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聊齋志異·三生

聊齋志異·三生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目錄

原文

劉孝廉(1),能記前身事(2)。與先文賁兄為同年(3),嘗歷歷言之(4):一世為搢紳(5),行多玷。六十二歲而歿。初見冥王,待以鄉先生禮(6),賜坐,飲以茶。覷冥王盞中,茶色清徹;己盞中,濁如醪(7)。暗疑迷魂湯得勿此耶(8)?乘冥王他顧,以盞就案角瀉之,偽為盡者。俄頃,稽前生惡錄(9);怒,命群鬼捽下,罰作馬。即有厲鬼縶去(10)。行至一家,門限甚高,不可逾。方趑趄間,鬼力楚之(11),痛甚而蹶。

自顧,則身已在櫪下矣。但聞人曰:「驪馬生駒矣,牡也。」心甚明了,但不能言。覺大餒,不得已,就牝馬求乳。逾四五年,體修偉。甚畏撻楚,見鞭則懼而逸。主人騎,必覆障泥(12),緩轡徐徐(13),猶不甚苦;惟奴僕圉人(14),不加韉裝以行(15),兩踝夾擊,痛徹心腑。於是憤甚,三日不食,遂死。

至冥司,冥王查其罰限未滿,責其規避(16),剝其皮革,罰為犬。意懊喪,不欲行。群鬼亂撻之,痛極而竄於野。自念不如死,憤投絕壁,顛莫能起。自顧,則身伏竇中,牝犬舐而腓字之(17),乃知身已復生於人世矣。稍長,見便液亦知穢;然嗅之而香,但立念不食耳。為犬經年,常忿欲死,又恐罪其規避。而主人又豢養,不肯戮。乃故齧主人,脫股肉。主人怒,杖殺之。

冥王鞫狀(18),怒其狂猘(19),笞數百,俾作蛇。囚於幽室,暗不見天。悶甚,緣壁而上,穴屋而出。自視,則伏身茂草,居然蛇矣。遂矢志不殘生類,飢吞木實。積年余,每思自盡不可,害人而死又不可;欲求一善死之策而未得也。一日,臥草中,聞車過,遽出當路;車馳壓之,斷為兩。 冥王訝其速至,因蒲伏自剖(20)。冥王以無罪見殺,原之,准其滿限復為人(21),是為劉公。公生而能言,文章書史,過輒成誦。辛酉舉孝廉(22)。每勸人:乘馬必厚其障泥;股夾之刑,勝於鞭楚也。

異史氏曰:「毛角之儔(23),乃有王公大人在其中;所以然者,王公大人之內,原未必無毛角者在其中也。故賤者為善,如求花而種其樹;貴者為善,如已花而培其本:種者可大,培者可久(24)。不然,且將負鹽車(25),受羈馽(26),與之為馬(27);不然,且將啖便液,受烹割,與之為犬;又不然,且將披鱗介,葬鶴鸛(28),與之為蛇。」

譯文

劉舉人能記得前世的事情。他和我已故的同族兄長蒲文壁同一年考中舉人,曾清清楚楚地談論前世的事情。

他自稱自己第一世是個鄉紳,品行多有不檢點,活到六十二歲就死了。他初次見到閻王,閻王以鄉里長者的厚禮對待他,給他賜坐,請他品茶。他瞥見閻王杯中的茶水非常清澈,而自已杯中卻渾濁如膠。他心裡懷疑莫非迷魂湯就是這樣子?他趁閻王不注意,就將杯中茶水悄悄倒在桌子下面,假裝喝完。過了一會兒,閻王查出他前生的罪惡,一怒之下,命令群鬼將他揪下去,罰他做馬。立即就有惡鬼將他捆綁起來拉着走。他被拉到一家大院跟前,只見門檻很高,無法跨越。他正踟躕時,惡鬼用鞭子猛抽了他一下,他疼得栽倒。當他抬頭看時,發現自己已在馬圈裡,只聽有人叫道:「黑馬生了個小駒,是匹公馬。」他心裡很清楚,嘴裡卻說不出話。他覺得肚子很餓,迫不得已,就靠近母馬來吃奶。過了四、五年,他就長得身高馬大,最怕抽打,一見馬鞭,就驚恐逃竄。

