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來亞海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來亞海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海上戰役,這場戰役產生了兩個重大的影響至今,其一是大艦巨炮主義式微,未來海戰上空中優勢的重要性將更高以及航空母艦在艦隊的有效性;其二是改變了歐洲各國對日本的印象,不再輕視日本的工業技術與戰術,將其視為亞洲國家中特別的存在。

這一行動發生在1941年12月10日英屬馬來亞東部,近彭亨州關丹,英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和戰列巡洋艦「反擊號」被日本帝國海軍的岸基轟炸機和魚雷轟炸機擊沉[1]

背景

兩艘戰列艦在1941年12月被送到新加坡,作為對日本南進政策的一種威懾。第一海務大臣杜德利·龐德爵士認為,除非皇家海軍派遣大多數最重要的艦隻到新加坡,以實現與估計為9艘日本戰列艦之戰力平衡,不然新加坡不能得到充分的保護。這是不能接受的建議,因為英國人當時正在與德國和意大利交戰需要集中力量。不過,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對在北大西洋和地中海之局勢改善感到樂觀,分配3艘艦艇(包括1艘航空母艦)到該殖民地防守被視為一個重要的妥協,英國需要保護在馬來亞、婆羅洲和海峽殖民地的殖民領土免於軸心國的威脅[2]

丘吉爾「相當大的無知」和「對戰列艦力量的誇大信念」,以及「傾向干預海軍事務」,導致他提出了派遣一個中隊共3艘現代船艦:1艘戰列艦(如「英王喬治五世號」或「威爾士親王號」)和1艘航空母艦(如「可畏號」),會合已經開往印度洋的「反擊號」。他相信這支小艦隊可以作為另一版本的「存在艦隊」以阻嚇日本人的行動,因為德國戰列艦「提爾皮茨號」正在北海;但是,當時沒有確實的計劃以完成這樣一個任務。 原本英國計劃包括調動新的「光輝級」航空母艦「不撓號」提供空中掩護,不過當時不撓號正在因損壞而在加勒比海維修。

雖然丘吉爾的舉動可被視為徒勞和昂貴的,但派遣戰列艦前往新加坡確曾是海軍的戰略規劃之一部分,因為新加坡已建立海軍基地。這個部署的規模已經在30年代縮小,原因是德國和意大利對英國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利益構成新的威脅。儘管如此,它仍然假定1支由主力艦編成的艦隊能阻止日本的進攻。另外,丘吉爾錯誤假設美國海軍將同意與日本敵對行動爆發時派遣太平洋艦隊,其中包括8艘戰列艦,到新加坡;另外考慮的是,如果美國太平洋艦隊留在珍珠港,英國的貢獻將增加美國艦隊的阻嚇效果。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政府,已派出了大部分軍隊參加北非戰場,還強調指出新加坡在阻止日本進攻的重要性。澳大利亞致力於歐洲戰爭的努力已在1939年和1940年受到動搖了,以及在日軍進攻珍珠港香港達爾文,和科科達小徑後受到嚴重考驗,所以丘吉爾的工作,雖然在軍事上是愚蠢的,但是可能有取得良好的宏偉的戰略政治意義。

視頻

馬來亞海戰 相關視頻

二戰最新式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被自己人逼上絕路的新銳戰列艦
密蘇里號與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趕赴東京灣受降,迎接榮耀和勝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