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茄青椒

 

 

 

赤尾嶼,亦稱赤嶼、赤坎嶼、赤尾山、赤尾島、赤尾礁,中國固有領土,日本稱所謂「久米赤島」、「大正島」。赤尾嶼位於台灣附屬島嶼之釣魚島列嶼的最東端,面積只有0.195平方千米(約合292.5畝),大致相當於27個足球場那麼大。

清代冊封琉球使李鼎元在出使琉球國(日本沖繩)時,路過赤尾嶼(赤尾嶼為古代中原王朝自海上入琉球國的必經之地),在其所撰《使琉球記》中詳細記載了赤尾嶼的形狀:「赤尾嶼,嶼方而赤,東西凸而中凹,凹中又有一峰。」

目錄

地理位置

赤尾嶼(Chìwěi Yǔ)是釣魚台列島最東端的島嶼。赤尾嶼位於釣魚島東約110千米處。該名稱為2012年3月3日國家海'斜體文字'洋局公布的中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標準名稱。 [2] 其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24°34′09〞~124°33′50〞度,北緯25°53′54〞~25°54′06〞度,面積為0.195平方公里。

赤尾嶼亦稱赤嶼、赤坎嶼、赤尾山、赤尾島、赤尾礁,屬於中國固有領土。

基本組成

在中國台灣島東北部183公里的東海海域內,與琉球群島之間隔2000米以上的深海溝。是中國台灣省的附屬島嶼。其中釣魚島面積約5平方公里,主要由火山岩組成。

發現過程

春秋戰國時代成書的《山海經》,最早留下了中國人發現釣魚台列嶼的記錄。

山海經.海內北經》記載:「列姑射,在海河州中」。所謂「列姑射」是指無人居住的海山島嶼,按照道家的說法,這種無人島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在海河州中」是指北赤道洋流內的黑潮流帶,按今天的海洋地理學,知道黑潮流帶是海中一個最強大的海流,他的寬度約30海里至60海里,相當於一千條長江那麼大的洪流,這條洪流從台灣島的東側,宮古八重山群島的西側中間一直流向日本的八丈島。所以,「列姑射」之中的釣魚嶼、黃尾嶼正好在黑潮流帶的左側,只有赤尾嶼在流帶中間偏左部位,證明《山海經》所說的「列姑射,在海河州中」是指釣魚台列嶼,是中國先民最具有權威性的確確實實的發現,只是每一個島山尚無正式名稱。

又據《山海經.海內北經》記載,「姑射國在海中,屬[燕],列姑射西南,山環之。」就是指的姑米山「國」。彼時乃是一個小島「國」,在政治關係上屬燕,就象「倭屬燕」一樣。所謂「列姑射西南,山環之」,就是指「釣魚台列嶼」各島之 「西南」所存在的宮古八重山群島,該群島在海上之分布確實形成環列之狀。這條「姑射國在海中,屬[燕],列姑射西南,山環之」,與前項「列姑射,在海河州中」之記錄,具有很強的互證互補之價值,可以進一步證明,中國先民的東海探察是全海域的,包括了「黑潮」流帶兩邊的海山島嶼,也包括了琉球列島以東的北太平洋內的諸海溝,即《列子》所說的東海之大壑。

其他記載

中國自春秋戰國時代起,歷秦漢、魏晉、隋唐、宋元,直至明清兩朝,在歷次經營和開發東海、東鯷,及招諭琉球(夷洲、流虬、流求、瑠求)的軍事探險行動中,都自然地和必然地要勘察水道所經過的海山島嶼,計算往返航海程次,這是中國發現、命名和經營中華海山,諸如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名島嶼(包括釣魚嶼、橄欖山、黃尾嶼、赤尾嶼等島嶼)並澎湖列島等,最合乎天理、地理和人文情理之根據。

