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菩薩蠻·蕊黃無限當山額

《菩薩蠻·蕊黃無限當山額》

作品名稱: 《菩薩蠻·蕊黃無限當山額》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菩薩蠻·蕊黃無限當山額》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1]

此詞約作於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後期。《菩薩蠻》諸詞乃溫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綯進獻唐宣宗之作。其時當在大中四年(850)十月至十三年(859)十月之間,《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編為大中六年(852)前後,正值溫庭筠屢試不第之時。[2]

目錄

詩詞正文

譯文

宿妝的蕊黃只留下依稀殘跡,迷濛的紗窗又將你的笑容隱去。你來時已是晚春時節,剛剛來又匆匆別離。相見時雖有牡丹花開,終難留住將逝的春意。

玉釵上配有金股的裝飾,釵上的彩蝶舞弄着雙翅。明月灑下遍地的銀光,照着院裡黃花滿枝。欲問明月和黃花,你可知道我的心事?

賞析

這首詞寫思婦離情,為懷舊思遠之作表現她對相聚時短,相別時速的無限怨恨之情。這種怨恨之情貫穿全篇。

上片寫人、記事。開頭即寫初次相會時的突出印象,旨句「蕊黃無限當山額」,先從女主人公的額妝入筆,寫出唐時流行的婦女妝飾美,由妝飾美,映托出女性形象美。下接次句,「宿妝隱笑紗窗隔」,寫美人慵懶、怨淡的情態。此處「宿妝」,是在昭示女主人公晨起未理新妝,一副無情無緒的慵懶之狀。「隱笑」二字,指笑意收斂、隱褪不顯,表達一種憂苦、怨淡的表情。

「相見牡丹時,暫來還別離」二句,敘寫相見旋別情事,有「相見何遲,相別何速」之意,點到「離情」的題上來。」相逢牡丹時」一語雙關,牡丹既是說花,也是說人,都是最美的青春時節。然而,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詞人借用一個「暫」字,再清楚不過地表明「相見」時間之短暫;緊接又着一「還」字,表明離去匆匆。而在此之前「相見牡丹時」的歡笑與種種美好的情事,伴隨着「暫來還別離」的詞句倏然遠去,引起後面無限的傷感。

下片寫飾物、寫美景,烘托「別離」的情思。女主人公頭飾非常美,翠釵閃爍着金黃碧綠的光澤,且以金作股,可見其貴重。釵由兩股組成,古代情侶分別時常常掰釵為二,二人分執一股,以表相思,盼望重合。詞人以重筆描摹「金作股」的婦女頭釵,不單單是追求詞句精緻的裝飾美,其深層的意蘊還在於以金釵暗示二人「似金鈿堅」的愛情,以及女主人公對愛情持守的堅定。蝶雙舞,這是藉助釵上裝飾的雙飛蝶,象徵美女的脈脈芳心,同時也反襯她孤獨的心境。從翠釵上雙雙蝶舞,感傷別後的情難再遇,勾起無限心事重重,不得平復。

「心事竟誰知?月明花滿枝」二句倒裝,意謂對着當頭明月的滿枝繁花,也無從訴說她的心事。「心事」二字,承「暫來還別離」而來:女主人公因追憶往日愛情的歡樂,而更加劇對離人的相思之情,「竟誰知」三字透露着女主人公深深的嘆惋。詞情至此,已趨整合,這種無人知曉又難與人說的情感,再怎麼表達也只能沉默。所以,最後一句,「月明花滿枝」,表面上看,是在描寫明月朗照、鮮花滿枝春夜美景,而進一層,則是女子在夜深人靜之時,只能對着空中明月和園中花枝,無聲苦相思,良辰美景徒然虛設。以淡語收煞,融懷人的情思於眼前之景,意境淒迷。

這首詞的創作,很典型地體現溫庭筠追求一種隱約含蓄之美。作者選擇具有豐富象徵意義和暗示作用的「妝」與「飾」,來表達人物內心深隱情思。全詞惟有結句一句是寫景,也是以美景隱悲情,令人回味無窮。

作者簡介

溫庭筠[3](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4]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文人詞鼻祖溫庭筠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