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董鄂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董鄂氏

董鄂氏,亦作棟鄂氏東額氏[1],是滿族姓氏,位列滿族八大姓之一[2],基本上都是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三等勇勤公何和禮同族。董鄂氏源出瓦爾喀部的民覺羅氏,後來移居董鄂之地,成為當地的統治家族[3],早期僅有19戶[3],但在八旗之中卻擁有20個佐領世職[4]

董鄂氏:歷史上的董鄂妃:不是漢人更不是名妓,她出身高貴,家族顯赫。

清朝時期,以三等公何和禮、三等侯鄂碩、三等男阿蘭珠家族最為顯赫。董鄂氏還與伊爾根覺羅氏聯繫緊密,鑲紅旗阿蘭珠、布蘭珠兄弟也有作伊爾根覺羅氏的記載[5]。因系出覺羅氏的緣故,董鄂氏也有源為趙宋後裔的家族傳說。其中出身該氏的清中期大臣,著名書法家鐵保甚至還考證出自己是越王趙偲之裔的家世[6]

董鄂氏:孝獻皇后董鄂氏,滿洲正白旗人,正白旗是皇上親統上三旗之一。董鄂氏的父親是清初著名的內大臣鄂碩,清初名將費揚古是董鄂氏的弟弟。

民國以後,董鄂氏主要使用董、趙、何、唐、鄂、成、席、佟、彭、齊、紅、許等漢姓[3]

清代主要世家

董鄂氏:董鄂氏天資聰慧,據說過目不忘,而且悟性極高,她好讀史書,精通書法。才學在當時入關之初的滿洲世家女中,可謂是寥若晨星,而且她天性慈愛,善解人意,有見識,識大體。所以後來能夠迅速成為滿腹經綸的少年天子順治的知音。

何和禮後裔

根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董鄂氏主要分布於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紅鑲藍六旗,基本上都是何和禮同族[7]。正紅旗何和禮原為董鄂部長,努爾哈赤創業初期時率部歸附。努爾哈赤將長女嫁給他,位列頭等大臣。此後何和禮從征札庫塔、烏拉,授三等子[8]。其四子和碩圖襲爵,清軍初次入塞後晉封三等公世職[8]

雍正年前追念功臣,追封何和禮勇勤公之號[8]。何和禮五子杜雷任都統,從征山海關立功,授騎都尉,後因系公主之子兼和碩額駙優授二等伯,其曾孫錫柱襲爵時調整為二等男世職,錫柱曾孫富永襲爵時再次調整為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8]。何和禮之長子雅什坦任佐領、三子雅星阿任護軍參領[8]

何和禮次子多濟理任副都統,其次子薩漢任委署章京,征農民軍、蒙古、江西屢立戰功,授雲騎尉[8]。其子謨達承襲後從征貴州江寧等處有功升為騎都尉,官至副都統兼佐領[9]。何和禮其餘後裔任護衛、郎中、參領、護軍校、驍騎校、協領、員外郎等官職[9]。其中,何和禮三子雅星阿元孫噶禮曾任兩江總督、噶爾璧曾任西安副都統;何和禮四子和碩圖之子瑚什布曾任都統[9],和碩圖之孫彭春曾率領清軍在雅克薩之戰中擊敗沙俄軍隊。

何和禮同族

正白旗魯克素,原名倫布,早期與其弟屯布率四百人歸附努爾哈赤,努爾哈赤賜名魯克素,委以佐領之職[9]。次子席爾泰繼任佐領,位列十六大臣,席爾泰長子拉都寧遠之戰陣亡,贈雲騎尉,由其弟巴都承襲[9]。巴都於入關諸戰役中立功,後於羅源陣亡,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9]。魯克素之長子席漢授騎都尉,從征朝鮮靉陽城率領二十人率先登城,後陣亡於三塔,優贈三等輕車都尉,其次子鄂碩承襲,因入關諸戰役晉封二等男,三遇恩詔加至三等子[9]。因鄂碩之女嫁順治帝為孝獻端敬皇后,特封三等伯,官至前鋒統領,其子費揚古襲爵[9]

費揚果曾任領侍衛內大臣、撫遠大將軍,率清軍征討噶爾丹,晉封一等公[9]。其子陳泰襲職時改為一等侯兼一雲騎尉世職[9]。魯克素之孫羅碩任理事官定,因入關戰功授騎都尉,因系孝獻端敬皇后伯父授一等輕車都尉世職,官至禮部侍郎,後由三子分襲其職[9]。魯克素之弟屯布隸鑲紅旗,其孫塞格任護軍校隨清軍兩度入塞,梯攻安東衛首先登城,授雲騎尉,後人襲職時經反覆調整改為騎都尉世職[10]

兌齊巴顏早期與從兄弟阿格巴顏、從子朗格等率部歸附努爾哈赤,其部眾被編為鑲紅旗的三個佐領,兌齊巴顏第三子噶爾呼機、阿格巴顏之子阿蘭珠、阿格巴顏從子郎格分別擔任佐領之職[10]。噶爾呼後來被授予三等輕車都尉,松錦之戰陣亡,贈二等輕車都尉。其子碩色承襲,因遇恩詔、從征舟山立功加至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卒,後人襲職定位二等輕車都尉世職[10]。兌齊巴顏次子永順為革職參將,戴罪立功從征旅順口率先登城,授二等輕車都尉,從征黑龍江兼遇恩詔加至二等男,官至任都統,其子耿圖襲[10]。耿圖以其本來軍功所得的騎都尉併入所襲之職晉為一等男兼一雲騎尉,其孫烏爾勤襲職定為三等男世職[10]

