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鍾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鍾惺

大明
籍貫 江西永豐縣
出生 1581年8月25日 (辛巳七月二十七日)
配偶 黃氏
親屬 曾祖鍾弘仲,祖鍾山,父鍾一貫,嗣父鍾一理,母馮氏;嗣母陳氏
出身
  • 萬曆三十八年庚戌科進士
著作

鍾惺(1581年8月25日-1624年),字伯敬,號退公、退谷退庵,別號晚知居士江西永豐縣人,湖廣承天府景陵縣民籍,治《詩經》,年二十九歲中式萬曆三十八年庚戌科第三甲第八名進士。

辛巳七月二十七日生,行一,曾祖鍾弘仲;祖鍾山;父鍾一貫,嗣父鍾一理,貢士;母馮氏;嗣母陳氏。嚴侍下,妻黃氏,弟愫;恬;悌;快,子肆夏(庠生);陔夏;納夏。由□生中式癸卯鄉試十一名舉人會試中式十七名。

授吏部觀政授行人司行人,乙卯貴州主考,丙辰□□□□□□戊午實補工部都水司主事[1]明代竟陵派文學家。著有名篇《浣花溪記》、《遊武夷山記》及《夏梅說》等。

經歷

其生父為鍾一貫。因為伯父鍾一理無子嗣,所以便過繼給他。明代沈春澤言其性情嚴冷。

鍾惺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考取進士,曾任工部主事。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與林古度泰山。官至福建按察司僉事提督學政。天啟三年因丁父憂而辭官歸鄉,閉戶讀書,室名隱秀軒。但卻遭福建巡撫南居益上書彈劾他「公然棄名教而不顧,甚至承親諱而冶遊」,敗壞文人形象。[2]一年後,鍾惺去世,譚元春為其撰銘,力稱鍾惺為孝親之人,「未嘗一日忘生嗣父母,恩養教誨,言之哽咽,不能竟其詞。」雖然譚氏極力維護鍾氏的人格,卻引來閻若璩的批評,所謂「墓銘不為隱避、不為微詞,反稱其『哀樂奇到,非俗儒所能測』。」鍾惺晚年入寺院,卒於天啟五年六月。[3]有《隱秀軒集》傳世。顧炎武其後在《日知錄》提到世人只欣賞鍾惺的評點著作,「忘其不孝貪污之罪,且列之為文人矣」。自顧炎武的抨擊以來,清初文士在提倡「經世致用」的文風下,強調個人的道德修持,[4]均不滿鍾惺居喪出遊武夷山,違背禮俗。亦連帶抨擊竟陵派

鍾惺能詩文,冠絕一時,公推為竟陵派之首,與譚元春合稱竟陵體或鍾譚體。他提倡「勢有窮而必變,物有孤而為奇」,寫作別具風格,「求新求奇」、「孤行靜寄」。吳景旭說:「伯敬詩清迥自異,全用歐九飛蓋橋玩月筆法,與譚友夏選《古唐詩歸》,一時翕然稱之。」[5]鍾惺與譚元春為摰友。當他身故後,譚氏作《喪友詩三十首》及《乙丑歲除夕感蔡敬夫鍾伯敬二公之亡賦十二韻示弟》。


譚元春《退谷先生墓誌銘》:

註釋

  1. 《萬曆三十八年庚戌科序齒錄》
  2. 李長春撰:《明實錄附錄·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卷七
  3. 譚元春〈退谷先生墓誌銘〉云:「生於萬曆甲戌七月二十七日,沒以天啟四年六月二十一日。」明言其卒年是天啓四年。但譚氏作〈喪友詩三十首〉,詩前引言:「予與鍾子交,庶為近古。起萬曆乙巳,訖天啟乙丑,蓋二十有一年。」這裡提到鍾惺卒於天啟乙丑,即天啟五年。另徐波〈鍾伯敬先生遺稿序〉亦稱鍾惺「乙丑六月捐館舍」。
  4. 林保淳:《經世思想與文學經世––明末清初經世文論研究》
  5. 歷代詩話》卷七十九

參考書目、文章

  • 鍾惺,《問山亭詩序》
  • 周振甫張中行,《古文名著串講評析》
  • 祝誠,《鍾惺生卒年考辨》(1986年《鎮江師專學報》第三期)
  • 張業茂,《鍾惺生卒年及譚元春卒年考辨》
  • 陳廣宏,《鍾惺年譜》
  • 徐波,《鍾伯敬先生遺稿序》

外部連結及參考來源

Template:萬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試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