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鄒韜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鄒韜奮

來自 搜狗網 的圖片

中文名:鄒韜奮

鄒韜奮(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原名鄒恩潤,乳名蔭書,曾用名李晉卿,江西餘江人[1] ,出生於福建永安,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近代中國著名記者和出版家[2]

鄒韜奮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運動,與沈鈞儒、厲麟似等人組織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國會。鄒韜奮1944年7月24日,鄒韜奮去世,終年48歲[3]

快速導航:詞條圖冊關係表

中文名 :鄒韜奮

出生地 :福建永安

別名 :鄒恩潤

職業 :新聞記者、政論家、出版家

畢業院校 :聖約翰大學

主要成就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出生日期 :1895年11月5日(乙未年)

逝世日期 :1944年7月24日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代表作品:全民抗戰、萍蹤寄語

祖籍 :江西餘江縣潢溪鄉渡口村

目錄: 1人物生平: 擔任主編: 愛國救亡: 宣傳抗日: 全民抗戰: 離渝赴港: 與世長辭: 2個人成就: 創建報刊: 政治作為: 韜奮精神: 3主要作品 4人物評價 5詞條圖冊

1人物生平

擔任主編 民國十五年(1926年)10月,原《生活》周刊主編轉入銀行界任事,《生活》周刊改由鄒韜奮擔負編輯責任。鄒韜奮得以從事自己夢寐以求的新聞出版工作。他決定根據

社會和讀者需要,從內容到形式,對《生活》周刊進行一次大幅度的革新。他確定該刊的宗旨為「暗示人生修養,喚起服務精神,力謀社會改造」。

民國十九年(1930年),為滿足日益擴大的讀者需求量,鄒韜奮又成立了「書報代辦部」,專辦讀者服務業務,以後逐步發展成為在全國擁有分支店及辦事處達五六十處之多

的生活書店。

鄒韜奮在辦刊物的過程中,注重聯繫群眾。7年裡,《生活》周刊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刊物,一躍發展成為「風行海內外,深入窮鄉僻壤的有着很大影響的刊物」;發行量最高達

到15.5萬份,「創造了當時期刊發行的新紀錄」。《生活》周刊自鄒韜奮接辦的那一天起,就敢於同黑惡勢力作鬥爭,力圖「求有裨益於社會上的一般人」,久而久之,它漸

漸變為「主持正義的輿論機關」,因而,鄒韜奮為黑暗勢力所不容。

愛國救亡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充滿一腔愛國熱情的鄒韜奮,按捺不住心中的忿懣和悲痛,他堅決反對國民黨政府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內」的

不抵抗政策,接連在《生活》雜誌上發表文章,痛陳國事,號召全國未死盡人心的人「組織起來,擴充起來,共同奮鬥,共同制裁已死盡人心的人之行為」。他積極支持各地

的愛國運動,並為十九路軍等愛國志士籌集資金,奔走呼喊。《生活》周刊高舉「抗日救國」的旗幟,成為以宣傳團結抗戰、譴責投降賣國為中心內容的輿論陣地。

1932年7月成立生活書店,任總經理。生活書店成立後,團結了一大批進步作者,使其在全國各地的分支機構擴展到56家,先後出版數十種進步刊物,以及包括馬克思主義譯著

在內的1000餘種圖書。

鄒韜奮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初,鄒韜奮加入宋慶齡、蔡元培等發起組織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被選為執委,之後,他便積極投入到爭取民眾自由權利的民主運動中。他及《生

活》周刊遭遇的迫害接踵而至,不久被迫流亡海外。

1935年8月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上海創辦《大眾生活》周刊,旗幟鮮明地支持「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期間,他擔任上海各界救國會與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的領導工作。

宣傳抗日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月29日,《大眾生活》出至第16期,被國民黨政府查封。鄒韜奮於1936年2月出走上海,前往香港。為了能夠公開發表抗戰救國主張,傳播各地信