兌齊巴顏第四子邱由屢立戰功,取旅順口第二登城,優授騎都尉,從征黑龍江有功加一雲騎尉,其弟邱禪堯襲,從征太原府等地立功授三等輕車都尉世職[10]。兌齊巴顏之侄楊古理授騎都尉;旺格於瀋陽之役陣亡,優贈騎都尉。其子哈爾薩因入關戰功加一雲騎尉世職;察巴海於永平之役陣亡,贈騎都尉,其子從征入關兼遇恩詔,授一等輕車都尉;侄曾孫蓀塔任護軍校於磨盤山擊賊陣亡,贈雲騎尉,其子綏哈因戰功晉至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11]

阿格巴顏授騎都尉,長子阿蘭珠任扎爾固齊,征烏喇時陣亡,優贈三等男,其弟布蘭珠襲,因事降為三等輕車都尉,後於寧遠之役陣亡[11]。其子布爾喀承襲,因追蒙古逃人有功,授為二等輕車都尉世職[11]。布蘭珠另一子富泰襲騎都尉,入關時立功加一雲騎尉世職[11]。阿格巴顏之孫赫業曾任安西將軍、曾孫科普索任佐領,從征雲南等地屢立戰功,授雲騎尉世職,官至前鋒參領;法雅哈由任委署參領,從征四川等地有功,授雲騎尉世職[11]

郎格授騎都尉,從征瀋陽時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由長子董世祿、孫海蘭、曾孫碩色納等先後承襲[11]。郎格次子和托任副都統,山海關、青州諸役立功,優授三等輕車都尉,官職吏部侍郎,死後無嗣,世職併入碩色納所襲世職,晉為三等子[12]。碩色納徵湖廣、廣東有功晉為二等子,後人改襲三等男世職[12]。郎格之侄阿爾布尼署副都統,因入關時留管後隊、平定河南、江南、潼關等地有功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郎格之曾孫班他哈任鳴贊,從征江西在鄱陽湖有功,後於在建昌陣亡,贈雲騎尉世職[12]

此外,正黃旗扎福尼因濼州解圍和從征黑龍江之功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官至城守尉[12]。其子舒禮渾襲職後三遇恩詔,又在延安、大同、雲南、貴州等地立功,優授三等男,官至任副都統,後人改襲二等輕車都尉世職[12]。羅多渾攻順德率先登城,授巴圖魯號、三等輕車都尉世職。此外,拉都、穆魯、喀穆圖巴圖魯、卓托、南都伊拉齊、巴蘇、都朱魯等後裔均有輕車都尉或騎都尉等世職[13]。其中卓托七世孫為書法家鐵保,歷任漕運總督、禮吏二部尚書等官職[14]

近現代人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趙承金為董鄂氏[15]

其他歷史名人

順治后妃

順治帝后妃中有多位董鄂氏。

一是孝獻皇后(即端敬皇后,追諡)。就是歷史上最為人所熟知是順治帝的寵妃,董鄂妃。董鄂氏,生榮親王,早夭。順治十三年八月,立為賢妃,八月廿八日,擬晉封董鄂氏為皇貴妃。

二是貞妃董鄂氏,一等阿達哈哈番巴度女。殉世祖。聖祖追封為皇考貞妃。

三是寧愨妃董鄂氏,在世祖時號庶妃,子一,福全。

胤祉嫡福晉

董鄂氏,都統、勇勤公鵬春之女。

父正紅旗都統、一等勇勤公朋春。祖父一等公哲爾本。

胤禟嫡福晉

董鄂氏:都統七十之女。

父正紅旗/正黃旗都統七十。兄朋春。

順治獻後

基本信息

清世祖順治帝后妃中,出於董鄂氏者共四人,一即孝獻皇后,內大臣鄂碩之女。順治十三年十二月已卯封皇貴妃,十七年八月壬寅薨,以皇太后旨追封為皇后。諡號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

據《清史稿·后妃傳》記載,順治有兩個皇后,十五個妃子,他最寵愛的后妃中就是這個董鄂妃了。

身世之爭

董鄂氏是誰呢?這個人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就是官書里的說法,說這個董鄂氏是內大臣鄂碩之女,年十八入侍,就是十八歲嫁給順治了,有名有姓,父親是內大臣鄂碩。這是第一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就說是董小宛了。咱們用一些史料排比看一看,董小宛是江南的名妓,董小宛就嫁給了江南名士冒辟疆。崇德四年,這時候順治是兩歲,董小宛比他大十四歲,這一年董小宛十六歲,冒辟疆就認識了董小宛,過了兩年,順治四歲,董小宛十八歲了,這時候,冒辟疆又認識了陳圓圓,就冷落了董小宛。不久,陳圓圓被虜走了,他又重新又和董小宛好了。

