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能高越嶺古道

能高越嶺古道
圖片來自健行筆記


能高越嶺古道,西起南投縣仁愛鄉屯原登山口,沿著塔羅溪上行、越過南投縣花蓮縣交界的中央山脈能高鞍部,而後下木瓜溪抵達花蓮縣銅門,全長約83KM(步行路段26KM),全程每隔500公尺即設哩程椿一座,除五甲崩山路段外,其餘步道維護良好。古道早期是往來台灣東西部的捷徑,為日人警備道中最寬闊、平穩的一條,如今也成為橫貫越嶺古道中相當熱門及大眾化的一條路線。

古道最早是由泰雅族的大支族賽德克人巴雷巴奧群所開發的,他們在偶然的狩獵中,發現東部地區一片曠野可居住,於是部份族人開始遷徙定居,爾後並往來於埔里與花蓮之間,和花蓮的阿美族人交易貨品,成為稱職的山地商人。日據時期,日人為了控制原住民行動,於1917年以能高越嶺古道為基礎,闢建了能高越嶺道,並設立5個駐在所(屯原、尾上、能高、東能高、坂邊)。民國39年台電公司拓建人行道,架設了127座巨型鐵塔,並在每隔10公里的地點建立保線所,當時被譽為「電力的萬里長城」,並立有「光被八表」碑以為紀念。[1]

從南投縣仁愛鄉通過台灣中央山脈中段奇萊連峰與能高連峰,至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步道平行塔羅灣溪蜿蜒於連綿群峰中,全線約90%的步道穿越「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越嶺道曾是賽德克族行獵往來的社路、日治時期的警備交通要道,光復至今的台電高壓輸電保線路,其亞熱帶的高山草原景觀、中央山脈的雄奇山景、巨木蒼勁的原始森林、斷崖峭壁上的飛瀑流泉、崩崖峽谷、山巔深壑、清靈秀氣的奇萊天池等景四季分明的高山景致,自日治時期即是非常受歡迎的登山健行路線。


目錄

基本資料

能高瀑布
 
圖片來自臺灣山林悠遊網

步道分類: 0

步道主系統: 中央山脈脊樑國家步道系統

管理單位: 南投林區管理處、花蓮林區管理處

步道位置: 南投縣仁愛鄉;花蓮縣秀林鄉

步道全長: 26.5公里

步道最高海拔(公尺): 2860

步道最低海拔(公尺): 1860

難度分級: 4

最佳造訪期: 四季皆宜

小型車是否可進入: 是

中型(遊覽車)是否可進入: 否

大型(遊覽車)是否可進入: 否

山屋名稱: 天池山莊

入山管制: 否[2]


步道資訊

能高越嶺道一隅
 
圖片來自臺灣山林悠遊網

難度等級: 難度 4

車輛可到達入口: O:小客車 , X:乙類中巴、甲類大巴

所屬山系: 中央山脈

海拔高度: 1,860 ~ 2,860 公尺

聯絡電話: 西段請洽049-2365226轉2510育樂課、東段請洽038-325141轉262育樂課

高度落差: 1,000 公尺

步道型態: 線型雙向

途經自然保護區 / 保留區: 否

路面狀況: 土路面、木棧道、木階梯、吊橋

地質敏感區範圍: 是 , 山崩與地滑

建議時間: 一天以上

土石流潛勢範圍: 否[3]


交通方式

開車

【屯原登山口】

國道3號至霧峰系統交流道,轉國道6號往東至末端,接臺14線往霧社方向,經霧社、廬山,之後轉屯原產業道路至屯原登山口。

【奇萊東側登山口】

花蓮縣台9省道行至干城轉台9丙往銅門,續行經銅門檢查哨、龍澗發電廠,至磐石保線所或奇萊登山口起登。

大眾運輸

建議安排專車接駁。[4]


路線地圖

出發點: 屯原登山口/奇萊登山口或磐石保線所

路線:

屯原登山口→(4K, 120分鐘)→尾上口登山口→(0.2K, 10分鐘)→雲海保線所→(8.8K 200分鐘)→天池山莊夜宿→(2K, 55分鐘)→光被八表碑→(2.5K, 45分鐘)→檜林吊橋→(2.5K, 140分鐘)→檜林保線所→(6K, 130分鐘)→奇萊登山口→以下路段視路況可安排接駁車,也可以續走→(5K, 70分鐘)→奇萊保線所→(5K, 70分鐘)→天長隧道→(120分鐘)→磐石保線所

備註:

1.奇萊登山口至磐石保線所路況不穩定,接駁車需視路況前進接駁。
2.白木林之後為能高越嶺道西段最大的崩壁地形,由於雲海斷層通過此處由板岩、變質砂岩與板岩薄互層、偶而夾有厚層變質砂岩的地質區,及多為結構性較差的節理,造成長約50公尺的坍方路段。由於地質不穩定、路幅不寬,所以必須小心盡速通過,並注意落石。
3.由於花蓮縣秀林鄉並未解除山地管制,進入花蓮縣秀林鄉(能高越嶺東段)必須至警政署網站申請入山證。
4.由於奇萊南峰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管轄範圍內,如需順登奇萊南峰需至國家公園網站申請入園證。[5]


