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越女詞》李白在越州所寫。謝靈運有《東陽溪中問答》詩,應是此五首詩之所本。謝詩:"可憐誰家婦,緣流洗素足。明月在雲間,迢迢不可得。""可憐誰家郎,緣流乘素舸。但問情若為?月就雲中墮。"

《越女詞》
李白在越州所寫

詹鍈著《李白詩文系年》考證,在天寶元年(742年),李白「春夏間居東魯,旋攜妻子入會稽,與道士吳筠隱於剡中。」觀詩中所說「長干吳兒女」「吳兒多白皙」之句,都涉及吳地,而且這兩首詩又都被列在前邊,故其遊歷路線當是由吳入越的。從泰山下來游吳越到會稽正當循此路線,故可以認為此組詩當作於是年。

目錄

越女詞五首

唐代:李白 其一,長干吳兒女,眉目艷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1]

其二,吳兒多白皙,好為蕩舟劇。賣眼擲春心,折花調行客。

其三,耶溪採蓮女,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

其四,東陽素足女,會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

其五,鏡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新妝盪新波,光景兩奇絕。

注釋

越女詞五首李白

【其一】

①、長干,見《長干行》注⑥。兒女,這裡指女兒。

②、艷星月,像星星和月亮那樣光彩明麗。

③、屐,木屐。如霜,形容皮膚潔白。

④、鴉頭襪,腳拇趾和其他四趾分開的一種襪子

【其三】

【注釋】

①、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市區。

②、棹歌,划船時唱的歌。

③、佯:假裝。

【其五】【注釋】

①、鏡湖,在今浙江紹興鏡湖新區,若耶溪水流入其中。

②、新妝,指剛打扮好的女子。新波,指明淨"如月"的耶溪水。

兩句意為:"新妝"人蕩漾於"新波"之上,波光人影相互輝映,景色極美。

賞析

第一首詩寫吳越女子相貌的嫵媚可愛與穿着的異樣。首句的「長干」是地名。王琦注云:「建鄴南五里有山岡,其間平地,吏民雜居,號長干。」但應當指出,此詩只是借用此語,以「長干」代指一般的「吏民雜居」的里巷,以區別於名門貴宅,其作用僅在於說明「吳兒女」的身份是普通民間女子而非達官望族的貴婦與閨秀,不必拘泥。「眉目艷星月」形容女子眉清目朗,比星月還要美麗。「艷星月」是艷於星月,即比星星月亮還明朗可愛之意。「眉目」與「星月」對舉,在理解上要分開,實際是說秀眉若彎月,眼似明星的意思,語言十分洗鍊精確。後兩句寫女子穿着的特殊。她們竟光着腳丫穿着木屐,連雙襪子也沒有穿。一雙素足裸露於外,膚色哲白,若霜雪一般。展是木製鞋,中國自晉代時女子便已穿用木屐了。《晉書·五行志》:「初作屐者,婦人頭圓,男子頭方,圓者順之義,所以別男女也。至太康初,婦人屐乃頭方,與男無別。則知古婦人亦著屐也。」可見李詩中所寫是實景。

第二首詩寫吳越女子天真活潑的姿態及調皮賣俏的開放型性格。大意是說,吳地的女子皮膚白嫩,她們都愛好做蕩舟這種遊樂。蕩舟之時,她們還不時地朝水面上往來船隻中的客人眉目傳情暗送秋波,或者拿着折來的花枝向對方調侃戲謔。四句小詩把吳地女郎姣好的容貌和活潑開朗的性格描繪得栩栩如生。「賣眼」就是遞眼神,俗語謂之飛眼,是年青女子向人傳達情意的一種表示,這裡用來表現吳地女子活潑潑辣的性格,很生動傳神。

