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西村鎮位於河南省鞏義市西南部,總面積73.61平方公里,山嶺面積19.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4.5 萬畝。轄16個行政村,193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64837人(2017年)。該鎮礦產資源豐富,煤炭儲量 9447萬噸、鋁石9870萬噸、硫鐵礦600萬噸、鐵礦石150萬噸、紫砂陶土700萬噸、石灰岩5200萬噸。2013年,全鎮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工商稅收完成8045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完成3.6億元。[1]

中文名: 西村鎮

外文名: West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河南省

面 積: 73.61 km²

電話區號: 0371

人口數量: 64837人(2017年)

機 場: 新鄭國際機場

車牌代碼: 豫A

目錄

經濟

近年來,西村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轉觀念、引民富,辦實事、幫民富,抓經濟、帶民富」的指導思想,結合實際,發揮優勢,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全面發展。農業方面,依託南山北川的自然條件,大力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積極調整種植業、養殖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鎮4.5 萬畝耕地中,可澆地22000畝,旱澇保護田14000畝。「南養北種」富民工程取得明顯成效,種植、養殖業迅猛發展,現有萬頭豬場2個,萬隻雞場2個,養殖大戶發展到100多家,食用菌種植戶300多戶,瓜果年產200萬公斤,湧現出了「綠農」牌養生蛋、「桂花村」蘋果等具有較高知名度的農業牌,新發展了順達畜禽服務公司等一批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農業服務中介組織,初步形成了龍頭帶基地、「公司+農戶」、產供銷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格局。工業方面,以陵窪工業區為主體,以天坡和白土坡工業小區為兩翼的工業區初具規模,全鎮各類企業344多家,其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14家,上億元的1家。近年來,該鎮始終把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作為產品結構調整的突破口來抓,先後有20餘家企業開展了院地合作、軍地合作等橫向聯繫,聘請科技顧問、專家5名,開發研製了30多個鋼材、化工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推進了工業經濟的不斷優化升級,不僅形成了鋼鐵、耐材、給排水材料、淨水材料四個主要支柱行業,而且也出現了電子、磷酸系列產品、化工助劑等新興行業。第三產業以商業、交通業為主,2001年增加值達1.2億元,集市貿易繁榮發展,集日成交額達200餘萬元。

行政區劃

轄西村、東村、塢羅、羅口、常封、滹沱、堤東、桂花、李窯、山東、趙窯、窯嶺、張溝、聖水、車元、五嶺16個行政村,193個村民組,常住人口64837人(2017年),均為漢族。鎮治在西村村。

資源優勢

西村鎮位於嵩山北麓,屬淺山丘陵區,地勢南高北低,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488毫米,無霜期242天。全鎮農村人口5.7萬人,占總人口的96%,土地總面積4.4萬畝,主產小麥、玉米、穀子、棉花、芝麻、油菜、中草藥材等。本着「因地制宜,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菜則菜,宜林則林」的原則,實現了規模化、區域化種植,國家農業開發陵窪萬畝示範區成為西村鎮的大糧倉。同時,蔬菜、食用菌、草莓、林果業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全鎮年產蔬菜100萬斤,食用菌240萬斤,占鞏義市市場銷量的半壁河山。還建起了四個養殖小區,養豬存欄43000頭,羊18000隻,雞20萬隻,傳統的糧、經二元結構已優化為糧、經、飼的三元結構。西村鎮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煤、鋁、鐵、磷、硫、高嶺土、白堊土、白土、石膏、石灰石儲量豐富,為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工業經濟以永通、白土坡工業園區為基地,以「園區建設」「項目驅動」為載體,堅持科學發展觀,推動工業群體發展,形成了鋼鐵、耐材、淨水材料、管道配件、化工、礦產、電線電纜等七大支柱產業,工業企業達385個,2005年工業總產值72440萬元,占全鎮工農業總產值的75%。西村鎮電力、電訊業發展迅速,電力方面:擁有10KV線路8條,總長度95.42km,配電台區223個,配電變壓器223台,31215KVA,全年供電量3850萬KWH。電話裝機914部,寬帶安裝472戶。有線電視鋪設光纜40km,傳輸節目32套,有線用戶達1800餘戶。西村鎮區位優勢明顯,北距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公路10公里,距310國道4公里。S31線從鎮東部穿越,孝(義)—聖(水)公路、孝(義)—張(溝)公里貫穿南北,塢(羅)—魯(莊)公路連結東西,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

