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盛集團公司
The Goldman Sachs Group, Inc.
公司類型 上市公司
股票代號
  • NYSE:GS
  • 道瓊工業平均指數成分股
  • 標準普爾100指數成分股
  • 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
成立 1869年,​155年前​(1869
創辦人
代表人物
  • 大衛·麥可·所羅門(董事長兼CEO)
  • 約翰·沃爾德倫(總裁兼COO)
  • 史蒂芬·謝爾(執行副總裁兼CFO)
  • 業務範圍 全球
    產業 金融服務
    產品 資產管理 / 商業銀行 / 日用品 / 投資銀行 / 投資管理 / 共同基金 / 主經紀商Prime brokerage
    營業額 366.16億美元(2018年)[1]
    稅前盈餘 124.81億美元(2018年)[1]
    稅後盈餘 104.59億美元(2018年)[1]
    資產管理規模 1.542萬億美元(2018年)[1]
    資產 9,330億美元(2018年)[1]
    資產淨值 901.85億美元(2018年)[1]
    員工人數 36,600[1] (2018年)
    網站 www.goldmansachs.com
    備註 The Goldman Sachs Group, Inc. 2018 Form 10-Q Quarterly Report for the Period Ended March 31, 2018


    高盛英語:Goldman Sachs)為跨國銀行控股公司集團,為《財富》雜誌評選的美國財富500強企業排名第74名,總部位於美國紐約。高盛的業務涵蓋投資銀行證券交易財富管理;業務對象為企業金融機構政府及少數投資者。業務按地域分為三大塊,即美國、亞太地區歐洲,在全球23個國家和地區設有代表處;包括紐約芝加哥法蘭克福倫敦東京台北北京上海香港。亞太地區總部設於香港。在中國大陸設有北京辦事處、上海辦事處,並成立合資證券公司高盛高華。

    歷史

    1869-1930

    高盛公司是由德國移民馬庫斯·高曼(Marcus Goldman)於1869年創立的。1882年,他的女婿薩繆爾·薩克斯(Samuel Sachs)加入了公司。1885年,馬庫斯·高曼把他的兒子亨利(Henry Goldman)和另外一名女婿路德維格·德雷富斯(Ludwig Dreyfuss)帶入了公司,並且把公司取名為高盛。公司成為了在此階段最初從事商業票據交易的先鋒,並於1896年加入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創始人馬庫斯·高曼每天沿街打折收購商人們的本票,然後在某個約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額支付現金,其中差額便是馬可斯的收入。

    二十世紀初,股票包銷包括首次公開募股業務使高盛成為真正的投資銀行,公司1906年幫助Sear Roebuck公司發行了當時規模最大的首次公開募股。高盛還成為了當時最喜歡招聘名牌商學院MBA學位學生的公司之一,這一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

    1928年12月4日,公司宣布成立高盛股票交易公司,在高曼狂熱的推動下,高盛以每日成立一家信託投資公司的速度,進入並迅速擴張類似今天互助基金的業務,股票發行量短期膨脹1億美元。公司一度發展得非常快,股票由每股幾美元,快速漲到100多美元,最後漲到了200多美元。但是好景不長,1929年華爾街股災,使得股價一落千丈,跌到一塊多錢,使公司損失了92%的原始投資,公司的聲譽也在華爾街一落千丈,成為華爾街的笑柄、錯誤的代名詞,公司瀕臨倒閉。

    1930-1980

    這之後,繼任者西德尼·文伯格決定把注意力從股票交易轉移到投資銀行部門,正是文伯格的這一決定挽回了公司當時極差的聲譽。1956年,高盛是福特集團IPO最首要的諮詢公司。另外高盛還開展了為地方政府或城市發行地方債券的業務,並且最先開始發明了類似現在對沖基金使用的投資風險管理

    西德尼·文伯格一直保持着保守、穩健的經營作風,用了整整30年,使遭受「金融危機」慘敗的高盛恢復了元氣。60年代,增加大宗股票交易更是帶來的新的增長。反惡意收購業務使高盛真正成為投資銀行界的世界級「選手」。

    70年代,高盛抓住一個大商機,從而在投資銀行界異軍突起。當時資本市場上興起「惡意收購」,惡意收購的出現使投資行業徹底打破了傳統的格局,催發了新的行業秩序。高盛率先打出「反收購顧問」的旗幟,幫助那些遭受惡意收購的公司請來友好競價者參與競價、抬高收購價格或採取反托拉斯訴訟,用以狙擊惡意收購者。高盛一下子成了遭受惡意收購者的天使。

    1976年,在高盛的高級合伙人萊文去世後,公司管理委員會決定由文伯格和懷特黑特兩人共同作為高盛產業的繼承者。剛開始,華爾街的人們都懷疑這種兩人共掌大權的領導結構會引發公司內部的混亂,很快他們發現他們錯了,因為兩位新人配合默契,高盛也由此邁進了世界最頂尖級的投資銀行的行列。

