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鈎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鈎吻

中文學名:鈎吻

拉丁學名:Gelsemium elegans
(Gardn. & Champ. ) Benth.

別稱:胡蔓藤、斷腸草、
爛腸草、朝陽草、大茶藥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捩花目

科:馬錢科

屬:鈎吻屬

鈎吻(學名:Gelsemium elegans (Gardn. & Champ. ) Benth.),是馬錢科、鈎吻屬常綠木質藤本,小枝圓柱形,幼時具縱棱;葉片膜質,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除苞片邊緣和花梗幼時被毛外,全株均無毛。葉片膜質,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種子扁壓狀橢圓形或腎形,邊緣具有不規則齒裂狀膜質翅。5-11月開花,7月至翌年3月結果。[1]

形態特徵

常綠木質藤本,長3-12米。小枝圓柱形,幼時具縱棱;除苞片邊緣和花梗幼時被毛外,全株均無毛。葉片膜質,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2厘米,寬2-6厘米,頂端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側脈每邊5-7條,上面扁平,下面凸起;葉柄長6-12毫米。
花密集,組成頂生和腋生的三歧聚傘花序,每分枝基部有苞片2枚;苞片三角形,長2-4毫米;小苞片三角形,生於花梗的基部和中部;花梗纖細,長3-8毫米;花萼裂片卵狀披針形,長3-4毫米;花冠黃色,漏斗狀,長12-19毫米,內面有淡紅色斑點,花冠管長7-10毫米,花冠裂片卵形,長5-9毫米;雄蕊着生於花冠管中部,花絲細長,長3.5-4毫米,花葯卵狀長圓形,長1.5-2毫米,伸出花冠管喉部之外;子房卵狀長圓形,長2-2.5毫米,花柱長8-12毫米,柱頭上部2裂,裂片頂端再2裂。
蒴果卵形或橢圓形,長10-15毫米,直徑6-10毫米,未開裂時明顯地具有2條縱槽,成熟時通常黑色,干後室間開裂為2個2裂果瓣,基部有宿存的花萼,果皮薄革質,內有種子20-40顆;種子扁壓狀橢圓形或腎形,邊緣具有不規則齒裂狀膜質翅。花期5-11月,果期7月至翌年3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省區。生海拔500-2000米山地路旁灌木叢中或潮濕肥沃的丘陵山坡疏林下。分布於印度緬甸泰國老撾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模式標本采自中國香港

生長習性

鈎吻屬於不耐低溫、又怕高溫的短日照植物,怕霜凍,喜光,在樹林內很少有生長,多生長在陽光充足的路邊、村邊、高壓線路下。在樹林邊雜草生長不旺的灌木叢中可連片生長。

繁殖方法

播種地畦帶溝寬1.3米,畦高20-25厘米,畦面需整平耙細,最好再用40孔目篩過的細黃泥鋪墊一層,厚0.5-1厘米。有條件的可提早一個星期整好地,用50%辛硫磷1000倍液澆濕畦面,然後蓋上塑料薄膜,在太陽光下曝曬一星期,讓高溫和藥物殺死雜草幼苗和地下害蟲,處理後的畦面上即可撒播種子,每平方米播種子量為2克,播種後不應蓋土,因種子小,邊緣沿展種翼寬,蓋土後種苗不容易頂出覆蓋的土層,但種子播後必須用噴霧器噴濕,上搭塑料小拱棚,再用50%-70%透光率的遮陽網遮光,且常用噴霧器噴水保濕,播種後氣溫在25-30℃時,種子6-10天左右可見露白,15天左右兩子葉多數展開,苗期在3片真葉時,即可移栽到穴盤上假植。採用穴盤育苗的,苗齡在6-8片真葉時即可帶土移栽到大田。

栽培技術

種植地的選擇:種植土地、水源、空氣必須達到克GAP(中藥材生產規範)要求,最好選擇山邊農田,特別是利山區拋荒田,土壤較肥沃,排灌方便,道路交通較便利,土壤含有機質較高,pH值為5-6.5之間的地塊。
定植與基肥:胡蔓藤屬多年生植物,因此,必須深耕,下足基肥,可用雞欄糞20-30袋/666.7平方米,每袋20-30公斤,注意施到底層。整畦標準為畦寬0.8-1.0米,溝寬0.3米,畦高0.3米,畦中間單行種植,株距25-30厘米,密度1400-2400株/666.7平方米。
追肥:栽植後每隔1星期澆施1次速效化肥,氮肥和磷肥用碳銨加過磷酸鈣較經濟,或採用三元複合肥兌水稀釋施用為妥,有條件最好施用腐熟的稀薄人糞尿,連續澆施3-4次。以後每次採收後勻施1次禽畜廄肥,每次20包/666.7平方米,每包20-30公斤,從畦邊開溝深施,施後培土。再輪到下茬收成後,從畦的另一邊開溝深施等量禽畜廄肥1次,施後培土。中藥材克AP栽培要求,不論基肥或是追肥都不能使用城市垃圾和醫院垃圾及其糞便。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祛風,攻毒,消腫,止痛。治疥癩,濕疹,瘰癧,癰腫,疔瘡,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神經痛。

各家論述

①《本經》:"主金瘡,乳痓,中惡風,咳逆上氣,水腫。"
②《別錄》:"破症積,腳膝痹痛,四肢拘攣,惡瘡疥蟲。"
③《蜀本草》:"主喉痹咽中塞、聲變,咳逆氣,溫中。"
④《生草藥性備要》:"祛風毒,洗螆癩。"
⑤《本經逢原》:"紫者破血積,青者破痰積。"
⑥《嶺南採藥錄》:"不論根莖葉,以之煎水外洗,能散風熱毒,洗疥癩及癬。凡花柳毒、下疳,以之煎濃汁,浸二、三次。"
⑦《廣西藥植圖志》:"搗爛外敷治跌打瘀腫,外傷出血,梅毒惡瘡,風痹;制膏敷貼消腫瘤。"
⑧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攻毒拔毒,殺蟲,止癢,散瘀止痛。治皮膚濕疹,跌打損傷,閉合性骨折。"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或煙熏。
注意本品有劇毒,只作外用,切忌內服。 《本草經集注》: 半夏為之使,惡黃芩。

附方

①治疥癩:斷腸草、白芷、青黛、五倍子、枯礬、馬前子、蛇退各二錢,梅片四分,松香、雄黃各一錢五分。共為細末,以蠟油熔化和藥膏貼之。(《嶺南草藥志》)
②治瘰癧:斷腸草根,紅老木薯,二味酌量。共搗爛,用酸醋煎一小時取起,候冷敷患處,連敷三天。 (《嶺南草藥志》)
③治癰瘡腫毒:生斷腸草四兩,黃糖五錢。共搗敷患處。(《廣西藥植圖志》)
④治癰疽:斷腸草曬乾研末後,混合凡士林,製成軟膏敷患處。(《嶺南草藥志》)
⑤治遠年臁瘡:鮮大茶藥一斤,煎水洗患處,日洗數次,洗後將藥葉一張貼瘡口。(《嶺南草藥志》)
⑥治瘭疽:大茶藥葉、石灰。二味搗爛,貼患指第三節,有膿即潰,無膿即消。(《嶺南草藥志》)
⑦治風濕關節痛:干斷腸草一兩,防風二錢,獨活一錢。共研粗末,用紙卷燒煙熏患處。(《廣西藥植圖志》)
⑧治刀傷:斷腸草搗爛,敷傷口。(《嶺南草藥志》)

參考來源

  1. 鈎吻_中藥材, 中醫世家,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