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羊舌姓,據古書《尚友錄》《元和姓纂》里說,羊舌姓起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那時晉國有一位晉靖侯。晉靖侯本來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後代,而他的子孫中有一人被封於羊舌邑(今山西省境內),於是後代就以封地為姓了。羊舌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時晉國賢者羊舌肸。

目錄

歷史發展

羊舌[羊舌,讀音作yáng shé(ㄧㄤˊㄕㄜˊ),古音讀作qiāng(ㄑㄧㄤㄕㄜˊ)]

羊舌

源出於姬姓,晉之公族,羊舌為中國漢族複姓。羊舌(今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羊舌村)為古曲沃地名,晉之公族的食邑。《唐書•宰相世系錄》載:晉之公族食邑於羊舌,一曰鞮、二曰楊氏、三曰平楊,蓋唐叔虞之苗裔,自伯僑以下譜系,以姬伯僑為始祖的羊舌姓世系。三晉曲沃武公姬稱之子,晉獻公姬詭諸之弟姬伯僑,又名文實,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勳,仍封於楊,為楊侯,承繼乃祖爵位,諡賢敬。伯僑生姬文,又名遜。晉獻公時公子舍人,襲爵為楊侯。文生姬突,食邑於羊舌,羊舌大夫也,晉獻公使太子申生伐東山赤狄,以羊舌突為軍尉,羊舌之姓由突始,故又稱羊舌突。突生羊舌職,因父為羊舌大夫,遂以羊舌為姓,羊舌職為〖晉國第27任國君〗悼公姬周(BC572-BC558年)羊舌大夫。生子四:赤、肸、鮒、虎,號稱"羊舌四族"。長子羊舌赤字伯華,銅鞮大夫,生楊道字子容;次子羊舌肸字叔向,又字叔譽。太傅,肸生羊舌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號曰楊石。三子羊舌鮒字叔魚;四子羊舌虎字叔羆。羊舌肸,字叔向,又字叔譽,為〖晉國第28任國君〗平公姬彪(BC557-BC552年)

太傅,孔仲尼稱為"古之遺直"。生子羊舌伯石,字食我,為晉上大夫,以邑為氏,號曰楊石,史有"叔向食采楊氏,生伯石,字食我"的記載。

晉國君姬姓家族和羊舌家族、祁氏家族都是姬姓的晉國子孫,就是都為晉唐叔虞的後裔,所以稱為晉之公族。但隨着晉室枝繁葉茂的不斷壯大,公族子孫都以封邑為姓氏,其中最主要的羊舌氏、祁氏兩家交往最好,羊舌食我和祁盈是好朋友,因兩家府中家僕之亂,有違禮法,遭到晉公卿的迫害,晉公令滅祁、羊舌兩家,其中,食我有子孫逃往華山仙谷避難,隱居。其後子孫遂居華陰,姓楊氏,此支楊氏即世居華陰,至令有"天下楊氏出華陰"之說。銅鞮大夫羊舌赤,字伯華。因侄子羊舌食我、祁盈家僕之亂,亦率子孫於周避晉禍,又因晉滅祁、羊舌兩家,所以其子孫也不再姓羊舌氏。改作楊氏,皆因祖上姬伯僑封為楊侯。 生楊道,字子容。《唐書•宰相世系錄》載:赤字伯華,為銅鞮大夫,生/子容(楊道的字)。

從羊舌突姓羊舌氏至羊舌食我,凡四世。"羊舌四族"的長子羊舌赤、次子羊舌肸兩支羊舌族的後裔都改姓楊氏了,而三子羊舌鮒、四子羊舌虎的後裔有姓羊舌、羊、楊,繁衍至今的羊舌家族,就是他們的後裔。 [1]

得姓始祖

羊舌突。羊舌氏出於姬姓,根據《元和姓纂》上的記載,春秋時期,晉武公的兒子伯僑有孫子名突,在晉獻公時被封為羊舌邑(在現在的山西省洪洞、沁縣一帶)大夫,世稱羊舌大夫、羊舌突,他的子孫即以邑名羊舌為姓,稱羊舌氏。春秋末(公元前514年),羊舌氏被其他晉卿攻滅,其子孫有的逃在國外,而改姓羊,稱為羊氏。故羊舌氏後人奉羊舌突為羊舌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

京兆郡: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

河東郡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河東堂:以望立堂。

種璧堂:漢朝羊公,名伯雍,施捨茶湯三年。有一人喝了以後從懷中掏出一升石子,對羊公說:"你種了這石子,可以得到美 玉,還可以得到漂亮的妻子"。羊公就把石子種了下去,果然長出玉來。鄰居徐氏有一女兒很漂亮,沒有訂婚,因為她要討一雙白璧做的彩禮才許親。羊公知道了,便跪到種石子的地方去挖。果然得到五雙白璧,歡天喜地送到徐家。徐氏一見就許了婚。結婚後,生了十個兒子都很有才。羊公後來做了宰相。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