董小宛十九歲的時候,就正式做了冒辟疆的妾,搬到冒辟疆的家裡。這一年順治才五歲。到順治元年,清軍到了北京,崇禎皇帝煤山自縊,第二年,清軍就占了南京。有一種說法就是董小宛被擄北上到了王府,後來太后把她要了去,順治看上了,又要了去,就嫁給順治了。

可是這個時間也不對,順治娶妃子的時候,娶愛妃的時候,這時候董小宛已經死了,而且有墳墓埋着呢。有人說那墳是假的,當事人有記載,董小宛死了埋在哪裡。

順治十三年,他娶董鄂妃的時候,就是說順治十九歲,董鄂妃十八歲,十九歲加十四歲,那董小宛活着就33歲了,所以,根據年齡的排比和其他史料的記載,董小宛不是董鄂妃。

第三個說法是順治有個弟弟叫博穆博果爾,董鄂氏是博穆博果爾的妻子。順治看上她,兩個人就你來我往,他弟弟發現了,回家以後就痛斥他這個王妃,他這個王妃就到順治那兒哭訴,順治把他弟弟叫來打了,順治他弟弟回去之後怎麼辦呢?他哥哥是皇帝呀,只有兩條路,一條忍了,你愛怎麼着怎麼着,忍到最後結果也是死。博穆博果爾在順治十三年死了,這是七月初三死的,八月二十三,五十天後,順治娶了董鄂妃,有人說這個董鄂妃是不是他那個弟媳婦?傳教士寫了本書,裡面提到董鄂妃,就是他弟弟的媳婦。

但是這個董鄂妃跟順治結婚一年之後,生了一個兒子,順治很高興,就要把董鄂妃冊封為皇后,這個兒子將來就準備做太子了,這個兒子三個月還沒起名就夭折了,這種打擊使得董鄂妃一病不起,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絕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殞,病逝於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年僅22歲。順治哀痛至極,親制行狀悼念,命詞臣為董鄂妃擬撰祭文,前三稿都不稱旨,最後張宸所寫祭文中因為有"渺茲五夜之箴,永巷之聞何日?去我十臣之佐,邑姜之後誰人?"的句子,順治讀後淚下。

為了彰顯董鄂妃的賢德、美言、嘉行,福臨命大學士金之俊撰寫董鄂氏傳,又令內閣學士胡兆龍、王熙編寫董鄂氏語錄。福臨親自動筆,撰寫了《孝獻皇后行狀》,以大量順治追悼董鄂妃的《御製哀冊》、《御製行狀》的具體實例,展現了董鄂妃的美言、嘉行、賢德,洋洋達四千言,內容十分豐富。

身後事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董鄂妃玉殞香消,病逝於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年僅22歲。

福臨悲慟欲絕,他以超常的喪禮來表達對愛妃的哀悼。

董鄂氏薨後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臨諭禮部:"皇貴妃董鄂氏於八月十九日薨逝,奉聖母皇太后諭旨:'皇貴妃佐理內政有年,淑德彰聞,宮闈式化。倏爾薨逝,予心深為痛悼,宜追封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諭,特用追封,加之諡號,諡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其應行典禮,爾部詳察,速議具奏。"

在禮臣們擬議諡號時,"先擬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猶以無'天聖'二字為歉"。福臨為什麼以無"天""聖"二字為歉呢?因為清代諡法,皇后諡號的最後四字為"×天×聖","天"代表先帝,"聖"代表嗣帝,表示該皇后與先帝和嗣帝的關係。如孝莊文皇后在太宗時"贊助內政,既越有年",以後又輔佐順、康二帝。所以她的諡號最後四字為"翊天啟聖"。而董鄂氏諡號的最後四字為"溫惠端敬"四字,明顯比有"天""聖"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臨感到內疚。

順治帝命令上至親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婦齊集哭臨,不哀者議處,幸虧皇太后"力解乃已"。順治欲將太監、宮女30名悉行賜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後被勸阻。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宮從皇宮奉移到景山觀德殿暫安,抬梓宮的都是滿洲八旗二、三品大臣。這在有清一代,不僅皇貴妃喪事中絕無僅有,就是皇后喪事中也未見過。

董鄂氏的梓宮移到景山以後,福臨為她舉辦了大規模的水陸道場,有108名僧人誦經。整天鐃鈸喧天,燒紙施食,香煙燎繞,紙灰飛揚,經聲不斷。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將董鄂妃的屍體連同梓宮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舉火。火化後,將骨灰裝入"寶宮"(骨灰罐)。

清制中平時皇帝批奏章用朱筆,遇有國喪改用藍筆,過27天後,再用朱筆。而董鄂妃之喪,福臨用藍筆批奏章,從八月到十二月,竟長達4個月之久。為了彰顯董鄂氏的賢德、美言、嘉行,福臨命金之俊撰寫董鄂氏傳,又令內閣學士胡兆龍和王熙編寫董鄂氏語錄。自己則親自動筆,飽含深情地撰寫了《孝獻皇后行狀》,以大量順治追悼董鄂妃的《御製哀冊》、《御製行狀》的具體實例,展現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賢德,洋洋達四千言,內容十分豐富。

