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觀賞尾點蝴蝶魚

尾點蝴蝶魚,魚體呈方圓形,吻短,頭部有一金黃色邊緣的黑條紋且通過眼睛。體呈淺藍灰色,體側具有數十條近水平的的深色條紋。背鰭、臀鰭和尾柄黃色,尾柄上具有一黑斑。背鰭硬棘12枚、背鰭軟條19至20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17至18枚。最大體長可達15厘米。

目錄

簡介

尾點蝴蝶魚Chaetodon ocellicaudus常見於潟湖和外海的岩礁斜坡和珊瑚礁區,主要生活在珊瑚生長豐富的3-15米深處,通常成對活動,幼魚多單獨活動在近岸淺海。幾乎只取食軟珊瑚的息肉,例如Litophyton viridis,以及肉芝軟珊瑚Sarcophyton(皮革等)、穗軟珊瑚屬Nephthea(麥穗等)和羽珊瑚屬Clavularia(手星花等) 的物種,極少量啃食石珊瑚、海葵藻類

特徵

體寬闊側扁,面部、背鰭、尾鰭、臀鰭亮黃色,身體和腹鰭銀白色面部有黑色條紋穿過眼睛身側有斜向排列的黑色條紋,條紋腹側細向背側變寬但不接觸,尾端變成斑點。尾柄有黑色假眼斑。背鰭硬棘12枚,軟條19-20枚;胸鰭透明,鰭條13-14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17-18枚。側線鱗片29-30枚。

外觀和黑背蝴蝶魚Chaetodon melannotus幾乎一模一樣,主要區別在於背部、尾柄和腹鰭,尾點蝴蝶魚的條紋互相獨立,背側是斑點,尾柄有假眼斑,腹鰭白色;相應的黑背蝴蝶魚條紋在背側融合成整塊的黑色斑塊,這塊黑斑延伸至尾柄將假眼斑覆蓋,同時腹鰭是亮黃色。和其他蝴蝶魚一樣,適合運行良好的大型溫和魚類純魚缸,需要足夠的開闊空地供其游泳以及活石造景供其躲藏,不可以同屬混養或與相似配色的物種混養。[1]

分布範圍

中西太平洋區,包括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新幾內亞、菲律賓、澳洲、帕勞等海域。

生活環境

棲息於礁石平台、瀉湖與臨海礁石的珊瑚豐富的區域。成魚通常成對出現。肉食性,以軟珊瑚為食。

飼養

建議水族箱尺寸:600升

飼養難度:難

珊瑚兼容性:小心

鹽度:1.020-1.026

溫度:22-27℃

性情:溫和

食物:肉食,軟珊瑚為主,也捕食小型無脊椎動物,偶爾啃食藻類

最大體長:15厘米

分布範圍:西南太平洋,馬來西亞至新幾內亞,包括安達曼海、澳大利亞、帕勞、印度尼西亞,北到菲律賓

生活水深:1-50米

IUCN評級:DD 數據缺失

生活習性

一般棲息在水深3-15米的水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