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隸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起源

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又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嬴政統一文字後,漢朝復興和發掘傳統文字的歷史:"……秦燒經書,滌盪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而北京大學教授、書法大家李志敏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對當時的社會進步有積極意義,但未必有利於書法藝術的發展[1]。 孝宣皇帝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時,征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為小 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書所載,略存之矣……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 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蓋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但是也有人認為,作為官方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例如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採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是在監獄里創造出來的字體。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創作要點

要取法漢碑和秦漢竹木簡。所謂取法,就是認真刻苦地解讀、體會,而不是浮光掠影。少看當代人的作品,看當代人的作品要看出其缺點和不足。 恰當把握主體的創作狀態。"書寫性"其實就是將書寫過程和創作情緒紙面化。行筆重複,會形成慣性。由生到熟,要避熟趨生。

正確對待風格問題。風格是自然生成的,不能一概而論。風格面貌不強,不必耿耿於懷;已經形成風格面貌的,也不必沾沾自喜或故意迴避。 摺疊編輯本段藝術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字形優美,扁而較寬。官吏[2],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 。

按語:漢隸是我國兩漢書法藝術的象徵。大致風格有:

1.工穩端莊類:如《西嶽華山廟碑》、《禮器碑》、《史晨碑》、《乙瑛碑》、《韓仁銘》、《熹平石經殘石》;

2.方勁古樸類:如《張遷碑》、《鮮于磺碑》、《西狹頌》、《校官碑》;

3.秀麗飄逸類:如《曹全碑》、《孔宙碑》、《劉熊碑》、《趙寬碑》;

4.寬博厚重類:如《衡方碑》、《魯峻碑》、《封龍山頌》;

5.雄放態肆類:如《石門頌》、《楊淮表記》、《夏承碑》;

6.古拙雄渾類:如《郁君開通褒料道刻石》、《裝岑紀功碑》、《郁閣頌》。

視頻

隸書 相關視頻

毛筆書法隸書入門,曹全碑:點與線
硬筆隸書的專用名詞介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