第三首詩所寫則是另一種性格的勞動婦女。耶溪即若耶溪,唐時在越,州會稽縣南。這位在若耶溪上採擷蓮藕的女子與前一首詩中的吳兒大不相同,當她看見別的船上的客人時便唱着歌掉轉船頭,伴隨着歡樂的歌聲將小船劃入荷花叢中,並假裝怕羞似的不再出來。這位女子性格內向,雖然也懷有春心,卻把這種情感深藏在內心,有點羞羞答答的。但其內心蕩漾的春潮還是無法全部掩飾住的,詩人早已窺破其內心的隱秘,否則怎能寫出「佯羞不出來」的詩句呢?「佯羞」二字極精彩,將少女欲看青年男子又羞澀不好意思的心理與情態刻畫得惟妙惟肖。透過這兩個字,仿佛可以看到在密密層層的荷花叢中,那位採蓮的姑娘正從荷花荷葉的縫隙中偷偷地窺視着客人。鮮艷的花朵與美人的臉龐相互映襯,這和諧美妙的景象真令人魂夢心醉。於此可以看出,這首小詩雖很淺白,但蘊味卻很雋永。

第四首詩寫一對素不相識的青年男女一見鍾情,互相傾慕,又無緣接近,難以傾述衷腸的悵恨。這裡的「東陽」、「會稽」均是地名。東陽唐時屬婺州(今浙江東陽),會稽屬越州(今浙江紹興),二地相距起碼在一百公里以上。詩人在這裡寫出這兩個地名無非是說這一對小青年素昧平生,原來並不相識,不必拘泥理解為東陽的姑娘遇到了會稽的小伙。「白地」是當時俚語,今天依然沿用於民間,即「平白地」,無緣無故的意思。全詩大意是說,一位膚色白淨的姑娘與一位盪着白色小舟的小伙子不期而遇,二人一見鍾情,眉來眼去中似乎有許多心曲要傾吐,但因天色尚早,無由進行交談幽會,不禁現出肝腸欲斷,非常焦急的神色。「月未墮」是明月在天,可望而不可即之意。還應指出,李白在此詩中為何偏偏拈出「東陽」、「會稽」這兩個地名呢?這可能與他化用前人詩意有關。王琦認為李白此詩由謝靈運《東陽溪中贈答》二詩中化出,是有道理的。謝詩其一曰:「可憐誰家婦,緣流洗素足。明月在雲間,迢迢不可得。」其二曰:「可憐誰家郎,緣流乘素舸。但問情若何,月就雲中墮。」無論從詞語的相同還是從意境的相似,都可以看出李白此詩確是由這兩首詩概括點化而出。

第五首詩寫越女顧影自憐的嬌媚姿態。唐時鏡湖在會稽、山陰兩縣交界處,如今此湖已不復存在。詩的大意說,鏡湖的水面澄澈,如皎潔的月光,耶溪地方的姑娘皮膚潔白,似晶瑩的霜雪。穿着新妝的姑娘在明淨澄清的水面上蕩舟戲耍,那婀娜嫵媚的倩影倒映在水間,顯得更加嬌妖可愛;那明淨的湖水中滉漾着美的身影,增添了無限的色彩與情趣。人因水而更美,水因人而益清,相得益彰,這種情景不正是所謂的「兩奇絕」嗎?把人和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相互映襯,構成一副美麗動人的藝術畫面,確實可謂是「別有情致」的。

這五首小詩雖總題名為越女詞,但所詠實非一時一地之事,當是詩人初游吳越時所見的幾個情景的個別記錄。因吳越疆域毗連,自然地理狀貌與民情風俗相似,而且這五首小詩的形式與語言風格亦頗相近,故統而言之也未嘗不可。還應指出,五首詩選擇的角度不同,塑造的人物性格各異,但組合在一起卻可以給人一個總的印象,即吳越女子相貌美麗,膚色皙白,性格淳真開朗,樸素大方。她們摯愛人生,熱烈大膽地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眉目艷星月」的「吳兒女」也好,「賣眼擲春心」的「吳兒」也好,「佯羞不出來」的「採蓮女」也好,都能給讀者留下很強烈的印象。在表現方法上,作者善用白描的筆法,抓住帶有特徵的景物和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細節,寥寥數語便勾畫出一個生動逼真的人物形象,筆墨很洗鍊簡潔。語言方面自然流暢,毫無雕琢板滯之感,清新可愛。[2]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3]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他與杜甫並稱為「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

李白詩中常將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視頻

一代詩人 李白

康震:大詩人李白的氣韻與風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