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小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小豆

赤小豆,又名紅小豆、赤豆、朱豆,為豆科一年生半纏繞草本植物赤小豆的成熟種子,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夏秋莢果成熟時採收,曬乾,收集種子備用。 種子供食用;入藥,有行血補血、健脾去濕、利水消腫之效。

我國是世界上赤小豆產量最大的國家,也是主要出口國。其利尿通淋、除濕退黃之功應用歷史悠久,成方較多,如《聖濟總錄》中赤小豆湯、《傷寒論》中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聖惠方》中赤小豆散等。現代研究發現,其治療急性腎炎、肝硬化腹水、水痘、腮腺炎、炎性外痔、皮膚病等疾病效果良好,同時還有抗氧化和雌激素樣等多種作用。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赤小豆
  • 別名:米豆、飯豆
  • 拉丁學名: Vigna umbellata
  • 二名法: Vigna umbellata
  • 界: 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豆目
  • 亞目:薔薇亞目
  • 科:豆科
  • 亞科: 蝶形花亞科
  • 族:菜豆族
  • 屬:豇豆屬
  • 種:赤小豆
  • 分布區域:栽培面積以中國最大,次為日本、朝鮮、菲律賓及東南亞地區。
  • 古稱: 小菽、赤菽

植株形態

一年生草本。莖纖細,長達1米或過之,幼時被黃色長柔毛,老時無毛。羽狀複葉具3小葉;托葉盾狀着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0-15毫米,兩端漸尖;小托葉鑽形,小葉紙質,卵形或披針形,長10-13厘米,寬(2-)5-7.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或鈍,全緣或微3裂,沿兩面脈上薄被疏毛,有基出脈3條。總狀花序腋生,短,有花2-3朵;苞片披針形;花梗短,着生處有腺體;花黃色,長約1.8厘米,寬約1.2厘米;龍骨瓣右側具長角狀附屬體。莢果線狀圓柱形,下垂,長6-10厘米,寬約5毫米,無毛,種子6-10顆,長橢圓形,通常暗紅色,有時為褐色、黑色或草黃色,直徑3-3.5毫米,種臍凹陷。花期5-8月。

果實特徵

呈長圓形而稍扁,長5-8mm,直徑3-5mm。表面紫紅色,無光澤或微有光澤;一側有線形突起的種臍,偏向一端,白色,約為全長2/3,中間凹陷成縱溝;另側有1條不明顯的棱脊。質硬,不易破碎。子葉2,乳白色。氣微,味微甘。

赤小豆種皮表皮為1列柵狀細胞,種臍處2列,細胞內含淡紅棕色物,光輝帶明顯。支持細胞1列,呈啞鈴狀,其下為10列薄壁細胞,內側細胞呈頹廢狀。子葉細胞含眾多澱粉粒,並含有細小草酸鈣方晶和簇晶。種臍部位柵狀細胞的外側有種阜,內側有管胞島,橢圓形,細胞壁網狀增厚,其兩側為星狀組織,細胞呈星芒狀,有大型細胞間隙。

地理分布

我國南部野生或栽培。原產亞洲熱帶地區,朝鮮、日本、菲律賓及其他東南亞國家亦有栽培。

栽培技術

選種

選擇千粒重高、極具增產潛力、優質、抗病的品種,例如墾引1號、寶清紅、龍小豆、合江1號、日本紅、吉111、大紅袍等。應重點選擇皮薄粒大、顏色鮮艷、籽粒飽滿、澱粉粒沙性好的品種種植。

合理輪作

赤小豆喜溫,不耐澇,忌連作和重迎茬,最好選擇2年以上沒種過豆類作物的地塊。建議輪作方式:赤小豆-穀子-玉米;赤小豆-玉米-高粱;赤小豆-小麥-玉米。赤小豆喜肥、抗旱,根系比較發達,但入土穿插力不強,宜選用砂壤土,要求土壤疏鬆、通氣良好,利於根瘤活動。秋後或早春進行耕翻,耕翻後及時耙地起壟,做到表土細碎平整,上松下實。

播種

適期播種利於苗齊、苗壯、多花多莢、適期成熟、提高產量及品質。為保證早出苗、出齊苗應儘量做到播深一致。播種前要進行機械或人工選種。將蟲蛀粒、碎粒和雜質去掉,保證種子的淨度和純度。種子精選後曬種1-2d可以提高赤小豆種子的生活力。也可選用種衣劑拌種,防治苗期病蟲害,補充微量元素。黑龍江省南部地區,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中旬播種,北部冷涼地區,一般在5月5日-5月15日播種即可。播種後及時鎮壓,避免土壤失墒。乾旱地區也可播前和播後各鎮壓1次。根據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適當調節種植密度,高肥水地保苗15.0萬-22.5萬株/hm2,中肥水地保苗22.5萬-30.30萬株/hm2,低肥水地保苗30.0萬株/hm2以上。行距一般50-60cm。出苗達80%時,進行調查,如發現缺苗,應及時催芽補種。