歷史人文

西村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積澱深厚,名勝古蹟眾多。北宋皇陵中的永安陵、永昌陵、永熙陵均在轄區內。陵區規模宏偉,陵台巍峨壯觀,陵區內數百件石雕造像栩栩如生,堪稱我國最大的露天石雕博物館,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西村村東門裡的秉禮學校遺址,是中共鞏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的誕生地。大批的熱血男兒,從這裡走向保衛祖國的最前線,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鞏義市最大的水庫——塢羅水庫,橫臥鎮區東部,碧波蕩漾,山峰奇秀,水天一色,是人們旅遊休閒的好去處。歷史悠久的五嶽廟,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龍泉寺,正在開發中的金牛山風景區、牛角溝風景區,都在描繪着西村靚麗的明天。

農業發展

西村鎮是鞏義市的農業大鎮。鎮黨委、政府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和安全」的方針,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調整農業結構,拉長產業鏈條,加大農業投資,建設農業生產基地,培植龍頭企業,運用科技成果,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業經濟的綜合實力。依據本鎮北部是嶺,南部是山的特點,制定了發展農業生產的總體思路:北種南養,以糧促經。即北部的西村、堤東、羅口等8個村,土地肥沃,水利條件好,以種糧、蔬菜為主;南部山區的聖水、張溝、山東等8個村,以發展養殖業、林果業為主。特別強調因地制宜,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菜則菜,宜林則林,充分發揮了各地區的產業優勢。首先,調整種植產業結構,把傳統的糧、經二元結構比例79:21調整為糧、經、飼比例70:20:10,調整種植面積900畝。接着,實現規模化種植。在北部嶺區建立三個糧食種植區。即陵窪種植區(包括西村、滹沱、常封、東村),也就是國家農業開發示範西村項目區,面積5000畝;堤東種植區,面積1000畝;塢羅和羅口種植區,面積3000畝。在全鎮建立四個養殖小區為:堤東養殖小區、滹沱養殖小區、羅口養殖小區和聖水養殖小區,總計養豬存欄43000頭,羊18000隻,雞20萬隻。

「十五」發展思路

西村鎮黨委、政府確定了「工業強鎮、農業富鎮、科教興鎮、商業活鎮」的「十五」發展思路。一是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千方百計提高農業效益。重點抓好養殖業、種植業、林果業三個發展重點。在養殖業上,實施「52144」工程,即:經過三個努力,建成5個萬頭豬場、2個養殖基地;種植業上,抓好優質糧食供應基地和供應鞏義、輻射鄭洛的蔬菜供應基地;林果業上,以發展蘋果、柿子、核桃等乾鮮雜果為主,三年內經濟林發展到3500畝。二是狠抓工業經濟的優化升級。以冶金、耐材、給排水材料、化工、淨水材料五個優勢行業中的50家企業為重點,通過政策引導、技術服務、環境優化等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做大做強,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近期,重點抓好永通特鋼投資1.6億元的二期工程和30個新上、續建、改建工業項目的建設。三是以小城鎮建設為突破口,帶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工業發展

解放前,半封建、半殖民的舊中國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優越的自然條件得不到充分地利用。1975年10月,經毛主席批示「偉大的光明燦爛的希望」一文發表,更是給工業的發展注入了催化劑。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工業企業又一次騰飛,經濟效益不斷提高。改革開放推動了西村鎮經濟的發展,鎮黨委、政府圍繞「工業強鎮」的宏偉目標,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高資源型產業,快速發展民營產業,大力扶持規模產業。以永通工業園區為載體,招商引資,上大項目,龍頭帶動規模,規模輻射全鎮,推動工業群體發展。形成了鋼鐵、耐材、淨水材料、管道、化工、礦產、電線電纜等七大支柱產業。全鎮有工業企業385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3家。永通特鋼、銀山耐材、中嶽閥門有限公司、鞏義市凱達波紋管有限公司,光大波紋管廠、超創管道設備廠、鞏義市弘盛管道設備有限公司等13家企業的15種產品,通過了ISO國際質量體系認證。200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72440萬元,占全鎮工農業總值的75.9%。

