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貝爾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貝爾湖 (蒙古語:ᠪᠣᠶᠢᠷ ᠨᠠᠭᠤᠷ,中蒙胡都木文轉寫:Boyir naɡur,西里爾字母:Буйир нуур),「貝爾」蒙語意為「雄水獺」。生活在湖邊的蒙古人常以動、植物名稱命山、河、湖、泉名稱的古老習慣為湖命名。和呼倫湖一樣古代湖中盛產水獺,與呼倫湖[1]稱為姊妹湖。貝爾湖古名「捕魚兒-那兀兒」,譯稱「捕魚兒海子」。那兀兒,蒙古語音譯,意為「湖」。 蒙元時稱「捕魚海子」;波斯史學家拉施特「專紀成吉思汗祖先及成吉思汗」的《史集》中,稱該湖為「捕魚兒——那兀兒」;元史中稱「杯亦列川」;明代時稱「捕魚兒海子」;清代時稱「布雨爾湖」(清一統志)、「波依爾」(《朔漠方略》)、「貝爾諾爾」;(《蒙古遊牧記》)、「布育爾鄂模」(《清康熙圖》)。上述之蒙語「諾爾」、「鄂模」,其漢意均為湖。《黑龍江輿地圖》稱為「貝爾池」,在清朝中華民國時期,由於中國北方邊境不穩定,造成清政府對該地控制減弱,該地漸漸趨向於俄蒙地區的控制範圍,從而漸漸演變成了今日偏向於俄語發音的「貝爾湖」。

地理生態

春天,天鵝遷徙路過貝爾湖
原圖鏈結 圖片來自呼倫貝爾旅遊網

貝爾湖發源於大興安嶺南部達爾濱湖,貝爾湖主要集納自東南流來的哈拉哈河水而成,烏爾遜河水從北面把它和呼倫湖連接在一起。貝爾湖東南有哈拉哈河注入,西北角有烏爾遜河呼倫湖相通,故有呼倫貝爾一地的來歷。位於呼倫貝爾草原的西南部邊緣,哈拉哈河的尾閭,烏爾遜河的上游,對兩河水量的調節起重要作用。是中蒙兩國共有湖泊,中國部分位於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貝爾蘇木境內。湖面呈橢圓形狀,長40公里,寬20公里,面積608.78平方公里,蓄水量約55億立方米。其中大部分在蒙古國境內。1962年中蒙在北京簽訂《中蒙邊界條約[2],兩國邊界正式確定,將貝爾湖93.4%都劃給外蒙。 貝爾湖是哈拉哈河和烏爾遜河的吞吐湖,為淡水湖。湖面海拔約583.90米,一般深度9米左右,湖心最深處可達50米以上。 湖水清澈,為沙礫湖床,是天然漁場,湖內盛產多種魚類,主要有白魚紅鰭魚狗魚。其中鯉魚以「大、肥、香」而負盛名。湖底以砂礫石為主,湖水礦化度為0.28克/升,pH值為8.2。盛產多種魚類,湖周圍為優良牧場。有雁島,是百鳥天下。湖周圍為優良牧場。

參考文獻

  1. 呼倫湖,互動百科
  2. 中蒙邊界條約,中國人大網 ,1988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