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錫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錫金一般指錫金邦,錫金位於喜馬拉雅山南坡,是印度的邦,面積7096平方公里,海拔超過1500米,人口約61萬人,居民信奉婆羅門教佛教。錫金曾經是一個王國,1975年在印度的操縱下,錫金舉行全民投票,廢除錫金王國,加入印度,第12代國王佩登東杜南嘉流亡美國

清朝期間,哲孟雄西藏的藩屬國,錫金與中國西藏、不丹尼泊爾接壤。南部為肥沃的谷地,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1]

中國政府於2003年6月23日正式承認了錫金為印度的一個邦的既成事實。

地理位置

錫金邦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錫金邦東面與不丹毗鄰,西面與尼泊爾接壤,北面與中國西藏交界,南面與印度西孟加拉邦鄰接。

自然環境

地形

錫金境內多山,平坦地區很少。土地幾乎都在海拔1500米以上,各地海拔差異大。全境西、北、東三面被高山圍繞,如馬蹄形。東部是棟基亞山脈,西部以辛加利山脈與尼泊爾為界,辛加利山脈上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海拔8586米,位於尼泊爾和印度的邊界上。全境為蒂斯達河流域,蒂斯達河被視為錫金的「母親河」。

氣候

因各地海拔差異大,氣候差異亦大。全境除北部邊境地區外降水充沛,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年降水量3000毫米至4000毫米。通常每年10月至次年2月屬于晴朗天氣,而3月會開始出現雷暴雨跡象,到了6月至9月則由於西南季候風的存在而多轉變為雨季。

能源

水力資源豐富,共有大小水電站21個。

人口

錫金人口為61.06萬(2011年)。主要分布於中、西及南部。民族主要包括尼泊爾移民(占人口75%)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如:菩提亞人(又稱錫金族占16%)、雷布查族(占13%)、藏族等等。

雷布查族是錫金最早的居民,屬來自亞洲東部的黃色人種。在8世紀前,他們就生活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麓地帶。菩提亞族最初居住於西藏自治區東部康區一帶,因在17世紀建立了錫金歷史上的首個王國而成為當地的早期統治者。而尼泊爾族移民則是在19世紀錫金淪為英國殖民地時,因為開發需要才被英國殖民政府大量引入到錫金南部的。

語言

錫金邦有十一種官方語言:尼泊爾語、不丹語、雷布查語、林布語、尼瓦爾語、拉伊語、古隆語、蘇努瓦爾語、塔芒語、雪巴語、英語是文書用語。

宗教

錫金族人大多數信奉藏傳佛教(喇嘛教)中的紅教,而尼泊爾族人與印度人(移民)則大部分信奉印度教。另外,雷布查族人當中大多數信奉藏傳佛教(喇嘛教),小部分信奉基督教。

歷史

錫金面積7100平方公里,人口61.06萬,75%為尼泊爾族,其餘為錫金族和雷布查族等,信奉喇嘛教和印度教。1890年錫金淪為英國的被保護國。1950年又成為印度的被保護國,1973年4月,印度開進錫金,接管了錫金政府的一切權力。

翌年7月又使錫金議會通過《政府法》,規定錫金政府可參加印度的政治機構。9月印度議會又通過憲法,規定錫金為印度的「聯繫邦」,1975年4月,印度政府再次出動軍隊解散錫金的王宮衛隊,軟禁國王並使錫金議會通過決議,廢黜國王,4月23日印度議會通過決議把錫金變成印度的一個「邦」。被廢黜的錫金國王在紐約病逝後,王儲旺楚克·滕辛·納姆加爾繼位為第十三代國王,新國王表示印度吞併錫金是非法的。

古代歷史

古代中國稱錫金為哲孟雄(Dremojong)。尼泊爾人移居於此稱之為新地方,早期西藏移民稱為登疆,意為稻米之谷。遠在公元7世紀,哲孟雄是吐蕃(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9世紀時,哲孟雄成為獨立的部落,但其境內的寺院仍隸屬於西藏各大寺。

錫金流傳很多神話,但世襲君主國成立前的歷史記載不多。之前錫金是雷布查族的居住地,他們多生活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面山坡地帶。錫金是個富於神話和傳奇的國度,有關古代的史料,留傳下來的很少。有確切記載的第一代國王是蓬楚格·納姆伽爾,其曾祖父是西藏的貴族古魯·塔希。

建立王朝

蓬楚格於1642年登上錫金王位,在他統治下,雷布查人與錫金人融洽相處,從事畜牧和農耕。蓬楚格宣布佛教為國教,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

他將首都建在甘托克,將全國劃分為若干沙古(相當於縣)治理。第三代國王查多爾·納姆伽爾(1700-1717年在位)建造了佩瑪揚策寺(即今天的大寺),還為雷布查人發明了字母。

尼泊爾入侵

1700年尼錫戰爭爆發,尼泊爾的廓爾喀軍隊入侵錫金,攻占錫金當時的首都拉達孜,錫金國王越境逃亡到西藏,在熱日宗的春丕谷避難,作為宗主的達賴喇嘛將此地賜給他使用,這也就是後來的亞東。廓爾喀軍隊繼續向西藏推進,一度占領整個後藏並洗劫班禪喇嘛的駐錫地扎什倫布寺,結果達賴與班禪向清政府請求援軍。

