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趨觸性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目錄

名詞解釋

在動物行為中有接觸固體的傾向,換言之,動物存在對接觸刺激的趨性,這類行為稱為趨觸性或趨固性。

趨觸性是指動物對其所賴以生存的基底所具有的定向作用

正趨觸性

主動趨向基底面的叫正趨觸性,正趨觸性隨處可見,昆蟲對其身體與其他物體之接觸有不同之反應,例如蟑螂、蝨子等,常潛藏於狹小之縫隙間,以保持身軀與周圍物體之接觸,謂之正趨觸性,這對昆蟲之隱密性影響甚大。

負趨觸性

主動背離基底面的稱為負趨觸性,負趨處性較少見,如蝙蝠飛行時可通過回聲定位而避開一切固體障礙物,即是負趨觸性。

魚類對外界固體刺激而產生的定位反應,又稱趨固性。魚類的趨觸性是依靠魚類的觸覺來實現的。在觸覺中除神經末梢外,遍布於魚體皮膚及觸鬚上的味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鰻鱺穿越狹縫、底層魚類具有使身體局部貼靠海底或岩礁等特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