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裕隆飛羚

圖片來自u-car

裕隆飛羚是一部由中華民國裕隆汽車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銷售的中型凹背車斜背車,該車也是第一部由台灣自行設計的汽車

目錄

沿革

1980年,國立中央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朱信造訪裕隆汽車董事長吳舜文。在朱信的積極遊說之下,吳舜文決定由朱信主導設立裕隆汽車工程中心;並由當年年僅34歲的朱信找來33歲的機械博士林石甫以及34歲的土木博士張哲偉,組成了當年人稱「鐵三角」的黃金組合,準備開始設計第一部由國人主導開發的車款。

1981年8月,裕隆汽車為了避免合作夥伴日產汽車的芥蒂,於遠離新店生產基地的龜山設立了裕隆汽車工程中心。裕隆汽車工程中心在當年吸引了三百名菁英投身於此,固然經驗不足且經費有限,但在大家「以一當十」的精神下,逐步發展出飛羚的雛形。也許是社會環境的時空背景不同,當年的裕隆汽車工程中心瀰漫著一股為民族奉獻的強烈使命感,由工程中心會議室牆上懸掛的標語可見一斑。標語是這麼寫道:「These are theirs?」;「Where is ours?」,當年工程中心的三百位工程師們的雄心壯志至今依舊令人感動萬分。

經過了五年的辛勤研發,裕隆汽車投下了1/3資本額、約新台幣20億元的巨額資金,第一部由國人主導設計的汽車終於在1986年10月25日正式推出。

在上市之前,裕隆汽車聚辦了一個公開徵名活動,這個活動反應格外熱烈,活動小組甚至廣邀社會賢達作為評審。在數千個名稱中,評審小組決定選擇一位住在高雄的老師所提供的創意為車名,這個車名正是國人耳熟能詳的「飛羚」;車名由吳舜文親自以書法題字,成為了這部新車車尾正中央最明顯的標誌。

頂著第一部國人自製車款的光環,飛羚儼然成為了媒體寵兒,在媒體密集地報導之下,飛羚幾乎成為了民國75年最受注目的事件與商品。而隨著成功的造勢活動與創新的產品特質,飛羚甫一上市旋即獲得了5000張以上的訂單,堪稱台灣汽車史上上市銷售最成功的車款之一。

不過,設計上有許多創新的飛羚畢竟是車壇的初生之犢,許多構想固然很好,但是缺乏經驗的累積是不爭的事實;再加上同業間競爭激烈,與裕隆和總經銷國產汽車之間的關係逐漸降溫,造成了飛羚101後期銷售陷入冰點的窘境。

其實,國產汽車和日產汽車的關係甚為深厚,再加上國產汽車長期壟斷裕隆汽車的行銷與服務資源,裕隆汽車、國產汽車及日產汽車的關係至為微妙;日產汽車對於裕隆汽車亟欲技術自主極為感冒,因此在銷售上往往聯合國產汽車壓制裕隆。而且國產汽車仗著掌握裕隆汽車販售及服務通路的優勢,對於裕隆的意見常常不予理會,造成雙方的摩擦日漸深厚;最後,飛羚終究成為了壓倒雙方合作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

飛羚101產品壽命的最後一年,裕隆汽車和國產汽車終於在1988年因為飛羚結束了長達三十年的產銷合作關係。而國產汽車為了快速出清庫存的千餘台飛羚,當時台灣汽車史上最大規模的跳樓大清倉被迫展開,飛羚的形象因此被犧牲殆盡。

飛羚101從1986年至1988年的銷售期間共計銷售16,653部,而1989年則推出局部改良的小改款車型裕隆飛羚102。飛羚102在1989~1995年的銷售期間內,共計售出6,925台。整個飛羚車系總共販售23,578台,在國產車市場中,飛羚是銷售慘澹的車款,國際市場更是稀有。

特色

飛羚的成功除了縝密的行銷計畫與第一部自製車款的光環以外,其實創新的產品設計功不可沒。在一片講求方正保守國產車中,訴求動感流線的飛羚顯得格外耀眼,無論是充滿跑格的車頭設計還是獨步世界車壇的蜂巢式尾燈與五星式鋁合金輪圈,都在在證明了飛羚獨特的原創性。

