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竇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大司空竇融
原圖鏈接

竇融(前16年-62年),字周公,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

世代仕官河西。王莽時參加鎮壓赤眉、綠林起義,拜渡水將軍,後據河西,河西民俗質樸,竇融「政亦寬和」,「上下相親,晏然富殖」。漢光武帝進攻隴右隗囂時,竇融率兵相助,平隴右後,竇融又上表要求放棄割據,於建武五年(29年)率領部下內附。竇氏一門貴寵,前後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奴婢以千計,當時貴戚功臣都無法相比,竇融子孫放縱聲色,多行不法,竇穆竇勳二人恃寵而驕,仗勢欺人。永平二年(59年),從兄子竇林因罪處死,漢明帝多次下詔責讓竇融,並「戒以竇嬰田蚡禍敗之事」,令竇融歸第養病。一年後,上衛尉印綬。不久,病死於洛陽

生平

生於公元前16年的竇融從小就是個孤兒。王莽末年,青州、徐州等地反賊四起,天下烽煙四起,太師王匡請竇融擔當助軍,一起東征,竇融欣然接受,投身疆場。王莽政權倒台後,竇融投降更始軍,在大司馬趙萌部下擔任校尉,不久後出任巨鹿太守,作為一方父母官而為民執政,日子過得波瀾不驚。若不是後來有幸追隨光武帝劉秀,竇融或許沒有機會成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臣。

更始帝失敗後,天下再度陷入戰亂。竇融便與河西一眾地方將領商議,今後該何去何從,而此時,漢軍首領劉秀的實力日益狀大,竇融便有心歸附,與明君一同平定天下,由此,竇融簡介中特別記述的「竇融歸漢」的故事,亦成為後世廣為流傳的著名典故。

光武帝劉秀即位後,一度對竇融恩仇有加,授予他涼州牧一職,任命竇融成為涼州地區最高行政長官,並加封其為安豐侯,令他享受尊崇。竇融當然也不負君王厚望,為官一任,照樣將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為東漢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晚景淒涼

竇融一生為官清廉,政績突出,然而,他的晚年卻並不盡如人意。自永豐二年起,竇氏家族子弟放縱不法,引起民怨,竇融因而獲罪,在晚景淒涼中黯然離世。

永平二年(59年),竇融從兄子竇林因罪下獄死。漢明帝劉莊多次下詔責讓竇融,並以西漢竇嬰田蚡的先例告誡他。竇融惶恐,再次乞骸骨,劉莊命他在家中養病。一年多以後,竇融上衛尉印綬,劉莊賜養牛、上樽酒。

竇融任職十餘年,因其年老,子孫放縱胡為,多有不法。後來,他的長子竇穆,依仗權勢,胡作非為,矯陰太后詔,令六安侯劉盱去婦,娶其女為妻。

永平三年(60年),劉莊思念中興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將於南宮雲台(雲台二十八將),並加上竇融與王常、李通、卓茂,共三十二人。

永平五年(62年),劉盱被棄妻家上書告發此事。劉莊大怒,竇穆等免官,家屬受株連而歸故郡,只留竇融於京師。不久,詔諸竇悉還京師,適逢竇融逝世,終年七十八歲,諡號戴侯,劉莊贈送許多錢財幫助辦理喪事。    永平十四年(71年),劉莊封竇勛弟竇嘉為安豐侯,食邑二千戶,繼奉竇融後嗣。[1]

成就

《後漢書·竇融列傳》記載,東漢光武帝時期的著名賢臣竇融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他任職巨鹿太守期間經營河西與東破隗囂這兩件大事上。之所以說這兩件事是竇融的成就中最輝煌的事跡,那是因為,這兩件事的發生,與東漢初年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環境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更始帝失敗後,竇融與眾將皆感天下又將戰亂四起,於是據守河西,專心施政,造福於民。在此期間竇融被眾人推舉為河西五郡大將軍,一經走馬上任便施行了一系列強軍備戰、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並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光武帝劉秀登基後,竇融有心投靠明主,共襄盛舉,於是主動投書向劉秀示好,兩人一拍即合,還拉上了親戚關係,隨即為出征隗囂進行了着手準備。

建武七年秋,隗囂發兵進攻安定,光武帝劉秀領兵御駕親征,臨行前命竇融等部將定期相會,首戰告捷。

次年夏天,光武帝劉秀接受竇融的上書,再次發兵征伐隗囂。

在竇融率領的五郡兵馬的全力配合下,此一戰漢軍大獲全勝,劉秀打了漂亮的一仗,不僅基本殲滅了敵軍主力,還繳獲了大量軍械物資。凱旋歸來後,光武帝龍顏大悅,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宴,還對一眾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論功行賞,竇融也因此而獲得了安豐侯的頭銜,因而在竇融的成就中,東破隗囂必定是一項不得不提的重大戰略成果。[2]

歷史評價

歷史對於竇融的評價還是很高的,竇融在政治上表現突出,施政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當時有口皆碑,雖然晚景淒涼,但依然不妨礙他名留青史。

歷史上對東漢名臣、安豐侯竇融的評價,多載於《後漢書·竇融列傳》中。

生於公元前16年的竇融本為扶風平陵人,祖上也做過武官,頗有些家業。年輕時,竇融曾跟隨王匡鎮壓綠林、赤眉等起義軍,長期征戰沙場,稱得上是一位亂世梟雄。

光武帝劉秀即位後,竇融歸降東漢,匡扶光武帝成就帝業,因而歷史上對竇融的評價一度尚可,尤其是東漢天下初定,竇融在經營河西五郡期間所推出的一些列促進社會穩定的施政舉措,更是為人所津津樂道。

據說光武帝登基之初,河西五郡面臨着極其嚴峻的外部環境,匈奴與北部邊疆的羌人常常襲擾百姓,致使河西郡縣城門常常晝夜關閉。

為維護河西地區的社會穩定,竇融運用權謀,打破了河西各郡郡守勢均力敵的現狀,隨即自己登上了河西五郡大將軍之位,並將政治、經濟、軍事權力掌控在自己手中,建立起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集團,從而使營河西之舉有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因而在歷史上,對竇融的評價也更傾向於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謀略家。

穩定了河西局勢之後,竇融進一步實施自己的戰略目標,將擴充兵馬、強軍備戰放在重要位置,並通過制定和嚴格實行《塞上烽火品約》邊防守備條例之舉有效震懾了蠢蠢欲動的外族,為維護社會穩定和民眾的安居樂業創造了良好條件。    改革之後的種種跡象表明,竇融的施政舉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竇融本人的政績,在當時也是有口皆碑。[1]

參考書目

  • 《後漢書·竇融列傳》

參考資料

  1. 1.0 1.1 竇融晚景淒涼 如何評價竇融. 亂歷史. 2017-04-19 [2019-02-04] (中文). 
  2. 東漢名將竇融的一生 竇融有哪些成就. 歷史趣聞. 2016-06-23 [2019-02-0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