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贈獻納使起居田舍人澄

《贈獻納使起居田舍人澄》是唐代杜甫創作的七律詩。

《贈獻納使起居田舍人澄》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1]

基本信息

詩詞名稱;贈獻納使起居田舍人澄

作者;杜甫

體裁;七律

年代;唐

目錄

=詩詞原文

獻納司存雨露邊,

地分清切任才賢。

舍人退食收封事,

宮女開函近御筵。

曉漏追趨青瑣闥,

晴窗檢點白雲篇。

揚雄更有河東賦,

唯待吹噓送上天。

詩詞注釋

【鶴注】蔡興宗謂獻《封西嶽賦》在天寶十三載冬。玩詩未二句,當是其年未進賦時所投贈。[2]

《演義》:獻納使,掌封匭,起居舍人,掌起居注,因必起居而兼獻納也。【朱注】因以起居舍人知匭事,獻納使其兼官耳。舊注謂中書舍人知臣,此制始於寶應元年,誤矣。《唐書》:垂拱二年,置匭,以受四方之書,以諫議大夫補闕抬遺一人,充使知匭事。天寶九載,以匭聲近鬼,改為獻納使。

《唐志》:每仗下議政事,起居郎一人執事記錄於前,史官隨之。後復置起居舍人,分侍左右,秉筆隨丞相後。 獻納司存雨露邊①,地分清切任才賢②。舍人退食收封事③,宮女開函捧御筵④。曉漏追趨青瑣閥⑤,晴窗點檢白雲篇⑥。揚雄更有《河東賦》⑦,唯待吹噓送上天⑧。

(獻納舍人,上四並提,下四分頂。獻納本在外,而曰"司存雨露邊",以獻納屬於舍人也,"清切"承"雨露"。舍人本在內,而曰"退食收封事",以舍人兼管獻納也,"開函"承"封事"。追趨禁闥,點檢雲篇,申明舍人之事。《河東》有賦,吹噓上呈,申明獻納之職。雙提分頂,局法整齊。玩結語,知公久懷獻賦之意矣。朱注以白雲篇屬獻納,頗混。)

①沈約《恩幸論》:"階闥之任,各有司存。"《詩注》:"雨露者,天所潤萬物,喻王者恩澤也。"②韓王嘉詩:"地分丹鷲嶺。"劉楨詩:"拘限清切禁。"地分,分處其地也。清切,清要切近也。袁淑詩:"八方湊才賢。"③《詩》:"退食自公。"《後漢書》:冬夏至,八能士書版言事,封以皂囊。《唐書》:內官有掌書三人,掌傳宣啟奏。④唐制:便殿奏事,宮女開匭函,以所投封事奏御。

社審言詩,"帝子王臣捧御筵。"⑤又詩:"風清曉漏聞。"范雲詩:"攝官青瑣闊。"《漢書注》:青瑣,刻為連瑣文,以青塗之。《宮闕簿》:青瑣門,在南宮。⑥漢武帝《秋風詞》:"秋風起兮白雲飛。"薛夢符引此,以證白雲篇。周穆王《白雲謠》:"乘彼白雲,至於帝鄉。"張綖引此,以比清切地。據《新史》,舍人,本紀言之職,惟編詔書。"檢點白雲篇",指所編詔書是也。

《演義》以檢點屬獻納司,所謂白雲篇者,草茅之言,必檢點而後收之,此以在下詩文為白雲篇。朱注引陶淵明《和郭主簿》詩:"遙遙望白雲,懷古意何深。"故郎士元《馮翊西樓》詩有"陶令好文常對酒,相招一和白雲篇",言在野文章,舍人皆得上達,故下接以賦待吹噓。張希良曰:舊指白雲篇為隱逸之書,非也。宋之間《登總持莊嚴二字》詩:"帝歌雲梢白,御酒菊花黃。"

張說《扈從》詩:"獻納纖天札,飄飄飛白雲。"白雲本漢武《秋風辭》,謂御製也。舍人職王言,故有點檢白雲之贈。《初學記》梁沈約、張正見,隋孔范,皆有詠白雲詩。沈是《和王中書益》,與杜之《贈舍人》者合,或引《王母歌》、陶弘景《送司馬承禎》,皆誤。⑦《揚雄傳》:"上陟西嶽,以望八荒,跡殷周之墟,思唐虞之風。"雄上《河東賦》以獻。

公詩"賦料揚雄敵",蓋素以子云自方也。⑧姜宸英曰:《後漢·鄭泰傳》:孔公緒,清談高論,噓枯吹生。注:"枯者噓之使生,生者吹之使枯。"又《淮南子》:"嘔之而生,吹之而死。"二字義正相反。今竿牘家動雲吹噓,其誤已久。《抱朴子》:"二至之氣,吹噓不能增。"《北史》:盧思道剪拂吹噓,長其光價。咦信詩:"疇昔濫吹噓。"則諸公並沿襲之矣。漢樂歌,"飛龍秋遊上天。"朱瀚曰:未句似巫覡燒紙錢狀,殊堪捧腹。黃鶴曰:天室九載正月庚戌,群臣請封西嶽,從之。三月,西嶽廟災。時久旱,制:停封西嶽。故十三載公又奏賦以請。未幾,兵戈四起,卒不果行。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3]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4]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