充足。青蒿藥用價值很高,青蒿素的衍生物可生產很多系列藥品。青蒿素主治瘧疾、結核病潮熱,治中暑、皮膚瘙癢、蕁麻疹、脂溢性皮炎和滅蚊等。全草入藥,洗淨鮮用或曬乾製藥。青蒿作物粗生易管,生長期短,投資少,收益快。現將其生產栽培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幼苗假植  應選擇水源充足的田塊,起廂種植。要求廂面寬1.2米,假植規格株行距為10-15厘米。假植後加強肥水管理。可用腐熟人糞尿或畝用複合肥5公斤沖糞水淋施,做到勤施薄施。大約假植18-20天左右(氣溫低時約需25-30天)當植株生長到10-15厘米時,即可移至大田種植。

本田準備  本田應選擇水源有保證,能排能灌的田塊。經深翻梨耙、碎土。每畝施腐熟農家肥或土雜肥2000-2500斤,磷肥50-60斤作基肥。開溝起廂種植。起廂規格為:寬1.2米,溝寬0.4米,溝深0.2-0.5米,每廂種二行,株行距為0.8×0.8米。

適時移栽  當假植苗達到10-15厘米時進行移栽,移栽時選擇陰天或晴天下午進行。栽後淋足定根水。可合理密植,畝植1000株左右。

田間管理  移栽後應加強田間管理。做到科學施肥,合理排灌。可分三個階段施肥。第一階段:移栽一個星期左右輕施複合肥或農家肥。畝用複合肥10-15斤或用0.3%的複合肥水淋施。第二階段:移栽後15-20天,每畝開穴施複合肥35斤左右或腐熟農家肥,施肥後進行復土。第三階段:移栽35-45天後畝施50斤複合肥或農家肥,結合培土。大田種植要防漬水,在雨季注重排除漬水,乾旱時要及時灌水。[3]

病蟲害防治

病害:青蒿主要病害是莖腐病。在多雨季節,如發生莖腐病,可用滅病威或托布津防治。

蟲害:青蒿主要害蟲有蚜蟲,應在其遷飛擴散前噴藥,畝用40%樂果或20%速滅丁或蚜虱淨等噴霧防治。

適時收穫  青蒿生長最旺盛期即花蕾期進行收穫。選擇晴天,砍倒主杆,在大田曬一天。第二天收起在曬場曬乾,打落其子葉,子葉繼續曬乾,符合收購要求即可銷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