中耕除草

赤小豆苗期生長勢弱,易受雜草危害,不利於生長。應適時中耕,消滅田間雜草的同時,還可以達到疏鬆土壤,提高地溫,調節土壤水分、養分和通氣狀況的作用,促進根系和地上部分生長,增強其同氮能力。建議在間苗後進行1次中耕,之後每隔7-10d中耕1次,共進行3-4次。也可在播後苗前進行土壤封閉除草來控制雜草危害,

(1)用禾耐斯1.4-1.7L/hm2加70%賽克津0.5-0.6kg/hm2;

(2)用乙草胺1.5L/hm2加70%賽克津0.3kg/hm。苗後化學除草可用15%精穩殺得0.5-1.2L/hm2加25%虎威1.0-1.5L/hm2。根據田間雜草情況,後期可人工拔草。

施肥

種植赤小豆總的施肥原則是巧施氮肥,重施磷肥,有區別的施用鉀肥,適當增施鉬肥和菌肥。可將全部磷肥、鉀肥和約1/3的氮肥混合作為種肥、底肥分層施用。應重點在開花初期進行追肥,將種肥施用後餘下的2/3氮肥全部開溝施入並及時覆土。花莢期也可進行葉面追肥。一般後期不追施尿素或可根據赤小豆長勢適當少追尿素,以免植株貪青晚熟。

適時收穫

當赤小豆植株上部莖枝變黃,下部葉片脫落,豆莢顏色變淺時為適時收穫期。收後及時晾曬促進後熟。貯存赤小豆籽粒的含水量必須控制在13%以下,否則極易變質。

化學成分

陳俏等從赤小豆80%乙醇提取物中分離鑑定出12種化合物,分別為兒茶素、表兒茶素、3-羥甲基呋喃葡萄糖苷、楊梅素-3-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兒茶素-5-O-β-D-葡萄糖苷、兒茶素5-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二氫槲皮、槲皮素、沒食子酸乙酯、丙二醇。 藥用價值

【性味與歸經】 甘、酸,平。歸心、小腸經。

【功能與主治】 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用於水腫脹滿,腳氣浮腫,黃疸尿赤,風濕熱痹,癰腫瘡毒,腸癰腹痛。

【用法與用量】 9-3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神農本草經》言其「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及肌脹滿」。《食療本草》言其「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

適宜人群

赤小豆的營養價值非常高,但也不是人人都適合吃。醫藥界認為,赤小豆雖然無毒,但是人們的體質各不相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以赤小豆為營養品。如小孩平素吃東西較少,食慾不佳、營養欠佳、大便稀溏時,就不宜食用赤小豆。如果成人體質虛弱,正服用補益作用的中藥時,就不宜食用赤小豆,否則會影響藥物的療效。另外,小兒消化功能較差,雖然體質適宜於食用赤小豆,但也不能進食太多,導致消化不良。

注意事項

赤小豆能通利水道,故尿多、身體消瘦之人忌食。晉代名醫陶弘景說赤小豆「: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瘦。」《食性本草》載赤小豆「:久食瘦人。」《本草綱目》載「: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則降令太過,津液滲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故而在食用赤小豆時應當注意不能久食。

貯藏

置乾燥處,防蛀。

物種區別

赤小豆與赤豆赤小豆來源有二,功效應用大致相同,赤小豆偏涼,藥用力優;赤豆甘平略偏於補,多當食物。二者已混用。 赤小豆與相思子

唐朝詩人王維有首膾炙人口的詠情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借物抒情表達相思,委婉含蓄,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詩。但王維所說的「紅豆」是指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種子,而中藥「紅豆」是指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乾燥成熟種子,也稱「赤小豆」。

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種子,俗稱「紅豆」,辛、苦、平,有大毒,與赤小豆不可混用,以免中毒。 赤小豆與木豆是赤小豆的混洧品,至今不少地區仍按赤小豆入藥,或以木豆入藥。木豆Cajanus cajan(Linn.) Millsp. 為豆科植物,別名赤小豆、樹豆、觀音豆(福建)、大木豆(廣西)、三葉豆(雲南)。種子略扁,類圓形,長0.6-0.8cm,寬0.5-0.7cm,新株肥足可大如黃豆,種皮黃褐色至紅棕色,種臍白色,中縱向凹陷成溝狀,一端與種皮連接處往往有一深棕褐色的斑點。子葉兩枚肥大。種子在閩南按赤小豆同等使用,具有解毒消腫,主治小兒水痘,癰疽瘡毒,水煎洗或搗爛外敷的功用。 內,加入清水2.5升、白酒少許,用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熬一個半小時,精鹽調味即可。[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