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斑馬魚身體延長而略呈紡錘形,頭小而稍尖,吻較短,全身布滿多條深藍色縱紋似斑馬,與銀白色或金黃色縱紋相間排列紋路比較有條理。在水族箱內成群遊動時猶如奔馳於非洲草原的斑馬群,故此得斑馬魚之美稱。斑馬魚和人類基因有着87%的高度相似性,作為模式生物的優勢很突出,這意味着其實驗結果大多數情況下適用於人體。常可用於水質環境的監測。斑馬魚也是比較好養的一種魚。

目錄

概述

俗稱「花條魚」、「藍條魚」。魚綱,鯉科。原產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爾等南亞國家 。為一種性情活潑、不怕冷的熱帶魚品種。體呈長菱形,身長約5厘米左右,尾部側扁。雌魚體較寬,腹部膨大,臀鰭淡黃色;雄魚體較窄,體黃色,背部橄欖色,從背部至尾部和臀鰭,上有數條深藍色條紋直達尾鰭,全身條紋似斑馬紋,因而得名。尾鰭深叉形。

各鰭黃色透明。由於條紋的多少和寬窄不同,以及鰭的差異,形成各個不同品種。斑馬魚對水溫的變化有較強的抵抗力,只要水溫不低於20℃即能生活,最適生長溫度25℃。對各種動物性餌料或干飼料,都能食用。斑馬魚性情溫和,喜結群遊動。一般6月齡性成熟。卵生。

形態特徵

斑馬魚體長4~6厘米。體呈紡錘形。背部橄欖色,體側從鰓蓋後直伸到尾未有數條銀藍色縱紋,臀鰭部也有與體色相似的縱紋,尾鰭長而呈叉形。雄魚檸檬色縱紋;雌魚的藍色縱紋加銀灰色縱紋。[1]

種群分布

分布於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尼泊爾的溪流。被引進美國、斯里蘭卡、菲律賓、模里西斯等地。

環境特徵

性情溫和,小巧玲瓏幾乎終日在水族箱中不停地遊動易飼養,可與其他品種魚混養。飼養水溫20~23℃,在水溫11~15℃時仍能生存,對水質的要求不高。日常飼養時,在水族箱底部放些鵝卵石,使水質清澈。

雌雄鑑別

雄性體型細長,顏色略深,條紋較為顯著,為深藍色條紋間檸檬色條紋;雌魚身體肥胖,顏色稍淡,為藍色條紋間銀灰色條紋,在性成熟後腹部肥大。

生長繁殖

斑馬魚屬卵生魚類,4月齡進入性成熟期,一般用5月齡魚繁殖較好。繁殖用水要求pH6.5~7.5,硬度6~8,水溫25~26攝氏度。喜在水族箱底部產卵,斑馬魚最喜歡自食其卵,一般可選6月齡的親魚,在25厘米×25厘米×25厘米的方形缸底鋪一層尼龍網板,或鋪些鵝卵石,繁殖時產出後即落入網板下面或散落在小卵石的空隙中。

選取2~3對親魚,同時放入繁殖缸中,一般在黎明到第二天上午10時左右產卵結束,將親魚撈出。其卵無粘性,直接落入缸底,到晚上10時左右,沒有受精的魚卵發白,可用吸管吸出。繁殖水溫24℃時,受精卵經2~3天孵出仔魚;水溫28℃時,受精卵經36小時孵出仔魚。雌魚每次產卵300餘枚,最多可達上千枚。水溫25℃時,7~8天的仔魚開食,此時投餵蛋黃灰水,以後再投餵小魚蟲。斑馬魚的繁殖周期約7天左右,一年可連續繁殖6~7次,而且產卵量高。其繁殖力很強,是初學飼養熱帶魚的首選品種。

發育階段

斑馬魚的發育分為6個階段:卵裂期,囊胚期,原腸胚期、分裂期、成形期和孵化期。

品種改良

如何在更深層次上認識生命的本質,更好地解決人口、健康和環境問題,已成為關係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模式生物在推動生命科學發展中發揮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斑馬魚具有繁殖能力強、體外受精和發育、胚胎透明、性成熟周期短、個體小易養殖等諸多特點,特別是可以進行大規模的正向基因飽和突變與篩選。這些特點使其成為功能基因組時代生命科學研究中重要的模式脊椎動物之一。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