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蒲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蒲劇
蒲劇
知名於 古老的地方民間戲曲

蒲劇又稱蒲州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是我國最古老的地方民間戲曲藝術之一。因興於山西晉南古蒲州(今山西運城永濟)一帶而得名。蒲劇在清代乾隆時期外省稱"亂彈"、"晉腔"、"山陝梆子腔"、"西梆"等;嘉慶、道光以後,又稱"山西梆子";陝西稱:東路戲,山西省北、中部稱"南路戲";晉南當地則習慣稱"大戲"或"亂彈",蒲劇與秦腔有着極為密切的發展脈絡聯繫,所以兩者又常常登台輪番演出,成為密不可分的"姊妹戲"。[1]

蒲劇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山西省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流行於山西南部各縣和河南古陝州、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蒲州地處黃河中游,其大慶關渡口毗連山西、陝西,最古代南方絲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業興隆,經濟文化繁榮,為戲曲的發展、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金元時期,這裡金院本、元雜劇的演出極為盛行;明清以來,又是梆子、亂彈活動的重要基地,故素有"戲曲之鄉"之稱。

臨汾地區有許多古代戲劇活動遺蹟,例如臨汾市的魏村元代牛王廟戲台、東羊戲台和王曲元代戲台等,造型逼真,表情豐富,再現了我國古代的戲劇藝術。這些實物史料證明,晉南地區戲劇活動歷史悠久。蒲劇唱腔高昂 ,樸實奔放 ,長於表現慷慨激情、悲壯淒楚的英雄史劇,又善於刻劃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蒲劇[2]

外文名稱;hanxi Opera

別名;亂彈戲蒲州梆子

地位;山西四大梆子之首、梆子戲鼻祖

流行區域;晉、陝、甘、青、寧、內蒙古

申報地區;山西省運城市

歷史沿革

歷史淵源

一說胚胎於晉南和陝西東部民間的鑼鼓雜戲(陝西稱"跳戲");一說為北曲遺響,同山、陝民歌小曲、典藝結合的"弦索調",至明中葉受青陽腔(清戲)影響後演變而成。

山西蒲州與陝西同州(大荔)﹑朝邑﹐河南陝州(陝縣)﹑靈寶﹐地處黃河中游﹐居黃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東的三角地帶﹐彼此隔河相望﹐長期以來有著經濟﹑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風俗習慣﹑語音﹑方言也大體相同。

明末清初﹐這一帶已有"亂彈"流行。孔尚任於康熙四十六年所作《平陽竹枝詞·亂彈詞》可為證。當時的平陽亂彈演技已有相當水平,曾博得康熙帝的賞識。其旦角葵娃的"花梆子"小步非常出色,受到孔尚任的賞識。康熙至乾隆時,北京觀眾也稱蒲劇為"西調"、"西秦腔"、"勾腔"。咸豐、同治後,又多以"山梆子"稱之(見清吳長元《燕蘭小譜》、近人王芷章《腔調考源》)。

所謂"山陝梆子",當時泛指山西晉南的蒲州梆子和陝西的同州梆子。兩地僅一河之隔,語言相近,風俗習慣相同,又有大慶親渡口毗連一體,藝人相互搭班演出,歷來無藝界。乾隆年間秦腔名旦申祥麟曾渡黃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清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嘉慶年間北京有"山陝班"演出,直到光緒、宣統年間,蒲州和同州藝人仍有在北京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鬚生郭寶臣和白長命合演《鞭打蘆花》[3]

故京﹑津﹑直隸(河北)一向謂之"山陝梆子"。此外﹐他們還有過共同組班南下﹐在湖北襄陽老河口演戲的經歷。山陝梆子對各地梆子腔劇種的形成﹐曾起過重要的作用。其後兩個劇種始逐漸分道發展。分別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與同州梆子雖為兩個劇種﹐但實同源於此。它們唱腔相似﹐戲路相通﹐今天雖各有不同發展變化﹐然兩地藝人均自稱為"亂彈"。

清末民國

清代末期至民國初年,是蒲州梆子又一個重要繁盛時期。儘管由它派生的北路梆子、中路梆子與京梆子(今河北梆子)早已獨立成材,枝繁葉茂,它自己卻仍然精神矍鑠,老當益壯。在蒲州、平陽地區,梆子戲成為人們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精神食糧;賽神祭祀用優,喜、壽、慶典用優,官衙飲宴用優,集市貿易用優,連殯葬、服喪、祭祖也用優。