每次遇到主人騎他,就放上鞍子,又加上障泥,輕輕拽住轡嚼,這樣還不太痛苦。如果遇到僕人、馬夫騎他時,不用鞍韉,用兩腳緊緊夾擊馬腹,直疼到心腑里去。他忍不過這種折磨,氣得三天不吃東西,就死了。他第二次到了陰間,閻王一查他罪罰期限未滿,責斥他有意逃避懲罰,於是就將他一身馬皮剝掉,又罰他做狗。他心裡非常懊喪,不願意去,群鬼對他一頓亂揍,忍不住皮肉疼痛,他就逃竄到荒郊野外。他心想着不如死掉的好,於是氣呼呼地走上懸崖往下一跳,跌在地上爬不起來。他再抬頭一看,自己已經趴在狗窩裡,母狗正愛昵地用嘴添着他的頭和身子,他明白自己又生在人世上了。稍稍長大一點,看見糞便之類,他知道那很污穢,聞上卻還有些香味,但他決心不去吃那些東西。大約過了一年,他常常氣得要死,又害怕閻王責斥自己罪孽未滿有意逃避,只好強忍着。無奈主人養着他又不肯殺,於是他故意咬掉主人腿上的一塊肉,主人怒不可遏,一頓亂棒將他打死。

他第三次來到陰間,閻王再次審訊他,憎恨他是瘋狗,於是又鞭打數百下,再將他罰為蛇。他被關在一間陰暗的房子,見不上太陽,苦悶極了,就沿着牆壁往上爬,從屋子的一個孔穴鑽出去。這時他發現自己伏在深草叢中,居然成為一條蛇。他發誓不殘害生靈,飢餓的時候,只吞食樹上的果子。過了一年多,他常常思索着,自殺不行,害人而死也不行,想找一個好死的上策卻沒有。一天,他正躺在荒草叢裡,聽見一陣車輪聲傳來,他急忙爬出去擋在路當中,車輪飛馳而過,他被壓斷成兩截。閻王納悶他這麼快又來了,他趕快伏在地上申辯。閻王見他這次是無罪而死,就原諒了他,准許他罪期已滿再回陽世做人,這就是劉舉人。 劉舉人一生下來就會說話,讀書能過目不忘,辛酉年考中舉人。他常常奉勸人:騎馬一定要放上鞍子,千萬不要用腿夾擊馬腹,這比用鞭子抽打更厲害。

異史氏說:「禽獸之中,竟有王公大人在其中,其所以如此,是由於在王公大人之中,未必沒有禽獸。所以貧賤之人做善事,好比想要得花而栽樹;高貴人家做善事,好比已經有了花兒,還要更精心培養其根基。栽下樹木可以使其長大開花,培養根基可以使花保持長久開放。否則,拉車或被籠套所束縛,那就是做馬;再不然,去吃糞便,經受烹割之苦,那便是做狗;還不然的話,就要披上鱗介,將葬身鸛鶴之腹,這就是做蛇了。」