本來就體弱多病的順治皇帝經過失子、失妻幾次變故,身心遭到了極大的傷害,董鄂妃死後僅半年,順治帝就得了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當時正直元旦,無論宮中與民間都張燈結彩準備歡度新年,就在這時皇帝病重的消息從宮中傳出,朝廷傳諭全國"毋抄豆、毋點燈、毋潑水",並頒布大赦令,可是並無收效。在欽定皇三子即位、口述遺詔後,順治皇帝於正月初七日半夜崩於養心殿,時年二十四歲。順治皇帝死後,屍體被火化,於康熙二年與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孝獻皇后董鄂氏合葬入清東陵中的孝陵。

相關史料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有如下記載:

孝獻皇后,棟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寵冠後宮。順治十三年八月,立為賢妃。十二月,進皇貴妃,行冊立禮,頒赦。上皇太后徽號,鄂碩本以軍功授一等精奇尼哈番,進三等伯。十七年八月,薨,上輟朝五日。

追諡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

上親制行狀,略曰:"後婗靜循禮,事皇太后,奉養甚至,左右趨走,皇太后安之。事朕,晨夕候興居,視飲食服御,曲體罔不悉。朕返蹕晏,必迎問寒暑,意少,則曰:'陛下歸晚,體得毋倦耶?'趣具餐,躬進之,命共餐,則辭。朕值慶典,舉數觴,必誡侍者,室無過燠,中夜罝罝起視。朕省封事,夜分,未嘗不侍側。諸曹循例章報,朕輒置之,後曰:'此雖奉行成法,安知無當更張,或有他故?奈何忽之!'令同閱,起謝:'不敢幹政。'覽廷讞疏,握筆未忍下,後問是疏安所云,朕諭之,則泣曰:'諸辟皆愚無知,豈盡無冤?宜求可矜宥者全活之!'大臣偶得罪,朕或不樂,後輒請霽威詳察。朕偶免朝,則諫毋倦勤。日講後,與言章句大義,輒喜。偶遺忘,則諫:'當服膺默識。'搜狩,親騎射,則諫:'毋以萬邦仰庇之身,輕於馳驟。'偶有未稱旨,朕或加譙讓,始猶自明無過;及聞姜後脫簪事,即有宜辯者,但引咎自責而已。後至節儉,不用金玉。誦四書及易已卒業;習書,未久即精。朕喻以禪學,參究若有所省。後初病,皇太后使問安否,必對曰:'安。'疾甚,朕及今後、諸妃、嬪環視之,後曰:'吾殆將不起,此中澄定,亦無所苦,獨不及酬皇太后暨陛下恩萬一。妾歿,陛下宜自愛!惟皇太后必傷悼,奈何?'既又令以諸王賻施貧乏,復屬左右毋以珍麗物斂。歿後,皇太后哀之甚。"行狀數千言,又命大學士金之俊別作傳。是歲,命秋讞停決,從後志也。

時鄂碩已前卒,後世父羅碩,授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及上崩,遺詔以後喪祭逾禮為罪己之一。康熙二年,合葬孝陵,主不祔廟,歲時配食饗殿。子一,生三月而殤,未命名。

貞妃,棟鄂氏,一等阿達哈哈番巴度女。殉世祖。聖祖追封為皇考貞妃。

淑惠妃,博爾濟吉特氏,孝惠皇后妹也。順治十一年,冊為妃。康熙十二年,尊封皇考淑惠妃。妃最老壽,以五十二年十月薨。

同時尊封者:浩齊特博爾濟吉特氏為恭靖妃,阿霸垓博爾濟吉特氏為端順妃,皆無所出;棟鄂氏為寧愨妃,在世祖時號庶妃,子一,福全。又恪妃,石氏,灤州人,吏部侍郎申(石申)女。世祖嘗選漢官女備六宮,妃與焉。居永壽宮。康熙六年薨,聖祖追封皇考恪妃。

清后妃傳

孝獻皇后董鄂氏,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鄂碩女也。幼穎慧,年十八以選入掖庭,婗靜循禮。能謹侍皇太后,獨為帝所寵。順治十三年立為賢妃,未及冊進為皇貴妃,帝於閨帳禮敬甚簡,惟妃善侍顏色與居晨夕,飲食服御,曲體罔不悉。或返蹕宴,必迎問寒暑。·····獨承帝眷,知大禮如此。性慈惠,每庭諫疏奏,帝握管猶豫,妃必為言所以矜恤之,故大獄多全活者。當時是,妃寵冠後宮,妃於宮中衣飾無華,事皇后盡禮,病躬自扶持。待諸嬪少長如一。知書尤篤信佛,生和碩榮親王殤。十七年薨,輟朝五日,追諡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授妃伯父羅碩一等阿思哈尼哈番。是年命刑官減罪應秋決者,俱停刑,從妃志也。妃既薨,帝忽忽不樂,自於宮中行年之喪,又親制行狀,述妃懿媺,以寄其哀。及崩,遺詔罪己始以喪祭逾禮自悔焉。康熙二年合葬孝陵,歲時配食饗殿。

《天童寺志》載世祖賜木陳忞御書唐詩一幅,後志庚子(順治十七年)冬日書,詩云:

洞房昨夜春風起,遙憶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

此為岑參春夢詩。陳垣《湯若望與木陳忞》雲:"唐詩多矣,何獨書此以賜僧人,蓋是時董妃已卒,多情天子,念念不忘美人枕上,不覺送於老和尚發之。"說得頗有風趣。

御製孝獻後行狀

順治十七年八月壬寅,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崩。嗚呼!內治虛賢,贊襄失助,永言淑德,摧痛天窮。惟後制性純備,足垂範後世。顧壺議邃密,非朕為表著,曷由知之?是用匯其平生懿行,次為之狀。

後董鄂氏,滿洲人也。父,內大臣鄂碩,以積勛封至伯,歿贈侯爵,諡剛毅。後幼聰穎過人,及長嫻女工,修謹自飭,進止有序,有母儀之度,姻黨稱之。年十八,以德選入掖廷,婉靜循禮,聲譽日聞,為聖皇太后所嘉譽。於順治十八(三)年八月,朕恭承懿命,立為賢妃。九月,復進軼冊為皇貴妃。

後性孝敬,知大體,其於上下,能謙抑惠愛,不以貴自矜。事皇太后奉養甚至,伺顏色如子女,左右趨走,無異女侍。皇太后良安之,自非後在側,不樂也。朕時因事幸南苑及適他所,皇太后或少違豫,以後在,定省承歡如朕躬。朕用少釋慮治外務,即皇太后亦曰:"後事我詎異帝耶?"故凡出入必諧。朕前奉皇太后幸湯泉,後以疾弗從,皇太后則曰:"若獨不能強住一起,以慰我心乎?"因再四勉之。蓋其不忍去後如此。

其事朕如父,事今後亦如母,晨夕侯興居,視飲食,服飾曲體罔不悉。即朕返蹕宴,後必迎問寒暑。或意少亂,則曰:"陛下歸且晚,體得無倦耶?"趣令具餐,躬進之。居恆設食,未嘗不敬奉勉食,至飫乃已。或命共餐,即又曰:"陛下原念妾,甚幸!然孰若與諸大臣,使得奉上色笑,以沾寵惠乎?"朕故頻與諸大臣共食。朕值慶典,舉數殤,後必頻教誡侍者:"若善侍上,寢室無過燠。"已復中夜憾憾起,曰:"渠寧足恃耶?"更趨朕寢所伺候,心始安,然後退。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後未嘗不侍側。

諸曹章有但循往例待報者,朕寓目已置之。後輒曰:"此詎非幾務,陛下遽置之耶?"朕曰:"無庸,故事耳。"後復諫曰:"此雖奉行成法,顧安之無時變,需更張,或且有他故宜洞矚者?陛下奈何忽之?祖宗貽業良重,即身雖勞,恐未可已也。"即朕令後同閱,即復起謝曰:"妾聞'婦無外事',豈敢以女子干國政?惟陛下裁察!"固辭不可。

一日,朕覽延讞疏,至應決者,握筆猶豫未忍下。後起問曰:"是疏所云,致軫陛下可心乃爾?"朕諭之曰:"此秋決,疏中十餘人,俟朕報可,即置法矣。"後聞之泣下曰:"諸辟皆愚無知,豈經陛下一一親讞者?妾度陛下心,即親讞,猶以不得情是懼,矧但所司審慮,豈竟無冤耶?陛下宜敬慎,求可矜宥者全活之,以稱好生之仁耳。"自是,於刑曹爰書,朕一經詳覽竟,後必勉朕再閱。曰:"民命至重,死不可復生,陛下幸留意參稽之。不然,彼將奚賴耶?"且每曰:"與其失入,毋寧失出。"以寬大諫朕如朕心,故重辟獲全大獄未減者甚眾。或有更令覆讞者,亦多出後規勸之力。

嗟夫!朕日御萬機,藉後內助,故得安意綜理,今復何恃耶?寧有協朕意如後者耶?諸大臣有偶於罪戾者,朕或不樂,後詢其故,諫曰:"斯事良非妾所敢預,然以妾愚,謂諸大臣即有過,皆為國事,非其身謀。陛下曷霽威詳察,以服其心。否則,諸大臣弗服,即何以服天下之心乎?"嗚呼!乃心在邦國系臣民,如後豈可多得哉!

後嘗因朕免視朝,請曰:"妾未諳朝儀若何。"朕諭以只南面受群臣拜舞耳,非聽政也。後進曰:"陛下以非聽政,故罷視朝。然群臣舍是日,容更獲覲見天顏耶?願陛下毋以倦勤罷。"於是,因後語,頻視朝。後每當朕日講後,必詢所講,且曰:"幸為妾言之。"朕與言章詞大義,後輒喜;間有遺忘不能悉,後輒諫曰:"妾聞聖賢之道,備於載籍,陛下服膺默識之,始有裨政治,否則講習奚益焉?"朕有時搜狩親騎設,後必諫曰:"陛下藉祖宗鴻業,講武事,安不忘戰,甚善。然邦足安足恃?以萬鎊仰庇之身,輕於馳騁,妾深為陛下危之。"蓋後之深識遠慮,所關者切。故值朕騎或偶蹶輒愀然於色也。

