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辛追夫人

辛追夫人一般是指「馬王堆漢墓古屍」馬王堆漢墓古屍是指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東郊一座漢朝下葬墓地中發現的一具女屍,其身份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素有「東方睡美人」之稱。她為世界醫學提供無雙範本,文化貢獻巨大。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馬王堆漢墓古屍

所屬國家:中國

出土點:湖南省長沙市東郊

身份: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

外文名稱:Mawangdui tombcorpse

出土日:1972年

西方人稱:東方的「龐培城」

考古機構: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湖南省博物館

漢墓介紹

馬王堆漢墓古屍素有「東方睡美人」之稱,她為世界醫學提供無雙範本,文化貢獻巨大,幾輩子也研究不完。1972年長沙市東郊五里碑附近有一處土丘,相傳為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此處有兩座面積相當、頂部呈圓狀的土冢,傳說是長沙王劉發安葬母親唐氏(生母)和程氏二姬之處,故稱「雙女冢」。

發掘背景

20世紀70年代初,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備戰時期。這一年的7月30日,離馬王堆不遠的一家部隊醫院選擇了地勢高的兩座土冢開挖防空洞。醫務人員在打孔探測作業時,突然從孔里冒出一股涼氣,有人用水灌孔,結果灌入的水竟被反濺出來。於是,各種不同版本的猜疑評說在當地傳開了。面對不可思議的奇怪現象,部隊醫院將此情況報告了湖南省博物館,由此拉開了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的帷幕。揭開墓葬的神秘面紗,考古研究人員做了大量、複雜的前期準備工作。

1972年初,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館考古人員開始了東邊土冢的挖掘,挖開封土露出斜坡墓道和四級台階的長方形墓穴,通過進一步深挖時發現一層白膏泥,取出白膏泥後,又發掘出了大量的木炭,清除木炭便見泛黃的竹蓆,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掀開深埋於地下的26張竹蓆,一座巨大的槨室就完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整個槨室由厚重的松木板料構築而成,長6.73米、寬4.9米、高2.8米,四塊隔板以「井」字形把槨室分為四個部分,內外繪製着吉祥圖案,以朱漆為內黑漆為外輔之,居中為殮屍的內棺。以兩道質地精良的帛束纏蓋棺,如此精美的錦繡飾品在以往墓穴發掘中也屬罕見。考古人員開棺後驚奇地發現,雖歷經2000多年,然而棺內這具女屍保存完好,考古專家把這座墓穴定為1號墓。

馬王堆漢墓的墓葬形制與棺槨結構,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1]原來馬王堆地勢較高,造墓時先在山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墓底長7.6米、寬6.7米,下置墊木與兩層底板;在龐大的槨室和四層套棺(第四層為直接殮屍的內棺)上部覆蓋頂板和兩層蓋板,採取扣接、套榫和栓釘接合等工藝方法製成,約用木料達52立方米;再用版築法夯築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墓底和槨室周圍塞滿厚達0.4~0.5米、總重量約5000公斤的木炭,木炭具吸水、防潮以保持墓穴內乾燥的功效;在木炭外圍堆積了厚達1.3米左右的白膏泥,白膏泥粘性強,滲透性低,對墓穴密封起了決定性作用;然後層層填土,夯實密固,堆積成高約16米的土冢,使深埋地下的槨室形成恆溫、恆濕、缺氧、無菌環境,將棺槨、墓主屍體及隨葬物都完好地保存了下來。1973年底,考古人員對西冢進行發掘,於1974年初完成,然而墓穴內白膏泥堆積較薄,且分布不勻,密封程度較差而遭到嚴重的破壞,考古人員將此墓編為2號墓。在發掘2號墓的同時,位於1號墓南邊的3號墓也被發現了,3號墓結構與1號墓基本相似,但規模略小,保存下來許多珍貴隨葬物,但在埋葬時由於白膏泥固封不嚴實,導致部分陪葬品腐爛。

參考文獻

  1. 漢朝故事辛追夫人,風雅分享,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