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評劇舞台藝術(劇照)原圖鏈接來自 新浪網 的圖片

茶瓶計》,又名:《單寶童招親》、《九巧傳》。故事源出:鼓詞《九巧傳》。評劇傳統劇目。整理:王明樓和筱月影兩種本。為著名演員筱桂花、花淑蘭的代表劇目。劇本收入《評劇叢刊》。

目錄

劇目介紹

評劇《茶瓶計》劇情介紹:

宋代。原戶部尚書之子單寶童,家住江南泗水縣。曾與工部侍郎龔孝之女龔秀英訂婚。寶童隨父告老還鄉,不幸家遭大火,其父喪命,家財一空,度日艱難。其母命寶童身帶衫襟合同,前往洛陽龔府投親。寶童至洛陽,適龔孝奉旨遠出,龔後妻王氏嫌貧愛富,乘機燒毀合同,在馬棚吊打寶童,逼其退婚。丫鬟春紅聞訊,急代小姐定計,故意摔碎茶瓶,秀英追打春紅,趕至馬棚,向王氏求情,王氏不允。主僕又定計,用激將法求助於娘舅王洪貴,終於放走寶童。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茶瓶計 相關視頻

《唱響青春》評劇第3期
中國戲曲的魅力,水袖表演國色天香,太美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