息,他到香港後不久,就開始和好友金仲華一起,着手籌辦《生活日報》。經過幾個月的日夜苦幹,終于于6月7日出版了《生活日報》。在發刊詞中,鄒韜奮明確提出,「本

報的兩大目的是努力促進民族解放,積極推廣大眾文化」,力求「從民眾的立場,反映全國民眾在現階段內最迫切的要求」。該報問世後,積極宣傳抗戰救亡思想,不到兩

月,影響所及甚遠,有力地推動了西南的愛國救亡運動。但鑑於香港偏安一隅,地利不便,信息閉塞,鄒韜奮遂根據讀者要求,宣告從8月1日起移至上海出版。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月31日,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立,鄒韜奮又被選為執委。同年7月31日,鄒韜奮和沈鈞儒、陶行知、章乃器等四人聯名發表《團結禦侮的幾個基本

條件與最低要求》的公開信,進一步闡發了救國會的抗敵救國主張。文中分析了國內形勢,指出國難當頭之際,全國各黨派各方面,應該停止紛爭,「共同聯合起來抗日救

國」。他們特別對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表示贊同,呼籲蔣介石及國民黨政府,「應該趕快起來促成救亡聯合陣線的建立,應該趕快消滅過去的成見,聯

合各黨各派,為抗日救國而共同奮鬥。」該信對抗日救亡聯合戰線的建立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同年8月份,移至上海的《生活日報》,因國民黨政府的種種干涉而未能復刊。鄒韜奮便根據實際情況,將該刊副刊「星期增刊」復刊,並加以擴充,更名為《生活星期刊》,繼續在上海高舉抗日救亡的大旗,支持各地的抗日愛國運動。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22日深夜,國民黨政府以「危害民國」罪,逮捕了鄒韜奮和救國會的其他領導人沈鈞儒、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時共七人,製造

了震驚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國民黨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和不平,各地紛紛組織遊行、集會等活動,聲討國民黨政府,強烈要求釋放關押入獄的7位愛國人士。在

243天的獄中生活里,鄒韜奮始終以一個堅強的愛國民主戰士的姿態,同反動派針鋒相對,「戰而不屈」,表現出無畏的革命風範及英勇的鬥爭精神。

全民抗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全國人民的強大壓力下,7月31日,國民黨當局不得不將鄒韜奮等7人釋放出獄。面對國人的支持和努力,鄒韜奮心裡十分感動,他由

衷地表示:「我們報答之道,只有更努力於救國運動,更致力於大眾謀福利的工作。」

同年8月19日,鄒韜奮在上海創辦了《抗戰》三日刊,次年7月該刊與柳湜主編的《全民》周刊合併,更名為《全民抗戰》三日刊。為了滿足全國各界朋友的愛國民主要求,他

還先後出版了《全民抗戰》戰地版五日刊和《全民抗戰》通俗版周刊,在上海出版了《抗戰畫報》六日刊。這些刊物均以宣傳抗戰救國,爭取民主權利為中心內容,波及範圍

之廣,影響力之大,在當時均屬罕見。《全民抗戰》銷售量突破30萬份,居全國刊物發行量之冠,鼓舞了抗擊日本法西斯的鬥志,有力地推動了愛國民主運動的發展。

離渝赴港

從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4月起,國民黨當局陸續對生活書店分店進行封閉或迫令停業;所出圖書,一律禁止或沒收,甚至連經過審查及在內政部註冊的,也無一例外。到民

國三十年(1941年)2月,除重慶分店外,生活書店在國統區內的50餘家分店全被封閉,所有職工均被逮捕或遣散。鄒韜奮對此怒不可遏。接連向國民黨政府提出強烈抗議。

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23日,在第二屆國民參政會第一次會議行將開幕之際,鄒韜奮憤然辭去國民參政員之職,隻身一人,離渝赴港,決心「願以光明磊落的辭職行動,喚起國人對於政治改革的深刻注意與推進」。鄒韜奮到達香港後,更積極致力於政治活動,為實現民主政治奔走呼喊,他對於陰謀出賣國家,破壞抗戰之惡勢力,「則一息尚存,誓當與之奮鬥到底」,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誓與惡勢力鬥爭到底的決心。