民間藝術

西村地區的民間藝術源遠流長,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主要有舞獅、高台、高蹺、犟驢、旱船等。西村的高台,聖水、羅口的獅子最為精湛,久負盛名。高台高台起源於本鎮西村村,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後來曾傳至餵莊、羽林莊和偃師等地。乾隆十年(公元1746年),西村花燈名師王治賓家中冬梅昂首怒放,一隻小鳥落在枝頭上「喳喳」鳴叫,他藉此紮成一盞「喜鵲登梅」燈,人們十分讚賞。後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茅塞頓開,他請鐵匠打了二尺多長的鐵拐子,裝飾上梅花圖案,放在重疊的桌子上,讓一個小孩坐在上邊,這就是最初的高台雛形。後來,根據張羽煮海的民間傳說,又將上邊的小孩打扮成東海龍王的三公主,將下邊的孩子打扮成張羽,這樣,人們便可抬着高台行走,停下來,觀眾也可遠遠的看見,由此可知,高台這種民間藝術,脫穎於花燈之中。人們把王治賓尊稱為「高台祖師」。1994年6月中央電視台第三套節目曾專題進行過報道。隨着時代的發展,高台藝術也在不斷創新。1948年鞏縣解放前夕,西村高台相師張德法製作了「雄雞報曉」的拐子圖案,寓意黑暗已經過去,曙光就在眼前。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相師張德法、胡宗慶、吳傳曾又設計了「鶯歌燕舞」的拐子圖案。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們又設計了「魚水和諧」,寓意黨和群眾的親密關係。隨着高台藝術的發展,高台設計製造師逐步增多,較著名的有:王治賓、龐聚成、趙大有、費連山、吳旋乾、張小貫、張德法、荊太榮、胡宗慶、吳傳曾、張毛妮、張志交等。設計上演的拐子圖案有:喜鵲登枝、梅花報喜、山中古剎、康舉神師、魚水和諧、百代流芳、雄雞報曉、鶯歌燕舞等。舞獅舞獅系西村地區較早的傳統文藝項目。聖水、西村、羅口、塢羅、東村、張溝、山東、堤東等村均有舞獅傳統,演技以聖水、羅口最為精湛。舞獅始於清乾隆年間,在本地沿襲迄今已經有二百多年。每到農閒時排練,正月演出,特別是解放以後,規模不斷擴大,花樣越來越多,主要有:地攤:即在村頭巷尾或大街之上打開場子進行表演,一人持繡球、單刀、槍、雙刀等器械鬥獅,獅子起舞,配合放炮、放統、打哨、吶喊助威,以降服雄獅為目的。羅口村的地攤最為精湛,可表演獅子「吃」點心、吃軟「柿」、喝水等。「吃」一盤,獅子要就地打滾,然後再吃第二盤,四盤吃完之後還要一盤一盤吐出來,難度高,觀賞性強,令人匪夷所思。高攤是舞獅中技藝高超的節目,表演時將橙子一層一層疊起,俗稱「橙子架」,再將案、橙、椅(太師椅)等置於上方,擺成十米左右的高架,一獅或二獅在上或沿椅子圈,或騰空跳躍、或倒立、或直立、或搔癢等,演技高超,有驚無險。上老杆是舞獅中難度係數最高的節目。即用八根大繩固定一根十數米高的獨木,頂上綁長、寬各兩米的木台子,再放上橙子或者圈椅。演出時,數人身着獅裝,協同沿繩攀上高台,如同在平地一樣表演各種驚險動作。獅子一上架,大鼓震耳,火銃驚心,銅器喧天,人群吶喊助威,聲勢驚天動地,甚為壯觀。本鎮的聖水、塢羅、西村等村均有此藝人,尤以聖水為最。

所獲榮譽

2020年6月,被鞏義市人民政府評為「2019年度全市消防工作先進單位」。

視頻

CCTV-7走進 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小關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