    文伯格和懷特黑特早就認為公司管理混亂,表現為責權界定不清晰,缺乏紀律約束,支出費用巨大。比如多年來,每天下午4:30,都會有一輛高級轎車專門負責接送合伙人。新領導人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貼出了一條簡明的公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慣例——4:30由轎車接送——將不再繼續,即日生效。」自此以後,合伙人的等級特權將不復存在,費用支出也受到監控,每天下午4:30也不再是一天工作的終結,而是下午工作的中段時間。儘管起步緩慢,文伯格和懷特黑特公司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兼併和收購業務的發展。以前,一家公司如果有意向收購另一家公司,它很可能會儘量吸引或說服對方同意,絕不會公開地強行兼併。但到了70年代,一向文明規範的投資銀行業在突然間走到了盡頭,一些主要的美國公司和投資銀行拋棄了這個行業傳統。1974年7月投資銀行界信譽最好的摩根斯坦利首先參與了惡意收購活動。當時摩根斯坦利代表其加拿大客戶國際鎳鉻公司(INCO)參與了企圖惡意收購當時世界最大的電池製造商電儲電池公司(ESB)的行動。ESB在得知摩根斯坦利的敵對意圖後,打電話給當時掌管高盛公司兼併收購部的弗里德曼,請求幫忙。第二天上午9點,弗里德曼便坐在位於費城的ESB公司老闆的辦公室。

    當他得知競購價格是每股20美元(比上一個交易日上漲9美元)時,建議ESB用「白武士」(受惡意收購的公司請來友好的競價者參與競價,以抬高收購價格)的辦法對付INCO,或進行反托拉斯訴訟,在高盛公司和白武士的協助下,INCO最終付出了41美元的高價,ESB的股東們手中的股票則上漲了100%。從這件事開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購與反收購鬥爭中,首先是摩根斯坦利,然後是第一波士頓都充當了收購者的角色,而高盛公司則是反惡意收購的支柱。

    INCO和ESB之間的鬥爭給了高盛公司在這一方面成功的經驗。同時也是好運來臨的良好徵兆。人們認為高盛公司是具備實力的,呈上升狀態的和小型、中型公司以及進入《財富》500強的大公司並肩戰鬥的企業。因為突然之間,美國各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們對惡意併購恐懼到了極點,除了一些最大的公司,其他公司都覺得難以抵擋惡意併購,於是高盛成為了他們的合作夥伴。當然,剛開始的一段時間裡,高盛經常要幾度登門拜訪,對方才願意接受高盛的服務。1976年7月,阿茲克石油公司受到了敵對性攻擊,但是他們對高盛的服務絲毫不感興趣,他們請來了律師,並初步控制了事態。弗里德曼建議重新考慮一下自己的決定,並告訴對方高盛的工作小組正在前往機場的路上,幾個小時以後就可以和他們進行私下協商。弗里德曼後來說:「我們火速趕到機場,直飛達拉斯,但對方仍然不願會見我們,於是我們就在他們公司附近住了下來,然後進去告訴對方一些他們沒有考慮透徹的事情,但是得到的回答是『我們不需要你們的服務』。我們說:『明天我們還會回來』。以後我們每天到附近的商店買一些東西,讓他們知道我們堅持留下來等待消息。」最後阿茲合克公司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也感到了高盛公司的執着精神,同意高盛公司為其提供服務。

    參與惡意併購使摩根斯坦利獲得了破紀錄的收入,但是高盛公司採取了與其截然不同的政策,拒絕為惡意收購者提供服務,相反,高盛會保護受害者。許多同行競爭對手認為高盛這一舉動是偽善行為,目的是引人注目以及籠絡人心,而高盛卻認為他們是公司對自己和客戶的長期利益負責。反惡意收購業務給高盛投資銀行部帶來的好處是難以估量的。在1966年併購部門的業務收入是60萬美元,到了1980年併購部門的收入已升至大約9000萬美元。1989年,併購部門的年收入是3.5億美元,僅僅8年之後,這一指標再度上升至10億美元。高盛由此真正成為投資銀行界的世界級「選手」。

    1980-1999

    高盛公司推陳出新,把「先起一步」與「率先模仿」作為自己的重要發展戰略。

    1981年,高盛公司收購J·阿朗公司,進入外匯交易、貴金屬交易的新領域,標誌着高盛多元化開始,超越傳統的投資銀行代理、顧問範圍,有了固定收入。到1989年高盛公司7.5億美元的總利潤中,阿朗公司貢獻了30%。

