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蒲原氏霞鯊

學名  Centroscyllium kamoharai

命名者 Abe, 1966

英文名 Bareskin dogfish

別名  蒲原氏刺狗鮫、狗鮫

觀賞魚/食用魚  否/否

最大體長     60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角鯊 Squaliformes

  烏鯊 Etmopteridae

  霞鯊 Centroscyllium

蒲原氏霞鯊,體柔軟光滑,軀幹部粗壯,向後漸細;頭寬扁;尾柄短,稍側扁;吻短而平扁,眼前吻長短於或等於眼徑,前端寬圓;眼大,橢圓形,眼徑約等於或大於眼間距的1/2,無瞬膜或瞬褶;鼻孔大,斜列,距吻端遠比距口裂為近,前鼻瓣呈尖三角形,後鼻瓣具舌形構造,尖端指向內側;口裂寬,弧形,口寬大於口前吻長,吻長小於或約等於1/3口寬,口角具唇褶;齒細小密列,上下顎齒同型,具3齒頭,每側約26-28齒。

目錄

鰭及顏色

噴水孔較大,卵圓形,位於眼後上方,前緣有一瓣膜可開閉;第一鰓裂稍小和第五鰓裂稍大,其餘約等大,下部轉入腹面;盾鱗甚小,細針狀,具星狀多邊形基板,體側盾鱗極稀疏,皮膚幾乎裸露,少許盾鱗散布於鰭的基部。背鰭二枚,各具一硬棘,硬棘明顯,兩側各具一溝槽;第一背鰭,起點位於胸鰭末端稍後上方,硬棘稍短,背鰭基底長為垂直高的二倍餘,上角鈍圓,下角尖;第二背鰭稍大於第一背鰭,起點位於腹鰭基底近中後部上方,硬棘微彎,鰭長明顯大於第一背鰭硬棘;兩背鰭間距約等於吻端到第二鰓裂之距離;尾椎軸稍上翹,尾柄無尾前凹窪,上葉發達,後緣具一缺刻;第二背鰭基底末端到尾鰭上葉起點之距離約等於眼睛到第三鰓裂之距離;腹鰭稍大於背鰭,距尾鰭前端遠比距胸鰭為近,外角鈍圓,後角尖突;鰭腳圓柱形,後端尖突彎向腹面;胸鰭小,外角和內角圓;胸鰭與腹鰭間距大於兩背鰭間距,並小於吻端到第一背鰭起點的距離。

體黑褐色。[1]

棲地環境及深度

深海、砂泥底。棲息深度730 - 1200公尺

主要生活於大陸棚斜坡水域之深水小型鯊。一般被發現於水深730公尺以上之,水域。雌鯊性成熟長42-44公分。 [2]

分佈

西太平洋: 日本澳洲 (包括西澳大利亞)。台灣分布東北部。[3]

繁殖

它的生物學特性少為人知; 可能卵胎生的.(參考文獻 6871)

保育

無危 (LC) ; Date assessed: 24 June 2017

參考文獻

  1. 蒲原氏霞鯊,fishdb.sinica.edu.tw
  2. 蒲原氏霞鯊,fishdb.sinica.edu.tw
  3. Centroscyllium kamoharai,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