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陳書·袁憲傳出自於《陳書》,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記南朝陳朝史。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 [1]

目錄

原文

袁憲,字德章,幼聰敏。梁武帝修建庠序,其一在憲宅西,憲常招引諸生,與之談論,同輩咸嗟服焉。 大同八年,憲時年十四,被召為國子正言生,謁祭酒到溉,溉目而送之,愛其神彩。在學一歲,父君正遣門下客岑文豪與憲候周弘正,會弘正將登講坐,弟子畢集,乃延憲入室,授以麈尾,令憲樹義。時學眾滿堂,觀者重沓,而憲神色自若,辯論有餘。弘正請起數難,終不能屈,因告文豪曰:「卿還咨袁吳郡,此郎已堪見代為博士矣。」時生徒對策,多行賄賂,文豪請具束脩,君正曰:「我豈能用錢為兒買第耶?」學司銜之。及憲試,爭起劇難,憲隨問抗答,剖析如流。

太建九年,除散騎常侍,兼吏部尚書。憲以久居清顯,累表自求解任。高宗曰:「諸人在職,屢有謗書。卿處事已多,可謂清白,別相甄錄,且勿致辭。」及高宗不豫,憲與吏部尚書毛喜俱受顧命。始興王叔陵之肆逆也憲指麾部分預有力焉後主被瘡病篤執憲手曰我兒尚幼後事委卿憲曰:「群情喁喁,冀聖躬康復,後事之旨,未敢奉詔。」 至德元年,太子加元服,二年,行釋奠之禮,憲於是表請解職,後主不許,給扶二人,進號雲麾將軍,置佐史。皇太子頗不率典訓,憲手錶陳諫凡十條,皆援引古今,言辭切直,太子雖外示容納,而心無悛改。

後主欲立始安王為嗣,嘗從容言之,吏部尚書蔡徵順旨稱賞,憲厲色折之曰:「皇太子國家儲嗣,億兆宅心。卿是何人,輕言廢立!」禎明三年,隋軍來伐,後主遑遽將避匿,憲正色曰:「北兵之入,必無所犯,大事如此,陛下安之。臣願陛下正衣冠,御前殿。」後主不從,因下榻馳去。憲從後堂景陽殿入,後主投下井中,憲拜哭而出。 (節選自《陳書•袁憲傳》,有刪改)

譯文

袁憲,字德章。幼年就聰慧機敏。梁武帝修建學校,其中有一座在袁憲住宅西邊。袁憲經常招入諸生,與他們談論,(他發表的言論)同輩的人都嘆服。大同八年,袁憲十四歲,被朝廷徵召為國學正言生。他拜見祭酒到溉,到溉目送他離開,欣賞他的神采。入學一年,袁憲的父親袁君正派門客岑文豪跟袁憲一道去問候周弘正,恰逢周弘正要登座講學,弟子們全都到齊了,周弘正就邀請袁憲進入講堂,給他一柄麈尾,讓他闡發義理。當時學者滿堂,旁觀者很多,但袁憲面色平靜神態如常,論辯應對自如。周弘正也發起多次詰難,始終不能難倒他,於是周弘正告訴岑文豪說:「你回去和袁吳郡商議一下,這小傢伙現在就可以充任博士了。」那時學生門徒參加策試,大多賄賂考官,岑文豪也提出替袁憲準備禮物,袁君正說:「我怎麼能用錢為兒子買科第呢?」主管學校的官員對此懷恨在心。等到袁憲策試時,他們爭相刁難袁憲,袁憲卻隨問隨答,分析辨析對答如流。

太建九年,袁憲被授予散騎常侍,兼任吏部尚書。袁憲認為自己處於清要顯達的職位太久,多次上表請求解職。高宗說:「許多官員在職,屢次收到檢舉信。而你處理了很多事務,可以說稱得上純潔清廉,另外甄別錄用其他人(的話),就不要再說了。」等到高宗病重臨終之時,袁憲與吏部尚書毛喜都領受了遺詔。始興王陳叔陵叛逆作亂,袁憲指揮部署,他的參與在平息叛亂中起了重大作用。後主病重時,拉着袁憲的手說:「我的皇兒還年幼,我的身後之事就委託你了。」袁憲說:「眾心所望,希望您的聖體康復,處理您身後事的旨意,臣不敢接受。」

至德元年,太子行冠禮,至德二年,舉行了釋奠之禮,這時袁憲上表請求解除自己的職務,後主不答應,還賜給他兩名扶侍護人員,將他晉升為雲麾將軍,給他安排輔佐官吏。皇太子很不遵守典籍制度,袁憲親手寫奏表提出了共十條諫議,都援引古今事例,措辭懇切率直。太子雖然表面上接受,但內心並無悔改之意。後主打算另立始安王為皇位繼承人,曾隨口說了這一想法,吏部尚書蔡徵順着後主的意思稱頌讚賞,袁憲正言厲色地指責他:「皇太子是皇位繼承人,已經深入萬民百姓之心。你是什麼人,敢輕率地談說廢立太子這樣的大事!」 禎明三年,隋朝大軍來襲,後主恐懼慌張將要藏起來,袁憲神情嚴肅地說:「隋軍入侵,一定不會有什麼侵犯,事已至此,陛下要從容處之。臣希望陛下整理好衣冠,御駕前殿。」後主不同意,就下榻跑了。袁憲從後殿景陽殿進入,(看到)後主投井,袁憲一邊行禮一邊哭泣着出來。[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名簡,以字行 。早年從父察讀《漢書》,盡得家學。南朝陳時,任會稽王主簿。入隋,任漢王府參軍。父察曾撰梁、陳二史,未成,遺令他續撰之。

又奉詔與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區宇圖志》。遷代王侑侍讀。入唐,為秦王府文學館學士、太子洗馬。貞觀初,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三年(629),奉詔與秘書監魏徵同撰梁、陳二史,乃據家藏舊稿,兼采謝昊(一作吳)、傅縡、顧野王諸家之書,撰成《梁書》《陳書》。官至散騎常侍。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舊稿。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