後自入宮掖數年,行已謙和,不惟能敬承皇太后,即至朕保姆往來,晉接以禮,亦無敢慢。其御諸嬪嬙,寬仁下逮,曾乏纖芥忌嫉意。善則奏稱之,有過則隱之,不以聞。於朕所悅,後尤撫恤如子。雖飲食之微有甘脆者,必使均嘗之,意乃適。宮闈眷屬,大小無異視,長者媼呼之,少者姊視之,不以非禮加人,亦不少有詬誶。故凡見者,蔑不歡悅。藹然相親。值朕或譴責女侍宮監之獲罪者,必為拜請曰:"此曹愚蠢,安知上意?陛下幸毋怒。是瑣瑣者,亦有微長。昔不於某事曾效力乎?且冥行干戾,贓獲之常也。"更委典引喻,俟朕意解乃止。後天性慈惠,凡朕所賜齎,必推施群下,無所惜。封皇貴妃有年,乃絕無儲蓄。崩游後,諸含殮具,皆皇太后所預治者。視他宮侍亦無少差別,均被賜予。故今宮中人哀痛甚篤,至欲殉葬者數人。

初,後父病故,聞訃哀怛,朕慰之,紊淚對曰:"妾豈敢過悲,遺陛下憂?所以痛者,恨未答鞠育恩耳!今已亡,妾衷愈安。何者?妾父情性夙愚,不達大道,有女獲侍至尊,榮寵已極;恐心無所懼,所行或不韙,以是每用憂念。今幸以始終,荷陛下恩恤至備,妾何復慟哉!"因遂輟哀。反覆有兄之喪,時後屬疾,未使聞。後謂朕曰:"妾兄其死矣。囊月必遣妾嫂來問,今久不至,可知也。"朕以後疾,故仍不語以實,慰安之。後曰:"妾兄心矜傲,在外所行,多不義,以恃妾母家,恣要挾,容有之,審爾詎止辱妾名,恐舉國謂陛下以一微賤女,致不肖者肆行罔忌;故夙夜憂懼,寢食未敢寧,今幸無他故歿,足矣,妾安用悲為?"先是,後於丁酉冬生榮親。初,後於朕偶有未稱旨者,朕或加譙讓,始由申己意,以明無過;及讀史至周姜後脫簪待罪事,翻然悔曰:"古賢后身本無愆,商待罪若彼;我往曾申辯,殊違恪順之道。嗣即有宜辯者,但引咎自責而已。"後之恭謹遷善如此。後性至節儉,衣飾絕去華采,即簪珥之屬,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飾。所誦《四書》及《易》,已卒業。習書未久,天資聰慧,遂精書法。

後素不信佛,朕時以內典禪宗諭之,且為解《心經》奧義。由是崇敬之寶。專心禪學。參究"一口氣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語,每見朕,即舉之:朕笑而不答。後以久抱疾,參究未能純一,後又舉前語,朕一語答之,遂有省。自嬰疾後,但憑几倚遢,未曾偃臥。及疾漸危,猶究前說,不廢提持。故崩時言動不亂,端坐呼佛號,噓氣而化,顏貌安整,儼如平時。嗚呼!足見後信佛法究心禪教之誠也。

先是後初病時,恆曰:"皇太后眷吾極篤,脫不幸病終不瘳,皇太后必深哀戚,吾何以當之?"故遇皇太后使來問安否,後必對曰:"今日少安。"一日,朕偶值之,問說:"若今疾已篤,何以雲安也?"後曰:"惡可以妾兵遺皇太后憂。我死,乃可聞之耳。"洎疾甚彌留,朕即令皇后諸妃嬪眷屬環視之。後曰:"吾體殊委頓,殆將不起。顧此中澄定,亦無所苦。獨念以卑微之身,荷皇太后暨陛下高厚恩,不及酬萬分之一。挈沒後,陛下聖明,必愛念祖宗大業,且皇太后在上,或不至過慟,然亦宜節哀自愛。惟皇太后慈衷肫切,必深傷悼,奈何?思及此,妾即死,心亦弗安耳。"既,復謂朕曰:"妾亡,意諸王等且必皆致賻。妾一身所用幾何?陛下誠念妾,與其虛蘼無用,孰若施諸貧乏為善也。"復囑左右曰:"我逝後,束體者慎毋以華美。皇上崇儉約,如用諸珍麗物,違上意,亦非我素也。曷若以我所遺者為奉佛誦經需,殊有利耳。"故今斂具,朕重逆後意,概以儉素,更以負二萬餘金施諸貧乏,皆從後意也。

凡人之美,多初終易轍。後病閱三歲,雖容瘁身癯,仍時勉慰無傷,諸事尤備,禮無少懈,後先一也。事今後克盡謙敬,以母稱之,今後亦視後如娣。十四年冬,往南苑,皇太后聖體違和,後朝夕侍奉,廢寢食。朕為皇太后禱於天帝壇,旋宮者再,今後曾無一語奉詢,亦未遣使問候。是以朕以後有違孝道,諭令群臣議之,然未令後知也。後後聞之,長跪頓首固請曰:"陛下之責皇后,是也。然妾度皇后斯何時有不憔悴憂念者耶?特以一時未及思,故失詢問耳。陛下若遽廢皇后,妾必不敢生。陛下幸垂察皇后心,俾妾仍視息世間,千萬勿廢皇后也!"

