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

《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是詩人李白的七言古詩,是《全唐詩》的第183卷第29首。

《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元丹丘是一位道士,與李白交往很密切。其寫作此詩的時間,當在天寶中期。《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 古詩文句網;</ref>

這首詩主要是寫詩人欣賞巫山屏風畫的過程與感受。前四句乍見巫山屏風時的感受:以真形畫,疑畫為真,隱時現呈撲朔迷離之勢。接着六句寫鑑賞巫山屏風畫後的感受:「如有聲」、「如有情」、「徒盈盈」、「何寂寂」;表達出詩人鑑賞巫山屏風畫時從幻覺頓失、眼前一片寂靜、復由迷而生疑、並非實景、又由迷而悟的感受。末六句寫詩人視線的轉移,由遠而近,從大到小,有層次地展現出畫面景物。

此詩圍繞詩人的審美心理感受及其變化為中心而展開,猶如設身處地、如臨其境,既有歷歷在目之感,也有亦幻亦真的驚艷,表達出詩人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超凡想像力。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 詩詞名句網;</ref>

昔游三峽見巫山,見畫巫山宛相似。疑是天邊十二峰,

飛入君家彩屏里。寒松蕭瑟如有聲,陽台微茫如有情。

錦衾瑤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高咫尺,如千里,

翠屏丹崖燦如綺。蒼蒼遠樹圍荊門,歷歷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萬壑分,煙光草色俱氛氳。溪花笑日何年發,

江客聽猿幾歲聞。使人對此心緬邈,疑入嵩丘夢彩雲。

詞句注釋

元丹丘李白友人。太白集中有數詩贈與,可參看。坐:同「座」。巫山:在今四川巫山縣東,巴山山脈之特起處。巫山屏風,即繪有巫山的屏風。

十二峰:巫山山峰之尤著者,其初本無確指,後世也說法不一。《四川省志》:巫山在夔州巫山縣東三十里,形如「巫」字、有峰十二,曰:「望霞、翠屏、朝雲、松巒、集仙、聚鶴、淨壇、上升、起雲、棲鳳、登龍、望聖也。此十二峰者,不聚一面,乃江繞此山,周遭有十二峰,繪者不得不匯為一圖耳。陽台山,在巫山縣治西北,高丘山亦在其間。 。 蕭瑟:風聲,多形容秋風。陽台:宋玉《高唐賦》載巫山神女與楚懷王夢遇,自言「妾在……陽台之下」。《文選》劉良註:「陽台,神自言之,實無有也。」今巫山縣北有陽台山,蓋因此而名。

錦衾:錦制之被。瑤席:用瑤草編織的臥席。瑤草,傳說中的仙草名。寂寂:冷落寂靜。《楚辭》:「瑤席兮玉瑱。」王逸註:「瑤玉為席。」湯惠休詩:「錦衾瑤席為誰芳。」

楚王神女:《高唐賦》載巫山神女與楚王夢遇,自言「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是也。後人立神女廟于山下,今謂妙用真人祠。

琦謂:詩中所云巴水,似指巴地所經之水而言,不專謂曲折三回之巴江也。

潺湲:水流貌。壑:山谷。萬壑分,萬壑分流。《廣韻》:「潺湲,水流貌。」

氛氳,盛貌,祥氣也。

白話譯文

當年游三峽時見過巫山,如今看見這幅屏風畫上的巫山又仿佛回到了從前。

我心疑是天邊的巫山十二峰,飛進您家的屏風裡邊。

寒松搖曳若有聲,依稀可見的陽台如有深情。

棉衣瑤席多麼寂寞,楚王和神女當年的熱戀也是徒然。

小小屏風咫尺千里,青山紅崖如同錦繡燦爛。

琶蒼遠視掩映着荊門,巴水上的行舟歷歷可見。

萬壑間水漫石灘,煙光里草色新鮮。

日光下溪畔的山花是何年盛開,江客聽猿始自哪年?

令人在畫前心胸高遠,我真疑心自己是在夢中遇到了神仙。

作品鑑賞

李白此詩起筆四句,即以真形畫,疑畫為真,寫出乍見巫山屏風時的感受。接下來,「如有聲」、「如有情」,詩人由疑而入迷,竟從畫中聽出有聲,見出有情;可是轉眼間幻覺頓失——「徒盈盈」,眼前只是一片寂靜——「何寂寂」,詩人復由迷而生疑;「高咫尺,如千里」,原來只是一幅畫,並非實景,詩人又由迷而悟。

然而,審美過程並沒有到此為止,詩人進一步對畫面作了仔細觀照,「蒼蒼」以下六句,即隨着詩人視線的轉移,由遠而近,從大到小,有層次地展現出畫面景物。正是在這一凝神觀照的過程中,由於畫面的逼真,使詩人再一次心生幻覺,墜入迷境。把詩人審美過程中上述微妙而複雜的心理感受及其變化,表現得如此真切生動,是本詩最顯著的特色。

此外,詩中對畫面景物的再現,純從實處着筆,但由於它是圍繞詩人的審美心理感受及其變化為中心而展開的,因而既給人歷歷在目之感,又毫無呆板瑣細之嫌,其中所隱含的美妙神話傳說,不僅極大地豐富了畫面的內涵,更能激起人們美好的情感聯想。

作者簡介

李白[1](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公元762年的十一月,李白窮困潦倒,寄居在安徽當塗縣李陽冰處,當時他已經病入膏肓,自知時日無多,將平生詩文手稿全部交給族叔李陽冰,讓他帶管並編輯成集。然後,賦《臨終歌》一首,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2]

偉大的浪漫詩人李白,經歷坎坷,一生流離,性格卻始終樂觀,詩風也雄奇豪邁。如果你翻開《李太白全集》,開卷第一篇就是年輕時寫就的《大鵬賦》。他浪漫地不想做人,想做恃才傲物的大鵬;他不想老死於家鄉,渴望像振翅的大鵬那樣去遠征;他不甘於平庸,無時無刻不夢想出人頭地……他還一無所有,在賦中就浪漫地自比為大鵬,相信自己展翅高飛,必將使「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真是少年壯志可凌雲。

視頻

康震老師評李白元丹丘的友誼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為何會寫出最為消極的詩,想想人生不過如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