此外,在造形上,飛羚採用了當年車壇最流行的2又1/2廂式設計也是相當符合時代潮流的。而且從外觀看,飛羚雖然是傳統的三廂車,但是實際上,它的行李廂蓋如同掀背車一般可以連同後擋風玻璃一同掀起,所以既滿足了國人喜好三廂車的觀念,又同時擁有掀背車的便利性,放眼世界車壇又是一個先進的創舉。

除了造型以外,飛羚對於空氣力學也非常注重,根據當年實際至英國MIRA實驗室測試的結果,飛羚101風阻係數只有0.33,而在1987年7月上市的Fastback掀背款更低達0.29,不僅在國產車中無人能出其右,甚至直逼當年量產車的世界紀錄。

在數字之外,於外觀的細節上也可見到裕隆工程師的用心,例如與前保險桿一體成型的前下氣霸、於基座開孔的後視鏡與平貼式的車門把手…等等,經過20多年後回頭看,才知道當年國人創新的設計理念。在車艙內部更是飛羚最引人入勝之處,延續外型的運動風格,飛羚的內裝設計亦是十足駕馭導向的。打開車門,映入眼簾的是兩張視覺效果十足的桶型座椅,十分強調大腿與腰部支撐性的設計是當年極少見的運動化設計,而多元化的調整功能也是當時僅有的,充分展現此車運動化的定位。[1]

配備上,飛羚堪稱當時最豪華的車種,即使在今天與市面上販售的大多數車種相比,可能都還不見得會遜色。以配備最豪華的GTS車型而言,不但在當年非常少見的四門電動窗、中控鎖、鋁合金輪圈都已是標準配備,甚至連多數國產車都沒有定速裝置、旅程電腦、後座獨立出風口、HUD抬頭顯示器…等都是標準配備。歌樂甚至為飛羚獨立開發了一套專屬的多聲道音響主機,搭配當時少見的六喇叭,連音響上都有可書之處。

既然定位為運動化的轎跑車,飛羚在性能方面也有特別的設定,特別是在操控性方面。雖然懸吊基礎設計源自Nissan Stanza(即裕隆快得利),但是在裕隆工程中心的重新設計之下,由偏軟調的舒適取向轉為偏向歐式風格的操控取向,研發期間裕隆更將原型車送往盧森堡固特異輪胎試車場與日本石橋輪胎試車廠進行測試校調。在盧森堡期間,Corvette輪胎的測試小組也給予裕隆工程中心甚多操控性校調的意見,讓飛羚的操控性更上層樓。

在動力上,飛羚使用源自於吉利青鳥CA18(i)引擎,不過為了因應國內的稅制問題,刻意將排氣量由1,809c.c修改為1,796c.c,並重新命名為CA-18N,最大馬力輸出為97ps/5200rpm,最大扭力則為14.9kgm/3200rpm,變速箱配置為五速手排及三速自排,原廠公佈的極速為190km/h,0~100km/h加速需費時11.8秒,在當年性能表現也在水準之上。

參加東京車展

飛羚101於上市一年後,正式參加第27屆的日本東京車展,這不但是中華民國汽車廠第一次,也是至目前為止唯一一次參加國際性大車展的紀錄。[2]

當時裕隆飛羚101參展的位置在外國乘用館的入口處,旁邊是Porsche,後面是Alfa Romeo,佔盡地利之便,更與眾多國際重量級品牌並列,當然也引起眾多國際媒體的注目。

在車展中簡短的發表會後,主持發表會的朱信博士被外國媒體重重包圍,許多外國媒體也紛紛報導這部來自台灣的嶄新車種。會場展示兩部飛羚,一部是紅色的三廂GTS,另有一部則是當時甫上市的兩廂GTF,許多外國媒體對於飛羚出色的外型與先進的配備及設計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裕隆的第一部自主車款便能有此成績更是感到相當訝異,足見飛羚設計的前瞻之處。

參考文獻

  1. 存檔副本. [2018-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6). 
  2. 日本CG1980年代車系專書所收錄的飛羚101 [Japanese CG 1980's include Feeling 101]. Bikers Street Beat. 2008-08-15 [2018-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