人文生態

富士見駐在所

從屯原登山口到富士見駐在所的沿途視野開闊,景觀壯麗,可以遠望海拔2,617公尺、端正圓錐形的馬海僕富士山,因此日人將此地取名為「富士見駐在所」,為進入越嶺道後第一個駐在所。如今房舍已傾圮,僅剩依稀可辨的屋基輪廓與駁坎。海拔2,360公尺的「雲海保線所」,夏季午後常被茫茫濃霧籠罩,雲霧翻騰;晴空萬里的秋冬季,東眺積雪的能高連峰、馬海僕富士山與再生山,更遠的干卓萬與卓社大山、清境農場的房舍聚落,及在山谷間的埔里鎮。雲海保線所下方的平臺上原為霧社事件遭莫那魯道焚毀的「尾上駐在所」,現今的駐在所是霧社事件後重新建設的。7.8K處的「松原駐在所」遺址分為三層,依稀可辨疊石平臺屋基、武器彈藥庫和砌石駁坎。駐在所東方150公尺處步道左側有一個保存完整的木炭窯,內部砌石高1.5公尺,直徑2.1公尺,石牆上還有燒黑的痕跡。再前行約100公尺,步道右方的箭竹林內還有一座高0.6公尺,直徑2.5公尺的夯土炭窯。木炭窯為駐在所的設施,以相思樹、九芎來燒製木炭,以供應駐在所警備員煮水烹食、冬季烤火取暖之用。

稜線高山芒草坡
 
圖片來自臺灣山林悠遊網

天池山莊

天池山莊位於海拔2,860公尺、能高北峰西側的山坳避風處,幾經祝融與改建,仍依稀可見舊時駐在所建築的屋基遺址。其前身為1918年因道路維修與遞送郵件而設的能高駐在所,是一棟外觀雅緻、設施齊全的檜木造日式建築,日治時期稱之為「能高檜木御殿」,於1930年的霧社事件中遭到焚毀。隔年重建檜木屋舍於原址,形制與尾上駐在所(雲海保線所)相同。民國後因應台電東西向輸電線路需求,沿用為天池保線所。

深堀山

由天池山莊往能高主山行走,越接近界碑處視野越開闊,成片的箭竹草原鋪在標高3,311公尺的深堀山上。1897年日本陸軍大尉深堀安一郎為更了解能高山區的地形、森林及原住民聚落分布,率領13位隊員由霧社進入能高山區探勘,直至中央山脈主脊時,因積雪深厚,全隊失蹤,日治總督府為紀念深堀大尉因公殉職的事蹟,故命名為深堀山。

太魯閣征伐戰役

1914年「太魯閣征伐戰役」,能高越嶺道是日本東西部隊攻擊太魯閣群的主要路線之一。為達到控制山地的目的,1917年興築警備道,命名為「初音奇萊橫斷道路」(為能高越嶺東段的舊道)。1925年,因舊道東段道路海拔太高,冬季經常積雪難行,重新興築花蓮港廳和南投廳的越嶺道全線,即現今的能高越嶺道(完成後總里程數為76.8公里)。越嶺道上設置多處駐在所,並指定5個宿泊所,包括屯原駐在所、尾上駐在所(今雲海保線所)、富士見駐在所、能高駐在所(今天池山莊)、東能高駐在所(今檜林保線所)、 邊駐在所(今磐石保線所)等,除配置警力,亦提供登山者宿泊設施,其中以檜木建造的「能高駐在所」最負盛名,有「能高檜木御殿」之稱。

箭竹草原
 
圖片來自臺灣山林悠遊網

動物

能高越嶺道屬中、高海拔植物林相,提供動物豐富的食物及棲息空間。野生動物包括山羌臺灣野豬、臺灣獼猴、赤腹松鼠、臺灣條紋松鼠、大赤鼯鼠、白面鼯鼠、黃鼠狼(華南鼬鼠)、臺灣山羊、水鹿等,步道上常能發現牠們所遺留的痕跡。而天池山莊前後的溪谷和路邊碎石堆是孑遺動物--臺灣山椒魚和楚南氏山椒魚的棲息空間。此外,鳥類資源豐富,在樹冠層活動的有煤山雀、火冠戴菊鳥、白耳畫眉、冠羽畫眉、黃腹琉璃青背山雀、灰喉山椒鳥、紅頭山雀、紋翼畫眉、小翼鶇、白喉笑鶇、竹鳥、藪鳥;灌叢下層的是金翼白眉,藍腹鷴、黑長尾雉;在林緣地面或枯枝頂端活動的是栗背林鴝;溪谷間有紫嘯鶇、鉛色水鶇。

植物

能高越嶺道在1,689至3,263公尺之間蜿蜒,植物生態由高山草原、亞高山森林(寒帶針葉樹林)、冷溫帶山地森林、暖溫帶山地森林等組成,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與層次分明的森林景觀。步道前段為樟科與殼斗科植物為主的闊葉林,隨著海拔逐漸攀升,依序為臺灣二葉松和臺灣五葉松林、臺灣鐵杉林、臺灣冷杉林、高山箭竹草原等。

地形地貌

步道行走於中高海拔山林間,可見中央山脈之奇萊山系與能高山系等,沿途有中至高海拔植物、瀑布及崩壁。

特色

歷史事蹟、舊部落遺址、日警駐在所遺址、雲海保線所、光被八表紀念碑、壯麗的高山景觀、斷崖崩壁、濁水溪及木瓜溪流域之層層山巒、能高瀑布、天池、白木林、鐵杉林、冷杉林、雲海雪景[6]


視頻

全台最受歡迎之越嶺道-能高越嶺古道

能高越嶺古道1-屯原登山口

【MIT台灣誌 #411】逆風而行能高越嶺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能高越嶺古道,能高越嶺古道-輝哥的天空
  2. 基本資料,能高越嶺古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3. 步道資訊,能高越嶺古道-台灣山林悠遊網
  4. 交通方式,能高越嶺古道-健行筆記
  5. 路線,能高越嶺古道-健行筆記
  6. 人文生態,能高越嶺古道-健行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