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衢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衢州
衢州剪影

衢州,為浙江省地級市。是一座具有1800多年歷史的江南文化名城,一直是浙、閩、贛、皖四省邊際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素有「四省通衢、五路總頭」之稱。

地名來由[1]

「衢州」最初是作為州級政區名稱出現的,元朝始才成為專用名。唐朝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於信安縣地置州,州治依廓,實行州領縣體制。州領信安、定陽、須江三縣。「衢」是信安之地置州的專名;「州」是政區級的通用名。州是以「衢」字因。

衢州,一說以今常山境內的「三衢山」得名;據史料記載:唐武德八年(公元625 年),鄂國公尉遲恭,新擴信安城(今衢州城),新城規模初具,深得當朝賞識,令其上報新城域名,一介武夫為新城名冥思苦想,一時六神無主。後聽說信安境內有座三衢山,且風光綺麗,為天下名勝,心中大喜,便欣然命信安為衢州。

一說以路通三越(閩越、揚越、吳越)命名。首先從地名角度分析,「衢」字的含義,《爾雅釋宮》稱「四達謂之衢」。《楚詞·天問》謂九交道之意。《太玄經》作衢,也有「衢周九路」之說。從地理位置看,俯瞰衢州,川陸所會,四通八達,南際歐閩,北抵歙睦,東達滬杭,入於大海,由江山港、常山港、烏溪江匯合衢江,構成發達的水陸交通網絡。在以水陸交通為主的古代,三水冠之為「三衢」,對此,《大明一統專》便作出定論:「衢州之地,以路通三越因」。

歷史文化[2]

地方語言

衢州地區方言屬吳語處衢片(另一說為柯城區、衢江區、龍游縣屬吳語金衢片,開化縣、常山縣、江山市屬於吳語上麗片),通行府城衢州話。其中各地又有細分柯城分市區和城郊;衢縣分大南鄉、小南鄉、西鄉、北鄉等;龍游也分縣城、南鄉和北鄉等。在衢江區高家鎮說衢州話,上方鎮講龍游話;衢州市區小南門村江山移民多,年長者也通講江山話;開化華埠鎮由於非本地人多故通用華埠官話;而江山廿八都更多,僅鎮內就有14種方言之多。衢州地理複雜、歷史事件(戰爭、移民等)眾多因此而方言眾多,多受北部吳語、皖南徽語、江西贛語、閩北方言的建州語等的影響,從而形成了複雜多樣,其中江山方言堪稱是漢語活化石保留了不少古代詞彙,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宗教信仰

衢州有世界三大宗教的教堂、廟宇和道家的廟觀。

佛教:衢州市區原有天寧寺、衛寧寺、轂寧寺、彌陀寺、祥符寺、白蓮庵等。現存天寧寺、大洲西山寺、東嶽殿、九華山靈鳩寺、爛柯山寶岩寺等。

基督教:衢州市區有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兩派,一處在蛟池街,一處在府山上。史上還有著名的「衢州教案」。

清真寺:衢州市區下街。

道教:衢州市區有天妃宮、神農殿、周王廟等。

節慶活動

衢州地處閩、浙、贛、皖交界之處,從雕刻建築、飲食習慣到地方曲藝、民情風俗有受周邊地域文化的影響。在對吳越文化、徽派文化等文化因素兼容並蓄的基礎之上,衢州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衢州地方文化。

衢州歷史悠久,人文豐富。少數村縣有少數民族居住,本區域以漢民為主,衢州本地人基本和大多數漢民的習俗一樣,重要的還是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此外衢州人還過立夏、冬至、六月年、麻糍等節日。

古舍書院

蒙山精舍:南朝——齊(479~502年),徐璠之顏延之於太末縣創建蒙山精舍,課授生徒。著名學者徐伯珍(璠之之侄)繼承叔父之志,遷蒙山精舍於九岩山,從學者眾。這是衢州有史料對授學的最早記載。

克齋講舍:又名衢麓書院,址在今講舍街,衢師所在地。朱熹等曾講學於此,明嘉靖年間,李遂為太守,政務之餘也曾在此講學,後五縣之民,集資為李遂塑立銅像於講學之所。

清獻書院:位於城北書院村,南宋咸淳(1265~1274年)郡守陳蒙趙忭故居創建書院。

鹿鳴書院:原西安縣學,位於市區縣學街,縣治北面。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衢州知府謝最淳於縣學東創建鹿鳴書院。先後多次修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改為求益書院。1902年並府學(正誼書院)為衢郡中學堂。