這一時期,南路派因其比較典雅文靜而漸遭冷落,西路派則以火爆剛烈而倍受寵愛,兩派逐漸合而為一。樂隊構成也有了兩個重大變化:早期的主奏樂器二股弦被呼胡所取代,三股弦也讓位於活潑脆亮的笛子。

抗戰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藝人們行藝艱難,"一撥兒去西安,一撥兒上北山,走不動的就地演"。楊登雲、孫廣盛、彭福魁、王存才、閻逢春、楊虎山、筱月來、筱蘭香、王秀蘭等在西安國民黨統治區組織了唐風社、虞風社、晉風社進入劇場演出;張金榜、宋友梅、曹福海、張慶奎、牛俊傑、郭德有等在呂梁山國民黨統治區組成了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文化宣傳第一、二、五隊,納入閻錫山軍政組織活動;一些藝人則在淪陷區掙扎糊口。[4]

此外,在太岳抗日根據地有解放劇社和太中蒲劇團,在革命聖地延安則有南區合作社蒲劇團。所有這些表演團體,除主要演出傳統戲以外,大都兼演一些新編歷史劇和配合時事的現代戲。例如革命根據地的蒲劇團便都排演過墨遺萍在延安創作的《正氣圖》、《勝敗圖》及馬健翎編劇的《血淚仇》。

新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蒲州梆子重振雄風,

不僅在晉南各縣建立了三十多個專業劇團,五十的代初,太原市也成立了蒲劇學社並從西安接回了王秀蘭等一批藝人組成大眾蒲劇團,後移歸晉南地區改建為晉南蒲劇院。河南省靈寶、盧氏、陝縣、陝西省延安、子丹、安塞,甘肅省定西地區等也都有專業劇團。省內外劇團總數達四十多個,從業人員三千多名。[5]

1950年以後,遠適西安的名老藝人相繼返回晉南,成為蒲州梆子的代表人物,特別是晉南蒲劇院湧現了閻逢春張慶奎王秀蘭楊虎山筱月來等五大名演員,藝術方面有了超越前人的發展:王秀蘭[6]的《烤火》、《殺狗》、《表花》,閻逢春的《跑城》、《殺驛》,楊虎山的《吃草》,張慶奎的《觀陣》,筱月來的《白龍關》,田郁文的《殺狗》、《送女》等等,都有人所不及的絕活兒,常使省內外觀眾嘆為觀止。

唱腔則由於不少名家長期與西安亂彈接觸甚至兼演之,使蒲劇唱腔有了一些秦腔韻味。伴隨五大名演員成長的是長期與他們合作、為他們服務的一批編、導、音、美創作人員,對蒲劇藝術的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幾位藝術資料的建設者對蒲劇各種資料的積累與整理,篳路藍縷,功不可沒。創作人員通力合作,先後整理改編了《薛剛反唐》、《意中緣》、《燕燕》、《竇娥冤》、(已攝成影片)、《三家店》、《麟骨床》、《趙氏孤兒》等傳統劇目,創作了《白溝河》、《港口驛》[7]等新編古代戲和《結親記》、《蛟河浪》、《向陽坡》等現代戲,在省內外均有較大影響。

文革期間

"文化大革命"前後,楊虎山、筱月來、閻逢春、張慶奎相繼謝世。王秀蘭、田郁文碩果僅存,也都轉入傳藝授業,息影舞台。越過了十年動亂造成的斷裂,一批新秀湧現出來,任跟心、武俊英、郭澤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武俊英在新絳蒲劇團,師從筱蘭香(田郁文),工閨門旦,學中路梆子與豫劇之柔婉以唱蒲州梆子,一改傳統肅殺直朴之風,啟一代新聲,受到普遍讚譽。

傳統劇目

蒲劇傳統劇目有本戲、折戲500多個,題材上至遠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風格多樣。傳統劇目有《薛剛反朝》、《三家店》、《竇娥冤》、《意中緣》、《燕燕》、《西廂記》、《趙氏孤兒》等,新編歷史劇有《白溝河》、《港口驛》,現代戲有《小二黑結婚》等。其中《竇娥冤》已攝製成影片。

抗日戰爭時期﹐部分蒲劇藝人聚集在陝北延安南區合作社組成蒲劇班﹐曾演出《正氣圖》等。解放戰爭時期﹐太岳區的翼城解放劇團曾演出現代戲《赤葉河》等。在西安有晉風社﹑唐風社。此外﹐在晉南也有班社堅持演出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蒲劇得到迅速發展﹐晉南﹑豫西﹑陝北等地相繼成立的蒲劇團共有40多個。

