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籀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籀文

籀文,(zhòuwén),是古漢字中一種書體的名稱,又稱籀文或"大篆"、"籀書"。

籀文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以小篆為正字,《說文解字》收錄的籀文,可稱為"《說文》籀文"。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籀文 [1]

拼音 zhòuwén

又稱 大篆 [2]

起源 西周晚年

歷史

籀文又叫做大篆。《說文解字》保存了220多個籀文。近代學者王國維認為這些文字"左右均一,稍涉繁複,象形象事之意少,規旋矩折之意多"。

籀文的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又收兩類異體字,一類稱古文,一類稱籀文,指《史籀篇》中與小篆不同的字。 傳世《石鼓文》、《詛楚文》皆戰國中期秦的作品。兩者皆屬大篆,其中絕大部分和小篆相同,也有不少《說文》列舉的籀文。《史籀篇》取多少字已不可知,許慎 所見9篇,舉出了220個不同的字。

最早籀文

隋唐之際,在天興縣(今陝西省鳳翔縣)發現了十個石碣,樣子像高腳饅頭,又有些像鼓,就起名為"石鼓"。每個石鼓上都刻着一首六七十字的四言詩。據專家考證,這些石鼓是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的東西,這些詩是歌頌秦王的;石鼓文是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北宋時發現了三塊刻字石頭,文字內容是秦王詛咒楚王,後人稱上面的文字是"詛楚文"。

簡介

籀文是古代秦國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於在春秋時秦人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個字,因此叫籀文,據說"籀"的意思是"誦讀"。唐朝時出土的"石鼓文"據考證是秦襄公時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籀文是周朝晚期使用的文字,為顯示國威,於是將原本的鐘鼎文的文字,繁化而成為籀文,詳見《史籀篇》。亦是小篆的前身,由於在周朝晚期史籀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個字。唐朝時出土的"石鼓文"據考證是周宣王打獵時所刻,推測和《史籀篇》中文字相似,是目前可見,最接近籀文的代表。

石鼓文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2013年1月1日創刊號評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

鎮國之石刻壁畫:秦石鼓文,大秦帝國的"東方紅"。專家趙超點評:關於石鼓文的確切年代,幾千年來學者討論不斷,提出各種看法,至今還沒有一個能夠被大家都贊同的確定的結論。現有多位學者認為它是秦景公時的作品。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