東鯷是中國先民經營台灣之初最準確最形象的命名,所謂鯷是指大鯰魚,鯰魚頭大尾小,背部青黑色,形象地描繪了台灣島的島形。漢代,東鯷人及東鯷壑兩邊「二十餘國」以時向漢帝國稱臣納貢。魏晉時代,東鯷人「於時東鯷即序,西傾順軌」,表明繼續歸向大陸王朝政權並進貢。三國·吳大帝時代,曾經派「甲士萬人」征夷洲和亶洲,所謂夷洲是指琉球本島,亶洲是指日本國的四國地方,表明中國人最早開闢了由中國的浙江通往琉球和四國的水道。

三國

公元230年(吳大帝黃龍二年)「吳大帝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冶)縣人海行,亦有遇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摘自《三國志·吳志》

隋朝時期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海師(航海專家)何蠻等奏,每春秋二時,天晴風靜,東望,依稀似有煙霧之氣,亦不知幾千里。」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琉球國,居海島之中,當建安郡(福州)東,水行五日而至。……大業三年,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海師何蠻言之,遂與何蠻俱往,因至流求。遙觀地界,于波濤間蟠旋蜿延,其形若虬浮水中,名曰流虬(嗣後改名流求,故唐宋之史皆曰流求)」。

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明年,煬帝夏令(朱)寬慰撫之,流求不從,寬取 其布甲而還。時倭國使來,見之曰:此『夷邪久國』 人所用也。」 大業五年(公元609年) 「大業三年(607年),(陳稜)拜武賁郎將,後三歲 (609年)與朝請大夫張鎮州發東陽兵(當為潮州水兵)萬餘人,自義安(今廣東潮州)泛海擊流求, 月余而 至。」「又,帝遣武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自義安浮海擊之(流求)。至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 鼊(讀GouBi)嶼,又一日便至流求國。」 大業六年(公元610年) 「正月,……己丑(二十七日)倭國遣使貢方物。二月乙巳(十三日),武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州擊流求,破之,獻俘萬七口(一說一萬七千口),頒賜百官。」

宋朝

福建地區的地誌明確記載湄洲島正對琉球,海道出東海行二日乃至高華嶼,證明當時南宋朝所屬的「山川」已把高華嶼即釣魚嶼納入福建的管轄之下。

元朝

曾數次派水軍前往琉球進行招諭活動,最終建立了友好來往關係,琉球國王派遣官生進國子監讀書。從而為明初建立穩固的中琉宗藩關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明朝

1372 年(洪武五年)明朝政府派特使楊載前往琉球,宣諭明朝皇帝的詔書,引領琉球國王派遣的使臣來大陸向明朝政府稱臣納貢。從明初一直到清末,中琉兩國建立了長達500餘年之久的最親密的牢固的宗藩關係,琉球的二十四代國王皆由明清兩朝政府分別派遣冊封使前往主持冊封儀式,宣讀祭奠先王、委任國王的詔書,頒發國王印信。

琉球國王去世之後,其繼承人稱為世子,由其陪臣共同「保結」,經明清兩朝禮部核實並頒布皇帝冊封詔書之後才可以正式稱為國王。琉球國的內政實行自治,自為聲教,中國政府不予干預,只對其外交和國家安全給予保護和監督。

所以,在中國明清兩朝政府和琉球王國政府的正式交往中,已牢固地確立了明清兩朝的宗主國地位和彼此的疆域界限。明朝政府為了防倭禦寇,曾數次派遣水軍清剿倭寇,並駐守琉球大洋,整個琉球海域完全掌控在明朝政府水軍的管轄範圍之內。

所有從中國東海沿海到琉球海域經過的中華海山,包括釣魚嶼、橄欖山(今俗稱南小島、北小島等名)、黃尾嶼、赤尾嶼等島嶼即釣魚台列嶼,均在中國軍事衛所的管轄範圍之內。而琉球國所屬的海山島嶼,處處都留下了明朝官商軍民人等的歷史足跡。琉球所屬島嶼的最原始的名稱都留有明朝人命名的痕跡,並被西洋諸國所繪的中國沿海地圖所沿襲,一直沿用到日本吞併琉球以前。[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