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福國寺始建於明朝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最早為木氏土司的家廟。

木氏土司請來漢傳大乘佛教僧人在此念經修行,成為漢傳佛教禪寺,寺名「解脫林」,後由明熹宗朱由校賜名為「福國寺」。 [1]

福國寺原圖鏈接
  • 中文名稱 :福國寺
  • 地 點 :麗江
  • 民   族 :納西族
  • 賜   名 :明熹宗朱由校
  • 藏   名 :奧明南卓林

目錄

歷史沿革

 
福國寺原圖鏈接

明崇楨十二年(1639)麗江土知府木增於福國寺東堂五鳳樓前接待旅行家徐霞客,出示其所輯《雲薟淡墨》集並求序。徐霞客住宿於南廡八日,還考察了麗江附近風物名勝。這在《徐霞客遊記》中記述甚詳。

清朝康熙年間,寺里已沒有了漢傳僧侶住持。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麗江木氏土司木懿從青藏請來都知等喇嘛,將福國寺改建為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寺院。改擴建後的寺院成為了一所有經堂殿宇五大院、僧房十八院的建築群,藏名「奧明南卓林」,意為「色究竟天解脫林」,有僧侶90多人,是為麗江第一座藏傳佛教寺院。

福國寺是麗江五大寺的母寺,作為雲南最大的噶瑪噶舉寺院,噶瑪巴夏瑪巴、大司徒仁波切、嘉察仁波切等都曾在此主持過大法會,佛法極為興盛,寺中珍藏有許多有關噶瑪巴活動的聖跡和文物。

 
福國寺原圖鏈接

清同治甲子年(公元1864年)正月福國寺毀於兵火,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年重建。寺院最有名氣的當屬原「解脫林」的大殿「五鳳樓」(又名「法雲閣」),其建築極為精美,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大殿高20米,為三層八角飛檐樓閣,上中下共有24個啄天飛檐,無論從那個方向看,均象5隻展翅欲飛的鳳凰五鳳樓也因此而得名。

該寺「文革」時被毀至今尚未修復。只有 「五鳳樓」與「解脫林」的門樓被保留了下來,於1979年遷至麗江城內的黑龍潭公園,並被列為雲南省重點保護文物供遊人觀瞻。

簡介

 
福國寺原圖鏈接

福國寺,藏名奧敏南卓林,意為「色究竟天解脫林」。位於雲南省麗江市白沙鄉,始建於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當初是木氏土司的家廟,住寺修行的是漢傳大乘佛教和尚,寺名為「解脫林」,後由明熹宗朱由校賜名為「福國寺」。

康熙18年(公元1679年)時,改成藏傳佛教,為麗江五大寺的「母寺」,是雲南最大的噶瑪噶舉寺院。歷屆噶瑪巴、大司徒仁波切和嘉察仁波切等都曾在此住錫弘法,佛法極為興盛。第十世噶瑪巴卻英多傑曾在福國寺住持傳法達30年,是噶瑪噶舉的重要道場。寺中珍藏有很多關於噶瑪巴活動的聖跡和文物。

[2] 清同治甲子年(1864年)正月毀於兵火,光緒八年(1882年)重建成。原有寺院公房五大院,僧房十八院。其中「五鳳樓」(又名「法雲閣」)建築極其精緻,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由麗江朝西北方向行十公里左右,有一個風景秀麗、民風純樸的小鎮白沙古鎮。古鎮後面有一座山名為芝山,山中松木蒼翠,芳草萋迷,野花叢開,飛鳥停棲。在古樹掩映之間,依稀可見一座古寺福國寺。

 
福國寺原圖鏈接

明朝《福國禪林紀勝記》碑載:「延袤數里,松檜萬章,盤桓夾層,是為解脫林。林中之梵剎、危樓、飛觀、繪椽薄櫨,金碧輝映者,為福國寺」。

清《乾隆府志》載:「林木幽異,岩畔有洞,福國寺旁建解脫禪林,明熹宗賜名福國」並「御賜金額」。不但賜予寺名,還御筆親書並精製為金匾賜懸於寺門。 明崇楨十二年(1639)麗江土知府木增於福國寺東堂五鳳樓前接待旅行家徐霞客,出示其所輯《雲薟淡墨》集並求序。徐霞客住宿於南廡八日,還考察了麗江附近風物名勝。這在《徐霞客遊記》中記述甚詳。

到清朝康熙年間,寺里已沒有了漢傳僧侶住持。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麗江木氏土司木懿從青藏請來都知等喇嘛,將福國寺改建為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寺院。改擴建後的寺院成為了一所有經堂殿宇五大院、僧房十八院的建築群,藏名「奧明南卓林」,意為「色究竟天解脫林」,有僧侶90多人,是為麗江第一座藏傳佛教寺院。

 
福國寺原圖鏈接

福國寺是麗江五大寺的母寺,作為雲南最大的噶瑪噶舉寺院,噶瑪巴、夏瑪巴、大司徒仁波切、嘉察仁波切等都曾在此主持過大法會,佛法極為興盛,寺中珍藏有許多有關噶瑪巴活動的聖跡和文物。

清同治甲子年(公元1864年)正月福國寺毀於兵火,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年重建。寺院最有名氣的當屬原「解脫林」的大殿「五鳳樓」(又名「法雲閣」),其建築極為精美,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大殿高20米,為三層八角飛檐樓閣,上中下共有24個啄天飛檐,無論從那個方向看,均象5隻展翅欲飛的鳳凰,五鳳樓也因此而得名。

 
福國寺原圖鏈接

該寺「文革」時被毀至今尚未修復。只有 「五鳳樓」與「解脫林」的門樓被保留了下來,於1979年遷至麗江城內的黑龍潭公園,並被列為雲南省重點保護文物供遊人觀瞻。[3]

明朝《福國禪林紀勝記》碑載:「延袤數里,松檜萬章,盤桓夾層,是為解脫林。林中之梵剎、危樓、飛觀、繪椽薄櫨,金碧輝映者,為福國寺」。

清朝《乾隆府志》載:「林木幽異,岩畔有洞,福國寺旁建解脫禪林,明熹宗賜名福國」並「御賜金額」。不但賜予寺名,還御筆親書並精製為金匾賜懸於寺門。」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