民國三十年(1941年)5月17日,鄒韜奮在香港重辦《大眾生活》。在復刊詞中,他大聲疾呼:「擺在全國人民面前的緊急問題,就是如何使分裂的危機根本消滅,鞏固團結統一,建立民主政治,由而使抗戰堅持到底,以達到最後的勝利。」該刊發行後,受到海內外讀者的熱烈歡迎,銷數很快達到10萬份。

同年6月7日,鄒韜奮與救國會留港代表茅盾、長江、金仲華等9人聯合發表了《我們對於國事的態度和主張》一文,進一步表達了要求進行民主政治改革的強烈願望。

鄒韜奮還經常以撰稿人身份,在《保衛中國大同盟》英文半月刊和救國會同仁所辦的《救國叢書》上發表文章,陳述自己的政治觀點。此外,他還根據親身的經歷和感受,撰寫出長篇史料《抗戰以來》,意在以光明磊落的公開言行,為着中國政治的光明前途,為着中國抗戰建國的光明前途,「喚起國人對於政治改革的認識和努力」。

與世長辭

這時,鄒韜奮不幸患耳癌,被迫回上海就醫。他忍受耳癌襲來的刻骨疼痛,伏在床上,趕寫了《患難餘生記》一書(未完成)和《對國事的呼籲》一文。談到關於考察蘇北根據地的印象時,鄒韜奮在書中寫到:「當我在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親眼看到民主政治鼓舞人民向上精神,發揮抗戰力量,堅持最殘酷的敵後鬥爭,並團結各階層以解決一切困難的情形,我的精神極度興奮,我變得年輕了。我對於偉大祖國更看出了前途光明。我正增加百倍的勇氣和信心,奮勉自勵,為我偉大祖國與偉大人民繼續奮鬥。」

彌留之際,鄒韜奮口授遺囑,鄭重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申請:「請中國共產黨中央嚴格審查我一生奮鬥歷史。如其合格,請追認入黨。」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7月24日,鄒韜奮帶着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眷戀和深情,與世長辭,享年48歲。

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對其一生及其從事的事業給予高度評價。[3]

2個人成就

創建報刊

他主編《生活周刊》,創辦生活書店和著名的三聯書店,在20世紀30~40年代的中國影響很大。鄒韜奮在辦刊物的過程中,注重聯繫群眾。7年裡,《生活周刊》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刊物,一躍發展成為「風行海內外,深入窮鄉僻壤的有着很大影響的刊物」;發行量最高達到15.5萬份,「創造了當時期刊發行的新紀錄」。《生活周刊》自鄒韜奮接辦的那一天起,就敢於同黑惡勢力作鬥爭,力圖「求有裨益於社會上的一般人」,久而久之,它漸漸變為「主持正義的輿論機關」,因而,鄒韜奮為黑暗勢力所不容。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獲釋,在上海創辦《抗戰》日刊。上海淪陷後,轉至武漢,繼續主編《抗戰》。武漢淪陷後,到重慶創辦和主編《全民抗戰》。主要著作收入《韜奮文集》。

政治作為

鄒韜奮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回國後,他在上海創辦了《大眾生活》周刊,曾旗幟鮮明地支持一二·九學生的愛國運動。期間,擔任上海各界救國會與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的領導工作。民國三十五年(1936年)11月,因積極宣傳抗日,他同救國會的其他領袖沈鈞儒等被國民黨當局逮捕,成為著名的救國會七君子之一。

抗戰爆發後,他利用國民參政員的身份,反對和揭露國民黨反動當局消極抗日的種種倒行逆施和專制暴行,還多次向中國共產黨提出入黨要求。民國三十年(1941年)皖南事變游擊區,並輾轉來到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後因病被秘密護送到上海治病。病中口授遺囑再次表達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願望和要求。病逝後兩個月遺願終於實現。[1]

