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艾茲拉·龐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 生於1885年,是意象派運動的主要發起人,也是在現代西方作家中與中國最有緣分的一位詩人。龐德詩的意境非常接近中國詩歌。他通過意象的顯現來表達詩人的情感。[1] 龐德認為詩應該避免抽象,而要具體。表現的是詩人的直接印象,着重視覺意象來引起聯想,要表達到一瞬間的感受和思想。他說意象是「an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omplex in an instant of time 」 (理智與感情在瞬間的綜合)。在創作詩歌的同時,龐德沒有 「為藝術而藝術」,而是把形式凌駕於內容上,把內容唯美化的浪漫派詩歌改進,變成了別具一格的意象派。[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龐德遷居巴黎,後來在在二次大戰期間,因為他公開支持法西斯主義,於是在戰爭結束後就被美軍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審。後來,因為醫生證明他精神失常,只被關入一家精神病院,而沒有其他懲罰。在1958年,龐德結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監禁,重返意大利居住,直至去世。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擊》(1912)、《獻祭》(1916)、《休·西爾文·毛伯萊》(1920)和《詩章》(1917-1959)等。[3]

詩詞欣賞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試譯為: 地鐵車站上

人群中出現幽靈般張張臉龐;

潮濕黝黑樹枝上的片片花瓣。

這詩句與中國的詩歌有靈性上的相通之處。龐德以簡約的意象來傳達詩人內心的情緒。描述的是1911 年,龐德在巴黎協和廣場走出地鐵,突然在人群中發現了些非常美麗的臉龐;他花了一整天去尋找能表達他的感受的方法,卻找不到相稱的字眼。最後,他忽然找到了一個表達方式:不用語言,而用絢爛多彩的小斑點。龐德在此將花比女;然而由於花瓣與陽光相背的關係,顯得時明時暗,又透出一種神秘感。「潮濕黝黑樹枝」是「花瓣」的背景,它那晦暗陰濕的壓抑氣氛一方面加重了神秘的程度,另一方面又表現地道鐵車站的氛圍。讀者可以感受到龐德的情緒:感嘆現代城市裡容易消逝的美。起初他寫了一首30 行的詩;六個月後,改成15 行;最後變成了現在的兩行。[4][5]

相關視頻

蒼老的龐德讀他的詩:放下虛榮
Ezra Pound - Buildings Follow Me to You
Ezra Pound Reading His Poetry, Vol. 1 (Mono Version)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