    90年代,高盛高層意識到只靠做代理人和諮詢顧問,公司不會持久繁榮。於是他們又開設資本投資業務,成立GS資本合作投資基金,依靠股權包銷、債券包銷或公司自身基金,進行5年至7年的長期投資,然後出售獲利。高盛在1994年投資13.5億美元換取一家從事服裝業的拉夫·勞倫公司28%的股份,並自派總裁。三年後,出售其中6%的股份套現到4.87億美元。其餘股份升值到53億多美元。短短三年內,高盛的資本投資收入翻了近10番,而老業務投資銀行部只翻了兩番。

    1999-現在

    公司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它在1999年的首次公開招股。合作夥伴對上市這個決定一直爭論了近十年。最後,高盛決定向只留一小部分股份給公眾,而公司的合作夥伴持有48%的股份。另外的22%的股份分配給員工,剩下的18%是給退休的合作夥伴和兩個高盛的長期投資人住友銀行和夏威夷的Kamehameha Activities Assn(Kamehameha學校的投資子公司)所持有。這留下了大約12%的股份是由公眾持有的。隨着公司的1999年上市,保爾森成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今天,高盛進一步向公眾發行股票融資,目前高盛67%的股份由機構持有(如養老基金和其他銀行)。

    1999年,高盛5.31億美元收購了赫爾貿易公司,該公司為當時世界主要的交易市場之一。這段時期,高盛一直專注於投資銀行證券交易的業務。2009年9月花63億美元收購了紐約證交所最大最專業的公司之一的Spear,Leeds,& Kellogg。它還為中國政府提供諮詢,為世界銀行提供首次的電子債券的發行。它還與澳大利亞的投資銀行JBWere合併,開始了在巴西提供全方位服務的證券公司。高盛還在這段時期擴大了投資範圍,投資了Burger King,麥克瓊金公司,並在2007年1月,聯盟加西環球通訊亞特蘭蒂斯一起擁有犯罪現場CSI的唯一轉播權。該公司還同時以自營交易代理人的雙重角色積極參與能源交易,包括石油投機市場。

    2006年5月,保爾森離開了公司,作為美國財政部長,勞埃德長布蘭克費恩被晉升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盛的前雇員已經遍布紐約證券交易所世界銀行美國財政部,白宮工作人員以及金融機構,如花旗集團美林證券的領導層。

    2007年應對美國次級債務危機

    儘管遭遇2007年次貸危機,高盛在2007年夏天通過大量賣空次級抵押貸款債券中獲利。兩個高盛的交易員,邁克爾斯文森和喬希比恩鮑姆,他們是公司在美國的次貸危機中獲得巨額利潤的決策人。他們提出了高達40億美元「賭注」在可能要崩潰的主要市場,賣空抵押貸款相關的證券。到2007年夏天,他們說服同事相信自己的觀點並對持懷疑態度和周圍的風險管理人員交談。最終這一決定避免了公司遭受次級抵押貸款的巨大損失,果然在證券及主要市場投資大幅虧損的情況下,依靠賣空次級抵押貸款債券而使公司在2007年仍然獲得了不可思議的淨利潤。這導致紐約時報發表一篇文章說,高盛在金融世界裡沒有同行的。在2008年9月金融危機加劇的時候,高盛的沒有倒下反而更強受到了人民的關注和遭到了公眾的質疑。

    在2008年9月21日,高盛摩根士丹利,美國最後兩個主要的投資銀行,發表聲明他們將成為傳統的銀行控股公司,從而結束了投資銀行在華爾街的時代。在美國國會把證券公司和吸收存款類放貸人分開75年之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批准了他們成為銀行的申請,從而結束了證券公司的優勢地位,同時也封頂了那場持續了數周的,導致雷曼兄弟破產以及使得美林證券匆忙賣給美國銀行的混亂。

    據調查,2009年BrandAsset在全國的1.7萬人的問卷顯示,高盛的聲譽遭受了影響。2008年和2009年,摩根士丹利的民眾聲譽超過高盛,與2006年的調查相反。高盛拒絕評論有關結果。

    問題資產援助計劃及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投資

    在2008年9月23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同意購買50億美元高盛優先股,並獲得價值50億美元的5年期認股權證用於購買普通股。2008年10月,高盛還收到美國財政部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ARP)的一部分價值100億美元優先股的投資。

    紐約總檢察長Andrew Cuomo曾質疑高盛在2008年收到TARP的資金後仍決定支付給其1556名雇員至少100萬美元獎金,然而就在同一時期,公司首席執行官勞埃德·布蘭克費恩和6個其他高級管理人員決定放棄年終獎金,他們認為這樣做是正確的,因為我們的金融市場與目前的經濟困難是直接相關的。總檢察長庫默稱此舉「適當且謹慎」,並敦促其他銀行的管理人員仿照高盛的高層,拒絕年終獎金。