前歲,今後寢病瀕危,朕躬為扶持供養,今後宮中侍御尚得乘間少休,後則五晝夜目不交睫,且時為誦史書,或常談以解之。及離側,出寢門即悲泣曰:"上委我候視,倘疾終不痊,奈何?"凡後事,後皆躬為治備,略無倦容。春,永壽宮始有疾,後亦躬視扶持,三晝夜忘寢興。其所殷殷為解悲憂,預為治備,皆如侍今後者。後所製衣物,今猶在也。悼妃薨時,後哭之曰:"韶年入宮,胡不於上久效力,遂遽夭喪耶?"悲哀甚切,逾於倫等。其愛念他妃嬪,舉此類也。故今後與諸妃嬪皆哀痛曰:"與其存無用之軀,孰若存此賢淑,克承上意者耶!吾輩何不先後逝耶?今雖存,於上奚益耶?"追思夙好,感懷舊澤,皆絕葷誦經,以為非此不足為報雲。後嘗育承澤王女二人,安王女一人於宮中,朝夕鞠撫,慈愛不啻所生。茲三公主,擗踴哀毀,人不忍聞見。宮中庶務,曩皆後經理,盡心檢核,罔不當。雖位晉後名,實後職也。第以今後在,故不及正位耳。

自後崩後,內政叢集,待命於朕,用事愈念後,悲哀不能自止。因嘆朕伉儷之緣,殊為不偶。前廢后容止足稱佳麗,亦極巧慧,乃處心弗端且嫉甚,見容少妍者,即憎惡欲置之死。雖朕舉動,靡不猜防。朕故別居,不與接見。且朕素慕簡樸,廢后則癖嗜奢侈,凡諸服御,莫不以珠玉綺秀綴飾,無益暴殄,少不知惜。嘗膳時,有一器非金者,輒怫然不悅。廢后之性若是,朕含忍久之,郁慊成疾。皇太后見朕容漸瘁,良悉所曲,諭朕裁酌。故朕承慈命廢之。及廢,宮中人無念之者,則廢后所行久不稱眾意可知矣。今後秉心淳樸,顧又不乏長才。洎得後才德兼備,足毗內政,諧朕志,且奉侍皇太后恪盡婦道。皇太后愛其賢,若獲瑰寶,朕懷亦得舒,夙疾良已。

故後崩,皇太后哀痛曰:"吾子之佳偶,即吾女也。吾冀以若二人永諧誤我老,茲後長往矣,孰能如後事吾耶?孰有能順吾意者耶?即有語,孰與語耶?孰於籌耶?"欲慰勉朕,即又曰:"吾哀已釋矣,帝其毋過傷。"然至今,淚實未嘗少矣。見今後與諸妃嬪哭後之慟,諭曰:"若勿深哀,曷少自慰。"乃一時未有應者,皇太后泫然淚下。朕曰:"若皆無心者乎?胡竟無一語耶?"蓋迨惜後之淑德,為諸人所難及,故每曰:"諸妃嬪可勿來,重傷我心!"於此益見念後之至也。抑朕反覆思後,所關之事,更有不忍言及又不能自止者。皇太后雅性修潔,雖尋常起居細節,亦必肅然不肯苟且。如朕為皇太后親子,凡孝養之事,於理更有何忌?但以朕乃男子,勢當有引嫌不能及親者,故惟持後敬奉,能體皇太后。即皇太后千秋萬歲後,諸大事俱後經治是依賴。今一朝崩逝,後脫遇此,朕可一一預及之乎?將心付之不堪委任之人。念至於此,朕五中摧痛,益不能不傷痛無已矣。

後持躬謹恪,郁翼贊內治,殫竭心力,無微不飭,於諸務孜孜焉。罔弗周祥。且慮父兄之有不幸,故憂勞成疾。上則皇太后慈懷軫惻,今後悲悼逾常;下則六宮號慕,天下臣民莫不感痛。惟朕一人,撫今追昔,雖不言哀,哀自至矣。

嗚呼!是皆後實行,一辭無所曾飾,非後以崩逝故,過於軫惜為虛語。後微素着,筆不勝書。朕於傷悼中不能盡憶,特撮其大略狀之。俾懿德昭垂,朕懷亦用少展云爾!

魯克素

正白旗人,和和理同族。世居董鄂地方。

國初時。同弟屯布率四百人來歸,本名倫布。太祖高皇帝賜名魯克素,編佐領,令伊次子席爾泰統之。

魯克素次子席爾泰,由佐領歷晉十六大臣之列,授游擊世職。賜人丁千戶。征瀋陽陣亡,後因其妻違禁,屠馬祭天,以官職戶口贖罪。席爾泰之長子拉都,由閒散,過北京,擒斬賊哨兵二人。征錦州,擊敗杏山馬步兵。後征寧遠陣亡。贈雲騎尉。親弟巳都承襲。定都燕京時,入山海關擊流賊馬步兵二十萬眾,復追至慶都大敗之。授騎都慰。三遇恩詔,加至二等輕車尉。征陝西廷安府綏德州等處,屢著戰功,又擊敗賊魁一隻虎,獲船十五隻。征湖廣,江西與岳州南昌等府,擊敗賊首金聲桓、王德仁等兵。又征福建,於福州府烏龍江地方敗賊。獲船十二隻,斬偽都司一人,後於羅源縣,擊賊陣亡。後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其子吳良阿承襲,緣事革退。吳良阿之子四格承襲。現任參領。

