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雨不絕》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前六句寫雨中景物,後二句寫雨際行舟,通過對雨景的描寫表達對江舸逆浪、夔人冒險營運的擔憂之意。

《雨不絕》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此詩當作於公元766年(唐代宗大曆元年),當時杜甫55歲,住在夔州(今重慶奉節)。當年可能雨水較多,此篇前杜甫已有數首詩詠雨。

目錄

基本信息

作者;【唐】杜甫[1]

作品名稱;雨不絕

創作年代;公元766年(唐代宗大曆元年)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雨不絕》

鳴雨既過漸細微,映空搖颺如絲飛。

階前短草泥不亂,院裡長條風乍稀。

舞石旋應將乳子,行雲莫自濕仙衣。

眼邊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歸。

作品注釋

⑴《杜詩演義》:先之以鳴雨,繼之以微雨,故題雲《雨不絕》。

⑵鳴雨:雷雨。邊連寶:大雨易絕,細雨難絕。大雨過而繼以細雨,則倍難絕。諺所謂雨後毛不晴也。

⑶映空:猶陰空,天色昏暗。《通俗文》:日陰曰映。颺(音揚),飛揚。如絲飛,指細雨綿綿。

⑷長條:指柳樹枝條,例如庾信詩"河邊楊柳百尺枝,別有長條踠地垂"(《楊柳歌》),以及杜甫絕句"隔戶楊柳弱裊裊,狂風挽斷最長條"。有人認為"長條"指雨,恐非。仇兆鰲注:草不沾污,見雨之微。風雖乍稀,雨仍未止也。

⑸"舞石"句用典。舞石將乳子,見於《水經注》卷三十八:湘水東南流徑石燕山東,其山有石一,紺而狀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風相薄,則石燕群飛,頡頏如真燕矣。旋應:很快。將:帶領。這句是用傳說中石燕來形容風中的雨點。

⑹《杜律演義》:莫自濕,勸神女莫久行雨,而自濕其衣也。仇注:舞燕將子,記暮春雨。行雲濕衣,切巫山雨。這裡也用了一個典故,出自戰國時期宋玉的《高唐賦》序:昔者先王(指楚懷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⑺舸(音葛):船。何:何其。匆促:匆忙、倉促。

⑻"未待"句是說,未等水流平穩,就逆流而歸。

作品譯文

喧譁的雨已經過去、逐漸變得細微,映着天空搖漾的是如絲的細雨飄飛。

石階前小草沾了泥並不髒亂,院子裡柳條上的風也陡然變得稀少起來。

舞石應立即帶着乳子起飛,且不要因播撒雲層濡濕自己的仙衣。

眼前江船何其匆促,不等到江流平靜就迎着風浪歸去。

詩詞格律

這首七律的用韻方式是首句入韻仄起式。其韻腳是:微飛稀衣歸。韻部均為:上平五微(平水韻)。

鳴雨既過漸細微,映空搖颺如絲飛。

⊙●⊙○●●△,⊙○⊙●⊙○△。

階前短草泥不亂,院裡長條風乍稀。

○○●●○○●,●●○○⊙●△。

舞石旋應將乳子,行雲莫自濕仙衣。

●●○○⊙●●,○○●●●○△。

眼邊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歸。

⊙○⊙●○○●,●●○○●●△。

(說明:○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作品鑑賞

清初學者仇兆鰲《杜詩詳註》:此詩上六句寫雨中景物,末二句寫雨際行舟。風狂雨急,故鳴而有聲,既過則細若飛絲矣。草不沾污,見雨之微。風雖乍稀,雨仍未止也。舞燕將子,記暮春雨。行雲濕衣,切巫山雨。江舸逆浪,杜甫對冒險營運表示擔憂。

清代杜詩研究家浦起龍《讀杜心解》:"望晴之詞,祝其止舞而挾子以游,停雲而振衣適志,已引動欲歸義。乳子本說燕雛,仙衣本說神女,公乃借形挈家歸去之志也,運古入化。"

當代詩人謝頤城認為仇兆鰲對"舞石旋應將乳子,行雲莫自濕仙衣"兩句的註解有問題,浦起龍"運古入化"的評語也不恰當。他認為杜甫借"舞石""將乳子",表示自己將"挈家歸去";借巫山神女的典故"行雲莫自濕仙衣",是提醒自己不能只顧"行雲"、遊覽瀟灑,而延誤了歸程。同時謝頤城認為這首詩最大的毛病是:"舞石"典故用得突兀,不協調。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3]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4]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