韜奮精神

出版、讀書界中人說,韜奮一生辦刊物、辦報紙、辦書店,他提倡和身體力行的主旨是「竭誠為讀者服務」,那種報務精神便是韜奮精神。新聞界人士認為,韜奮的文章從來不畏權勢,勇於一貫地講真話,他批評時弊不怕得罪人,力主言論自由的精神就是韜奮精神。政論家認為,韜奮之所以在輿論界獨樹一幟,是他在抗戰前國民黨對日本妥協時期,他不避個人安危,力主抗日,在抗戰以後,他所辦的刊物和書店,一直高舉着抗日的大旗,他的愛國思想正是韜奮精神。同時,他從事的事業遭受着無數次的挫折,他依然百折不撓,始終堅守着他的信念,反動派將他辦的刊物一個個封閉,他一個個重新建立,又將他創辦的生活書店全數封國民黨迫害而被迫流亡,但他一直到停止呼吸時仍為他的理想而奮鬥不息。這種為真理而戰鬥不屈的精神,同樣是我們要永遠學習和汲取的韜奮精神。

3主要作品

著作書目 出版年份 作品 出版社 1931—1933 小言論(1—3集) 生活 1933 韜奮漫筆(散文) 生活 1934—1945 萍蹤寄語(1—3,散文) 生活 1936 小言論選集(時事評論) 生活 1936 萍蹤寄語選集(散文) 生活 1936 大眾集(評論) 生活 1936 坦白集(散文) 生活 1936 漫筆(散文) 生活 1937 展望(評論) 生活 1937 經歷(回憶錄) 生活 1937 韜奮言論集(雜文) 生活 1938 激變(評論) 生活 1938 再厲集(散文) 生活 1939 韜奮時事論文集 中流書店 1940 萍蹤憶語(散文) 韜奮出版社 1940 憲政運動論文集 生活 1941 抗戰以來(散文) 韜奮出版社 1945 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理論) 韜奮出版社 1946 患難餘生記(散文) 韜奮出版社 1946 對反民主的抗爭(散文) 韜奮出版社 1948 韜奮文錄 韜奮出版社 1955 韜奮文集(1—3集) 文聯

翻譯書目

出版年份 作品名稱 出版社 1933 革命文豪高爾基 上海生活 1934 高爾基蘇聯美·亞歷山大康恩著 韜奮出版社 1937 讀書偶譯 韜奮出版社 1946 蘇聯的民主英國斯隆著 生活書店 不詳 一個女子戀愛的時候 不詳

4人物評價

時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書記、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要好好學習鄒韜奮辦《生活》的作風,通俗易懂,精闢動人,講人民大眾想講的,這就是方針。「鄒韜奮同志經歷的道路是中國知識分子走向進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中共領袖毛澤東: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1944年11月15日題詞)

周恩來和夫人鄧穎超:憂時從不後人,辦文化機關,組救國團體,力爭民主,痛掊獨裁,哪怕冤獄摧殘,宵小枉徒勞,更顯先生正氣;歷史終須前進,開國事會議,建聯合政權,準備反攻,驅除日寇,正待吾曹努力,哲人今竟逝,倍令後死神傷。(挽鄒韜奮聯)

時任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愛國志士,民主先鋒。(挽鄒韜奮聯)

著名學者郭沫若:「你並沒有離開我們,你還活着,你還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每一個青年的心裡,千千萬萬人民大眾的心裡。你是活着的,永遠活着的,從中國歷史上,從我們人民的心目中,誰能夠把鄒韜奮的存在滅掉呢?」(在鄒韜奮的追悼會上演講)

5詞條圖冊 鄒韜奮鄒韜奮 參考資料: 1. 新中國英雄模範人物:鄒韜奮_共產黨員網

共產黨員網[引用日期2021-06-22] 2. [組圖]鄒韜奮:走向進步,走向革命-新華網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1-06-10] 3. 重慶黨史網

重慶黨史網[引用日期2021-06-10] 詞條標籤: 文學家人物 width="300">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