注釋

(1)劉孝廉:名字未詳。孝廉,指舉人。詳《畫壁》注。 (2)前身事:前生的經歷。 (3)先文賁兄:指作者族兄蒲兆昌。蒲兆昌,字文貴,「文賁」當因「貴」「賁」形近致訛。《淄川縣誌》謂兆昌字「文璧」,未知何據。蒲松齡在《蒲氏世譜》(現存蒲松齡紀念館)中,曾作如下記載:「蒲兆昌:公字文貴,明 天啟辛酉舉人。形貌豐偉,多髭髯;腰合抱不可交。所坐座闊容二人;每詣戚友,輒令健仆荷而從之。為人質直任性,不曲隨,不苟合。明鼎革,偽令孔偉其貌,將薦諸當路,公弗許;強之再三,不可,乃罷。自此日游林壑,無志進取。因諸父、昆弟朝夕勸駕,勉就公車,至闈中,不任其苦,一場遂止;後經書業中式矣,衡文者求二、三場不可得,深以為恨。居家閉門自守,不預世事,遂精岐黃之術,問醫者接踵於門,雖貧賤不拘也。松齡謹識。」 (4)歷歷:分明的樣子。 (5)搢紳:語出《莊子•天下》,也作「薦紳」、「縉紳」,插笏於帶間。古時仕宦垂紳(大帶)搢笏,因以指稱士大夫。 (6)鄉先生:《儀禮•士冠禮》鄭玄註:「鄉先生,鄉中老人為卿大夫致仕者。」又《禮儀•鄉謝禮》賈公彥疏:「(鄉)先生,謂老人教學者。」後世多指辭官鄉居有德望的士大夫。 (7)醪(láo勞):未過濾的酒,濁酒。 (8)迷魂湯:迷信傳說,人死後服過迷魂湯,即盡忘生前之事。 (9)惡錄:迷信傳說中陰司記載世人生平惡行的簿籍。 (10)厲鬼:惡鬼。見《左傳•昭公七年》。 (11)力楚:用力抽打。楚,牡荊製作的刑杖;這裡作動詞用。 (12)障泥:馬韉兩旁下垂至馬腹的障幅,用以遮避泥土。 (13)緩轡:放鬆馬韁;指騎馬緩行。 (14)圉(yǔ語)人:本周代養馬官,這裡指馬夫。 (15)韉裝:鞍、韉之類騎具。韉,鞍下軟墊。 (16)規避:蓄意逃避。規,計謀。 (17)腓(féi肥)字:愛撫餵養。《詩•大雅•生民》:「牛羊腓字之。」腓,遮庇。字,哺乳。 (18)鞫(jū居)狀:審問其罪狀。 (19)猘(zhì制):狂犬。 (20)蒲伏:通匍匐。剖,表白、辯解。 (21)滿限:服罪期滿。限,指輪迴的限期。 (22)辛酉:指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一六三一年。 (23)毛角之儔:披毛戴角之類,指獸類。儔,群、類。 (24)「賤者」六句:這裡以「花」比喻「福報」。意思是,世人要獲得或保持其富貴福澤,需要行善積德,從根本處努力。可大可久,語出《周易•繫辭上》:「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這裡借指行善的功業。 (25)負鹽車:駕鹽車,指馬駕重載。負,應作「服」;主駕(駕轅)為服。語出《戰國策•楚策四》,謂老驥「服鹽車而上大(太)行。」 (26)受羈馽(zhí執):受束縛控制。《莊子•馬蹄》:「連之以羈馽。」羈,馬籠頭。馽,同縶;為了步調習整,連結馬前足的繩索。 (27)與之為馬:讓他變作馬。與,以。下文兩「與」字同。 (28)葬鶴鸛:葬身鶴、鸛之腹。鶴、鸛常捕蛇為食。

賞析

劉孝廉應該算得上是一個偉大的人了,他不但和命運抗爭,而且持續抗爭了三生。他不僅僅戰勝了閻王對他命運的三次安排,也戰勝了自己。 我們常說,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這句話的實質是,我們要和自己的欲望和弱點做鬥爭。一方面,欲望引領着我們前進,另一方面,欲望也給我們帶來很大很多的麻煩和痛苦。芸芸眾生既不能完全克服那些不必要的欲望,更無法完全滿足自己的這些欲望。我們就在這兩者之間苦苦掙扎。生活的苦難不僅僅是這些,還有我們人性中的種種的弱點和缺點,我們要完全克服這些欲望和弱點幾乎是不可能的。劉孝廉做到了,被閻王罰作馬時,他不食而死;後來被剝皮罰做狗時,他咬了主人一塊肉被主人活活打死;再後來被罰作蛇時,有鑑於前兩次經歷,他沒有自殺,也沒有害人,而是鑽到車輪下斷為兩截。我只能用偉大這個詞來形容他了。 劉孝廉遭到三生做畜生的懲罰,僅僅是他前世作為士大夫時道德上的污點惹得冥王大怒的結果。從這個細節來看背後的本質,是作者對人在道德上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對那些身份高貴的人的要求更高、更苛刻。在作者筆下,尤其是那些士大夫,道德上的惡行肯定會受到懲罰,並且你想規避都不行。劉孝廉就付出了三生的代價。很顯然,這就是作者心中理想的道德,所以他說,那些禽獸當中,居然有王公大臣這樣的人。身份卑賤的人為善,好比為了得到花先去種樹;身份高貴的人做善事,就好比已經得到了花而去培植樹木的根須。 現在看來,這樣的觀點可能有些蒼白可笑,可我們未必能理解蒲松齡的良苦用心,即良好的道德對我們大家都很重要。而作者對那些身居高位的王公大人的道德要求更高更苛刻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這些人受到的社會制約更少,如果他們道德敗壞,社會的危害肯定會更大,後果就會更嚴重。古代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儘管輪迴說現在看來軟弱無力,但,除了這個,沒有其它的辦法來告誡世人了,這也是很遺憾的事情。[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