又魯克素之長子席漢,由騎都尉兼佐領。追殺卓農額駙屬下逃去之蒙古。又攻朝鮮陽城,偕二十人,先登克之,進攻三塔,擊賊陣亡。後贈三等輕車都尉。

席漢次子鄂碩承襲。攻前屯衛揚錫木等處有功。授二等輕車都尉。圍錦州,擊敗松山杏山馬步兵。二次過北京,征山東,擊敗賊范軍門吳總兵等兵,優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定鼎燕京時,于山海關外擊敗唐總兵。復追至安肅縣,大敗之。授三等男,於潼關擊流賊率,率前鋒兵敗之。又征江南,於蘇州府,擊敗楊軍門兵,獲船二十五隻。於杭州府擊賊,生擒偽總兵一人,又梯攻湖州府,克其城,獲偽總兵三人。授二等男。三遇恩詔加至三等子,以鄂碩系端敬皇后父,特恩封三等伯。原任前鋒統領兼佐領,卒。

鄂碩次子費揚古承襲。擢領侍衛內大臣。授撫遠大將軍。征噶爾丹凱旋時,奉旨大將軍費揚古駐紮邊境,綏輯蒙古,固守地方。征剿噶爾丹時,奮揚軍威,俾奸狡積寇,一鼓而大敗之。著從伯爵,優升為一等公。欽此。後費揚古卒。賜祭葬如典禮,諡襄壯。其子陳泰襲職時,削去恩詔所加之職,承襲一等侯,兼一雲騎尉,緣事革退,親弟固巴現承襲。

又魯克素之孫羅碩由理事官,定鼎燕京時,入山海關,擊流賊馬步兵二十萬眾,復追至廣都縣大敗之,授騎都尉。三遇恩詔,加至二等輕車都尉,緣事降為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以羅碩系端敬皇后伯父,授一等輕車都尉,任禮部侍郎,卒。其三子舒敏,分襲三等輕車都尉,原任雲麾騎尉。孫吳泰分襲騎都尉。舒敏卒後,其子吳保承襲。引疾乞休。其子六十九承襲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卒。其子諾泰承襲,現任二等侍衛。吳泰卒,其子吳海現承襲。

又魯克素之孫格蘭,原任五品官。

曾孫羅敏原任兵部侍郎;輝色原任三等侍衛;鄂哈、常山俱原任七品官;常久原任筆帖式。

元孫鄂爾多原任吏部尚書;都敏,原任吏部侍郎;傅泰原任庶子;常鼐原任郎中;訥楞、三保俱原任三等侍衛;鄂鼐,阿鼐查圖俱原任佐領;拉哈原任六品官;董常現任郎中;常保,黑達色,公保俱現任二等侍衛;安泰,現任佐領;索泰,原任筆帖式。

四世孫納泰原任副都統;珠滿原任郎中;寧德現任員外郎;保成,博寬俱現任主事;唐喀現任三等侍衛;東郭絡現任五品官;寧福現任佐領;鄂羅錫原任八品官;博立現任監生;巴哈良,都納哈,博卓,鄂羅善原任筆帖式;阿爾賽原任護軍校。

五世孫永典,現任都統。永常現任安西提督。永成,現任七品官。安恆,桑格俱現系生員。

相關影視

孝莊秘史》舒暢飾董鄂妃(宛如)楊紫飾少年董鄂。

少年天子之順治篇霍思燕飾董鄂妃(烏雲珠)。

康熙情鎖金殿翁虹飾董鄂妃。

莊妃軼事高建華飾董鄂妃。

康熙王朝博弘飾董鄂妃。

少年康熙韓曉飾董鄂妃。

紫禁驚雷朱璇飾董鄂妃。

美人無淚張雪迎飾董鄂妃(宛寧)。

多情江山侯夢瑤飾董鄂妃(小宛)。

大玉兒傳奇孫婉婷飾董鄂妃。

格格要出嫁倪睿思飾金蟾格格(原型為董鄂妃)。

至尊食王董曉燕飾董鄂妃。

來源

引證

  1. 劉慶華 2012,第33頁
  2. 陳康祺 1997,第229-230頁
    徐珂 1986,第2144-2145頁
    楊同桂 1933,第1-2頁
    昭槤 1980,第316頁
  3. 3.0 3.1 3.2 趙力 2012,第410頁
  4. 趙力 2012,第497-503頁
  5. 趙力 2012,第372, 410頁
  6. 昭槤 1980,第325頁
  7. 弘晝等 2002,第138-144頁
  8. 8.0 8.1 8.2 8.3 8.4 8.5 弘晝等 2002,第138頁
  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弘晝等 2002,第139頁
  10.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弘晝等 2002,第140頁
  11.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弘晝等 2002,第141頁
  12. 12.0 12.1 12.2 12.3 12.4 弘晝等 2002,第142頁
  13. 弘晝等 2002,第142-144頁
  14. 弘晝等 2002,第143頁
    中央研究院. 鐵保. 中央研究院. [2018-01-21]. 
  15. 趙珏夫 1994,第4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