    2009年6月,高盛還清了美國財政部TARP的投資及23%的利息(包括支付了3.18億美元的優先股分工以及14.18億美元贖回的優先股認股權證)。在2009年12月,高盛宣布,他們前30名管理人員將年終獎金的支付形式改為限制股,公司有權利召回這部分股票,而且5年內不能出售。

    公司事務

    截至2009年12月,高盛全球雇員為3.25萬人。2010年,美國公司盈利創歷史記錄的達到了133.9億美元,每股收益創紀錄的22.13美元,平均普通股股東權益回報率達22.5%。高盛的業務主要是以下這些領域:投資銀行貿易自營投資資產管理證券服務

    投資銀行

    投資銀行分為兩個部門,包括財務顧問(合併和收購(M&A),重組和分拆)及承銷業務(公開上市和股權,私募股權相關的債務工具)。高盛公司是領先的M&A諮詢公司,經常在交易規模排名榜上排名第一。高盛的併購業務因為當年幫助白武士避免惡意收購,在業界享有有很高的聲譽。高盛在20世紀80年代是唯一一家反對敵意收購的大型投資銀行,這使得高盛在業界聲譽大增。2010年,高盛投資銀行的淨收入為48億美元。

    交易與自營投資

    高盛在全球併購領域保持領先,在本日曆年度內已公布和已完成的交易中排名第一。固定收益、外匯及商品部和股票部的淨收入分別達233.2億美元和98.9億美元,均反映了公司在核心客戶業務的雄厚實力。

    2010年,高盛是最活躍的高頻交易投資銀行。[2]

    資產管理和證券服務

    高盛業務組合中的另一弱點是其提供抵擋市場波動緩衝的資產管理業務。雖然資產管理增長很快,但卻並不像其他對手那樣盈利。1997年末,高盛是美林管理資產的1/3。高盛4.58億美元的資產管理收入比摩根4億的資產管理淨收入高不了多少。

    資產管理可能不像聲勢浩大的成千上萬億金額的投資銀行交易那麼驚心動魄和有利可圖,但它能產生理論上比交易利潤更穩定的以費用為基礎的收入。高盛的資產管理業務起步較晚,為贏得業務而收費低廉,由於定位不明和人員流動而出師不利。1995年末,高盛只有52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其中40%來自低費用的貨幣市場基金。

    無論是公司內部還是外部,關於資產管理是「醜陋的義子」的看法正在改變。在過去的兩年半中,資產增長了3倍多,高達1650億美元,其中只有20%是貨幣市場基金。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態度已改變。高盛的資產管理公司如今雇有1000名員工,而幾年前僅有250人,高盛不僅向聘用的外來人才許諾他們會成為合伙人(在高盛很少有),而且高盛內部其他部門的明星也轉至資產管理公司。美國金融研究公司說「高盛是呼之欲出的巨人」。但外部仍然批評高盛在營銷方面遠勝於投資方面,高盛要成為巨人還長路漫漫。沒有公開交易的股票作為貨幣用來收購,通往巨人之路更加崎嶇。

    社會責任

    2009年,公司回購了美國財政部根據問題資產救援計劃獲得的價值100億美元的優先股和相關認股權證,支付了3.18億美元股息和用於回購認股權證的11億美元。除了100億美元優先股回購以外,納稅人還額外獲得14.2億美元,對公司總投資的年投資回報率約達23%。

    神話破滅

    2012年3月14日,被稱為是華爾街王冠上的明珠的高盛公司,遭遇了一場堪稱9級以上的「聲譽大地震」。公司資深執行董事格雷格·史密斯在《紐約時報》上痛斥自己服務了12年的公司,現在淪落到了靠矇騙客戶賺錢的地步。史密斯所言非虛。《華爾街日報》就曾經報道了高盛的一個經典代客投資虧本的案例:2008年初,利比亞投資局交給高盛管理一筆13億美元的主權財富基金,利比亞政府本以為這項投資組合市值會一路飆升,但2年之後,這筆基金虧掉了98%,到2010年2月,基金所購買的期權價值僅剩下2510萬美元,而高盛則從這筆投資中賺取了至少1億美元的利潤。為此,利比亞當局大為光火,利比亞投資局一名高管和高盛兩名高管在的黎波里發生了激烈衝突,不得已,高盛公司只好安排這兩名高管離開利比亞,在離開之前,高盛還為他們安排了保鏢以保護安全。在隨後的交涉中,高盛最終表示願意善後,幫助利比亞把損失的錢再賺回來。但前提是利比亞要再投37億美元,高盛提議設計一個特殊目的公司,設在開曼群島,計劃購買50億美元的公司債,用20年時間幫助利比亞追回損失。但利比亞心有餘悸,利比亞主權財富基金至此不敢再和華爾街打交道了。

    稅收貢獻

    2009年,高盛的公司稅達64.4億美元,有效所得稅率達32.5%。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