其中以山西晉南蒲劇院(今臨汾地區蒲劇院和運城地區蒲劇團的前身)最具有代表性﹐主要名演員有王秀蘭(小旦)﹑閻逢春(鬚生)﹑張慶奎(鬚生)﹑楊虎山(二淨)﹑筱月來(小生)﹐主要樂師有車林娃(鼓板)﹑車太娃(板胡)等。又有編劇﹑導演﹑音樂﹑舞美工作者共同參加藝術創作和革新工作。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薛剛反朝》[8]﹑《三家店》﹑《竇娥冤》﹑《意中緣》﹑《燕燕》﹑《西廂記》﹑《趙氏孤兒》﹑《周仁獻嫂》﹑《販馬》﹑《殺驛》﹑《出棠邑》﹑《破洪州》﹑《少華山》﹑《麟骨床》﹐新編歷史劇有《白溝河》﹑《港口驛》﹐現代戲有《小二黑結婚》等。其中《竇娥冤》已攝製成影片[9]。想流傳在山西晉南。[10]

現狀

在梆子腔劇種體系中,蒲州梆子是梆子戲中誕生最早的一種,它與陝西梆子之間存在着淵源關係,是考察中國地方戲曲傳承演變軌跡的活資料,對於山西地方文化研究也能發揮重要作用。在商業大潮的衝擊下,蒲州梆子正陷於危機之中,觀眾大量流失,演員隊伍青黃不接,這種局面需要儘快得到扭轉。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山西省臨汾市蒲劇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20世紀70年代末,蒲劇度過了"文革"劫難而獲得新生。各屆領導都給予大力支持,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以促進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尖子人才的戰略措施,迅速湧現出獲得全國戲劇"梅花獎"、"文華獎"的任跟心、郭澤民等一批蒲劇青年表演藝術家和全國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在蒲劇藝術教育這塊園地,又先後有多個蒲劇幼苗獲全國戲劇"小梅花獎",並成立了小梅花蒲劇團,蒲劇正進入一個新的振興期。

瀕危狀態

瀕危的主要原因,有投入不足,戲曲教育滯後,保護措施乏力、繼承、創新意識不強等。

劇種目前的狀況是:

1.創作、研究人才嚴重匱乏。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黃金歲月,每個劇團基本都編導演音美各類人才俱全,如今各縣劇團基本沒有專職編劇、導演,就連蒲劇的最高創作、研究機構蒲劇院,藝術創作的各部類也缺乏有創造力的人才。

2.劇團逐年減少,市場不斷萎縮。臨汾市17個縣市,目前只有五六個劇團在活動,大多數或早已癱瘓或不能常年演出。加上其他娛樂形式競爭,觀眾仍在流失。

3.表演人才短缺。近幾年為戲曲培養後續人才的戲校招生困難,許多劇團表演人才老化,無有生力量充實,因而劇目不易更新,藝術難以提高,在艱難維持。

4.挖掘、搶救傳統遺產缺乏資金。蒲州梆子表演多有絕活,有的因老藝人去世或傳統劇目多年不上演而失傳或將要失傳。早有組織傳承的計劃,因無資金而擱淺。

5.民間劇團難以存活。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不斷有民間劇團產生,卻因缺乏支持不能長久,小型的民間劇團只有附寄於誕辰、喪葬習俗才能存活。

視頻

芮城蒲劇團《薛剛反唐》

蒲劇《竇娥冤》王秀蘭

蒲劇楊門女將

參考資料

  1. 晉劇五行:紅黑生旦丑戲劇網>樂,發布時間;2012-11-09 09:03
  2. 蒲劇 戲劇網,發布時間;2008-12-22 06:08
  3. 戲劇類:蒲州梆子 來自網絡,發布時間;2013年09-06-08
  4. 蒲劇精英孔向東,運城人的驕傲 商丘新聞新起航,發布時間;2019-03-21 16:18
  5. 蒲劇【孫安動本】 攝影部落,發布時間;2015-06-29
  6. 蒲劇《殺狗》王秀蘭版誦試聽 騰訊視頻,發布時間; 2016年12月04日
  7. 萬榮縣蒲劇團《港口驛》選段 晉風蒲劇網,發布時間;2018-01-24 10:31
  8. 芮城蒲劇團《薛剛反唐》 騰訊視頻,發布時間;2019年11月22日
  9. [https://v.qq.com/x/page/j050393n1lt.html 蒲劇《竇娥冤》王秀蘭 ] 騰訊視頻,發布時間;2017年11月12日
  10. 蒲劇大全完整版100部 吹月網,發布時間;2017/9/1 22: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