清軍援助

當時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後兩次用兵,最後由福康安和海蘭察統率清軍於1791年將廓爾喀人全部逐出西藏,並越境追擊至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城郊。廓爾喀軍隊在挫敗清軍前鋒後隨即請降,從此成為中國的藩屬,這也是乾隆「十全武功」的最後一件。

清軍擊退尼泊爾後錫金本欲收復其失土,但這時尼錫戰爭中假意援助錫金的不丹軍隊突然攻擊錫金,導致本來就已經被廓爾喀人打得潰不成軍的錫金腹背受敵,結果錫金在提斯塔河谷地以西的大片領土仍然淪於尼泊爾之手,而提斯塔河谷地以東的領土則被不丹占領,錫金只保有提斯塔河上游的領土,比錫金邦大不了多少的區域。

英國入侵

1835年英國人割據大吉嶺和蘭吉德河以南的地區。

1861年迫使錫金簽訂條約,將錫金置於英國的控制之下。

1887年,英國強占錫金,並派駐專員。

1888年,英國出兵西藏,攻占隆吐山、亞東等要隘。中國清廷一意妥協,速派駐藏幫辦大臣升泰前去議和。

1890年2月27日,升泰與英國駐印度總督蘭斯頓(Henry Charles Keith Lansdowne)在加爾各答簽訂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共八款。主要內容為:清廷承認錫金歸英國保護;劃定中國和錫金的邊界;遊牧、通商等問題,留待日後再議。由此錫金淪為英國的「保護國」。

1893年12月5日,又簽訂了《中英藏印續約》,解決遊牧、通商等問題。

19世紀,英國殖民者鼓勵大批尼泊爾人移居錫金南部,被稱為錫金―尼泊爾人。他們砍伐森林,開墾稻田。

英國返還政權

1918年,英國殖民者把政權交還給塔希·納姆伽爾國王。塔希國王實行許多經濟和社會改革,廢除各種無償勞役,徹底檢查稅收制度,廢除地主的行政和司法職能,開始進行土地改革。

被印度吞併

1947年印度與錫金簽訂《維持現狀協定》,繼續往錫金派駐專員。受印度扶持的錫金國家大會黨發起「不合作運動」,要求國王進行「改革」。同年5月9日,國家大會黨政府正式成立,但遭錫金王族強烈反對,群眾運動也日漸興起。

1949年6月初,印度以派兵進駐錫金,接管了成立不到一個月的新政府,並委任印度人拉爾為錫金首相。1950年12月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印度派駐錫金的首席行政官行使首相職權,並派政治專員對錫金的國防、外交和經濟進行全面的控制。

1968年8月,甘托克發生反印示威,要求廢除印錫條約。錫金的第12代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伽爾(1963年―1982年在位)提出錫金要錫金化,要求修改1950年的印錫條約。

1973年4月,印度軍隊開進甘托克,接管錫金政府的一切權力。同年5月8日,印度政府同錫金簽訂《錫金協定》,規定印度政府不僅對錫金的國防和外交「負完全責任」,而且對錫金的內政和經濟「負責」。該協定削弱國王權力,使錫金的內政外交完全控制在印度手中。

印度統治

1974年6月20日,錫金議會通過了由印度擬定的錫金憲法,規定印度政府派駐的首席行政官為政府首腦和議會議長。同年9月《印度憲法修正案》規定錫金為印度的「聯繫邦」,在印度兩院各為錫金設一個議席。1975年2月3日,印度軍隊解散錫金國王的宮廷衛隊,軟禁了錫金國王。同年4月10日,錫金議會通過決議廢黜國王,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4月14日,錫金又為此舉行了「全民投票」,決定錫金的未來,過後印度議會通過決議,正式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

1982年1月29日,錫金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dpal-ldandon-grubrnam-rgyal)在美國紐約逝世,王儲旺楚克·滕辛·納姆加爾(dbang-phyugbstan-vdzinrnam-rgyal)即位,成為錫金第13代國王,他宣布印度對錫金的吞併是非法的。

印度政府吞併錫金後恐怕錫金會再獨立,所以每年都撥一筆補助款項給錫金,所以一般說來錫金要比近鄰孟加拉國要富有,人民生活水平也較高。

標誌

邦旗

原錫金王國國旗的旗地為白色,四周有紅色寬邊,長與寬之比為5∶3,旗面中央是一個法輪。錫金被稱為「山頂王國」,國旗四周的紅邊象徵這個國家周圍由巍峨雄壯、起伏連綿的喜馬拉雅山脈環繞;法輪是佛教的聖物,既表示錫金是一個篤信佛教的國家,又象徵世間萬物輪轉相傳,繁榮進步。

邦徽

錫金邦徽是羅伯特·泰勒在1877年為錫金王朝設計的歐洲風格,相連的十二個環和圍繞的蓮花象徵純潔,頂部歐式風格的頭盔上的海螺代表信仰,飛龍象徵王室,底部銘文為:「如意寶啊,蓮花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