景濂書院:明嘉靖三十年,理學家周積回家鄉江山縣所創建的書院。

正誼書院:原衢州府學,位於府山西南麓。康熙四十七年,知府楊廷望改普潤庵(尼姑庵)為府學,初名愛蓮書院。乾隆十年(1745年),知府胡文縛重修,易名為正誼書院。1902年改為衢郡中學堂。

柯山書院:(梅岩精舍)梅岩,位於爛柯山麓,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年)毛友鄭可簡鄭待問等在此築室,稱梅岩精舍,南宋淳祐六年改為柯山書院。理學大師徐霖、歷史學家馬端臨等先後擔任山長(即校長),是宋元時期全國著名書院。

包山書院:位於開化縣馬金包山之麓,始建於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淳熙三年(1176年),芳名學者呂祖謙朱熹等人曾在此舉行「三衢之會」,影響深遠。南宋時期,其與廣信鵝湖、南康鹿洞、遂安瀛山書院並稱江南「四大書院」。

風景名勝

廿八都古鎮[3]

廿八都古鎮和那些江南水鄉古鎮游着截然不同的風格,甚至帶有幾分神秘,1300多年前,黃巢揮戈南下,在浙閩之間的崇山峻岭中開闢了一條仙霞古道,從此四周關隘拱立、大山重圍的廿八都成了歷代屯兵紮營之所,兵家必爭之地。至明朝,由於朝廷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江浙海岸港口對外封閉,最初主要是軍事功能的仙霞古道到了逐漸成為商旅要道,來自江浙的布匹、日用百貨溯錢塘江而上到江山的清湖碼頭靠岸,然後轉陸路,由挑夫肩頭的扁擔挑往閩贛,從閩贛來的土特產也要經過該條古道運往江浙地帶,甚至溯京杭大運河至北京。而廿八都古鎮作為過往貨物中的第一站,一個必經的交通樞紐,迅速成為三省邊境最繁華的商埠,鼎盛時期,商行店鋪、飯店客棧布滿了整條鵝軟石鋪就的大街,日行肩夫、夜歇客商,每天南來北往,熙熙攘攘,富足熱鬧了數百年之久。

江郎山[4]

江郎山.廿八都景區,早已是「世界自然遺產」,江郎山海拔360米,素有「雄奇冠天下,秀麗甲東南」之譽,擁有中國丹霞第一奇峰、全國一線天之最,以及千年古剎開明禪寺、千年學府江郎書院,而廿八都鎮始建於北宋,有保存完整的各類明清古建築。

江郎山人文景觀豐富。千百年來,眾多英傑名士為江郎山留下大量遊蹤遺墨。唐代名相姚崇、張九齡、大詩人白居易曾作詩讚美;江山宿儒祝東山長期隱居江郎,設館講學;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詞人毛滂曾就讀於仙居寺;名士陸游辛棄疾呂公著沈九如等曾賦詩填詞讚美江郎勝景;宋室南渡之後,文人騷客多漫遊於溝通浙閩的仙霞古道,留下詩文千餘篇,被譽為「南宋詩歌之路」;明代大地理學家徐霞客,曾三游江郎山,留下遊記2600餘字,為江郎山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龍游石窟[5]

龍游石窟是衢州市首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距縣城北3公里的鳳凰山麓,是一處氣勢恢宏、瑰麗壯觀、世界罕見的古代地下人工建築群,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蹟」。根據專家初步斷定,龍游石窟的開鑿下限年代最晚不遲於西漢時期。龍游石窟不僅具有很高的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古建築學、工程地質學和岩石力學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而且也具有巨大的教育價值、文物保護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

相關視頻

衢州旅遊宣傳片

參考資料

  1. 衢州名字的由來 天氣咖,2018-12-20
  2. 歷史文化名城衢州歷史和文化介紹 趣說歷史真相,2019-07-04
  3. 廿八都古鎮 博雅旅遊,
  4. 江郎山 博雅旅遊,
  5. 龍游石窟 博雅旅遊,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